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法
临帖,就是把字帖放在前面,看着字帖书写。也有不放字帖,事先经过读、看、想,把字熟记心中,进行空临或背临的。
1.对格临写
初学楷书者,应该把选定的字帖放在左前方,最好使用字帖架,或帖的上端用东西垫高,使帖本斜立,成45度角,对着米字格或九宫格临写,亦称“格临”。
临帖要用字格,这是为把字体大小、笔画长短排列匀称,有些依靠。在讲述临帖的步骤方法之前,先介绍一下米字格和九宫格的使用方法:
米字格,是用横、竖、斜三种直线组成“米”字形的方格。米字格上的横竖线是写横画、竖画的标准,斜线是写撇捺的标准,中心使学写字的人掌握字的结体和布白,防止写出的字失去重心。因此,要认识米字格的特点,运用米字格对格练习。米字格从线条看,有横中线、直中线,向左斜线、向右斜线之分;从半个方框看有上半框、下半框、左半框、右半框之分;从小方框看,有左上格、左下格、右上格、右下格之分;再从三角形块看,则有左上上格、左上下格,左下上格、左下下格、右上上格、右上下格、右下上格、右下下格之分。总之,米字格像一个天罗地网,把一个字的每一笔画都能对号入座地写在格内。运用它可以在短时间内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左下图所示)。
九宫格,是用上下横线、左右直线,成“井”字形、分成九个小方格的字格。九宫格中间一格称为中宫,使临字时便于掌握字的位置和重心,横竖线是为了安排字的分间,撇捺可以方格的对角线对照比较。
米字格
九宫格
小卡片
如字帖上没有格子,可以自己动手用铅笔在字帖上画一格子。也可以找一透明的玻璃或塑料卡片,用油性笔画上适当的格子,用时只要往字帖的例字上一放即可。辅助线用法。有时格子并不能十分准确清晰地表现出字的结构特征,可以用辅助线的方式 。一般为直线或斜线,或以字帖上的例字的某一点或某一位置画一直线或斜线,其他笔画的相对位置、长度等则一目了然。初学习字,一定不要怕慢。等熟练了,速度自然就快了甚至不用格线了。
2.去格临写
去格临写,就是用没有印就“米”字格或九宫格的纸,折成相当大小的方框格,就在这个方框格子里,对帖临写,因为是在方框里临写的,亦称“框临”。去格临写是在对格临写有一定基础、手渐熟练后,才能进行的,这是对楷书临帖而讲的。
如临写行书、草书,开始阶段就可以用无格纸临写,这样可以免受拘束。
板桥体扇面(www.xing528.com)
在联想中提高创作能力的事物被人们称之为原型。原型启发是书法创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如唐代“草圣”张旭曾见公主与担夫抢道,杂而不乱,挤而有让,而悟其意:大小长短、肥瘦相间、笔断意连,布局谋篇;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从未尖宫的建筑,体会出“千门万户”总是“先立其大”的布局,创造了“板桥体”,还解决了画一幅大墨竹的困难。此类例子不一而足。原型启发的意义在于启迪学书者热爱生活,体察万物,产生联想,收到“听江声而笔法进”“观蛇斗而草书长”的艺术效果。
3.背帖临写
背帖临写,是平时将所临写的碑帖,装在心里,默记笔画结构,体会其性情气势,深印于脑海,然后将碑帖合起来,挥毫落笔,一气呵成。写完之后,用原碑帖对照,如果发现有不对的地方,随时重写更正。凡经过更正的字,印象较深,不易忘记,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正如王羲之作《兰亭序》、颜真卿作《祭侄文》那样,有意于文而无意于书,却有了第一流的书法作品。临帖与背帖不能截然划分,即使是看一笔写一笔也可以说是背帖──背法帖的最小局部。当眼睛去摄取法帖形象时是“临”;当眼睛去监督手的摹写时,其实就是“背”。
中国人对线条具有先天的领悟力与把握力。诚如三国时钟繇所说的那样:“笔迹者,界也”。一道墨线,界出无限空阔的空间、也界出了人类最值得讴歌的美的存在。甲骨文约诞生于公元前12~11世纪,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为我国商代的占卜文字,用刀直接刻在甲骨上,字形大小错落有致,纯朴可爱。它在文字系统化方面迈出了坚实而至关重要的一步;这导致了汉字结构体系的初具规模,其结果则是汉字书法空间结构美的成形。它摒弃了原始的“象形”因素的形式限制,鲜明地显示出自身的特征:抽象的绝非模仿式的空间。从而与绘画拉开了距离,这一点决定了书法发展的命运。错落的、曲直交叉的线条,疏密相间而进退有序的结构与章法,这是在表面上作为实用文字形态而存在的潜在艺术性格。中国书法的价值,即在于它以独特的审美潜能与旺盛的生命力,毅然决然地脱离了“象形”所加的种种限制,在借鉴表象描绘方法的不久,即转向塑造自身的抽象空间美与线条美这一目标。所以甲骨文的出现,为书法确立了一个极为宝贵的艺术基调。
4.空临书写
经过以上对格临写、去格临写、背格临写,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可以凭着自己对碑帖字形笔画的记忆,随时随地用指画空临,也可以收到效果。古人学习书法,常常不拘场合、条件,有时用一只竹筷、树枝或用手指代替毛笔,画沙、画地;有时睡在床上,画被、画腹;有时坐在凳上,在膝部、腿部画字练习;甚至书空作势。只要胸中具有碑帖字体的笔画结构的印象,这样坚持不懈地练习,一定能把字写熟写好。
金文的美是甲骨文的美的升华。其过程特征是毫不犹豫的“转换”:整齐的直线为多变的曲线所取代;方正的空间亦为欹侧的结构所取代。三代钟鼎大器上的金文,都是被铸造而成的。几经翻模,线条的锋芒自然渐渐被磨蚀得圆润了。缺乏锋锐的线条感,在后世手迹书作中也许不算是一种可取的效果,但它却无意中构成一个时代书风的标志。
走向线条的表现《金文》
5.分临法
选碑帖中最优秀、最清楚、最完整的字,将其笔画分拆开来,看它的一点、一画的安排,学它的结构;再看它每一点、一画的起止转折,学它的笔法。每天一字,多则三、五字,不可多。这样临写一段时间,再临全字,会收到良好效果。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颜、欧、柳等《中学生字帖》就是按笔画、部首、间架结构等方面编排的,适用于分临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习字帖》(六本):《北魏郑羲(文公)下碑》《北魏张猛龙碑》《隋董美人·张贵男·陶贵墓志》《隋龙藏寺碑》《唐九成宫醴泉铭》和《唐雁塔圣教序》。在这些碑帖中,附有临摹者对其基本笔画分析、举例,也是很好的范本。
《张猛龙碑》(局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