(一)砚的发展历史
(汉)石砚
(汉)石砚由广州市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砚体扁薄略呈圆角方形,为天然鹅卵石制成。附圆柱形研石,中间有切割痕两道。砚面及砚石均残留朱、墨痕迹。南越王为西汉初年,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眛。此砚的出土为了解西汉初期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以及秦汉时代砚形特点提供了形象资料。
据大量的考古发现和遗存研究,砚的开始使用,远远早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以西安半坡村原始公社遗址为准,距今约有六千年的历史。在遗址的陶窑旁出土的当时人们彩绘时用以研磨配制颜料的石盘,其上还有研磨的痕迹和残存的颜料。这种研磨器具,应当是较原始的“砚”,也可以说是我国砚的始祖。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考察中,竟在一个原始人的骨架旁,发现一块石砚,上面盖有石盖,砚台旁放有黑色颜料(氧化锰)数块,石砚的形制已超脱出自然简陋的砚磨器的樊篱,朝着人工艺术加工砚迈出了一步。姜寨遗址是属于氏族公社时期的仰韶文化初期的村落,距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据此可以看出,砚的完美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断地推陈出新。表明了我们的祖先在以石头制作生产物质工具的同时,也用它制作出了精神生产的工具——石砚,这也正是我国劳动人民最初的精神文化需要的一种表现。
砚的式样和形状,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变化。唐代以前砚与现在的砚有所不同。汉至魏晋,砚大都作盘形,有足(因古人席地而坐,砚也放在地上),其中汉至西晋盛行圆形三足砚,北朝盛行方形四足砚,隋唐时有龟式、屐式、箕式、山峰式等多种砚。
(隋) 圆形青釉瓷砚(www.xing528.com)
(隋)圆形青釉瓷砚20世纪三十年代在湖南长沙出土,砚辟雍形,砚面弧圆,边墙稍外移,束腰,凸一棱,圈足外撇,镂七双圆孔,砚底平,造型小巧玲珑。灰色胎,釉色晶莹,有玻璃质感,淡处为茶黄色,具釉处为茶绿色,砚面砚底均无釉,为隋瓷砚典型制品。
从制砚的材料看,以石料为主但也有变化。一开始是用天然砾石,后又用过瓷、陶、瓦作砚的材料。自唐代开始,一方面墨的改进,可不用研石在砚上研磨,一方面又发现了鲁石、端石、歙石、洮石等适宜造砚的材料,使砚的制造在式样和选材等方面有了突飞猛进,并涌现出了唐时号称的四大名砚,即山东鲁砚、广东端砚、江西歙(shè)砚、甘肃洮砚。自此以后,由于桌椅盛行于世,砚台也就以无足平台为主要特征。
(唐)龟形陶砚
(唐)龟形陶砚作龟形,龟背为盖,上刻精致的龟甲纹,腹部为一斜坡砚面,底有一“寅”字,四足撑地,后高前低,龟首伸头微昂,作爬行状,形象刻画清晰,栩栩如生。泥质细腻,呈灰色,为唐代龟形砚之精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