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隶书的间架结构:启笛书法二十讲

隶书的间架结构:启笛书法二十讲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隶书的间架结构隶书是介于篆书和楷书之间的书体,它的间架结构从整体上看,有明显区别于篆书和楷书的地方。为了求得变化,书写时可采用偏旁部首或上下左右各部分高低错落有致,偏中求正、正中求偏的结构形式。

隶书的间架结构:启笛书法二十讲

(三)隶书的间架结构

隶书是介于篆书和楷书之间的书体,它的间架结构从整体上看,有明显区别于篆书和楷书的地方。

一是,隶书是在篆书平画的基础上产生了波磔,所以在字形上也不同于篆书取纵势,而是左右舒展成横势。

二是,隶书落笔是逆入平出,而楷书是进一步发展隶书用笔而采取倒入取势。故隶书要写得平画如水,而不同于楷书横画呈左低右高的斜势。

隶书《曹全碑》(局部)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 (185年)。《曹全碑》文字清晰,结构舒展,字体秀美飞动,书法工整精细,秀丽而有骨力,风格秀逸多姿,充分展现了汉隶的成熟与风格。此碑碑石精细,碑身完整,实为汉碑、汉隶之精品。

从具体间架结构来分析,隶书有以下五条结体法则:

1.因字定形,随机应变

隶书的波磔是向左右分开,整个字形呈横势。故乍一看每个字有些呈扁平形。初学者往往把隶书的每个字都写成扁方形的,这就不对了。横势不等于扁方,字的笔画有多有少,写出来必然有长短大小之分,这就是说要顺乎自然。如“书”字的繁体和“爵”字的横画较多,写得就长一些。而“一”和“如”字横画较少,所以写出来就一定是扁的,这叫做因字定形。

但是,在整幅作品的篇章处理上,就不能一概而论了,如接连几个字都很大,就应适当地进行一些避让,将其中的某些字写得扁一些;反之,遇到接连几个字都很扁,则就适当地将其中某些字写得略长一些,以求平衡,这叫做随机应变,灵活处理。

东汉《肥致碑》

东汉为隶书高峰期,碑版石刻留存至今者皆为学术典范。《肥致碑》书法质朴平和,从容稳健,兼之出土晚近,字口锋芒如新发于研。其笔致宛然,与同时期所建之《华山碑》《史晨碑》《熹平石经》等庙堂制作相比,书写意趣格外突出,全无雕琢修饰痕迹,堪称汉碑隶书之精品。

2.偏旁独立,自成形体

由于隶书是从篆书独立偏旁演变而来的,所以,隶书的各个偏旁均能独立存在,自成形体。

例如,“河”字和“孔”字的左右偏旁,分开均能独立存在而不欹斜。

再如,“鲁”字和“名”字的上下两部分也是能够独立存在的。

由于隶书各个偏旁能独立存在,且较平稳,因此整个字就显得稳重,看起来有端庄、厚重的韵味。

隶书《礼器碑》(局部)

隶书《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勑碑》等。汉永寿二年(156年)刻,藏山东曲阜孔庙。此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礼器碑》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明)郭宗昌《金石史》评云:“汉隶当以孔庙《礼器碑》为第一”,“其字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谓‘星流电转,纤逾植发’尚未足形容也。汉诸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而不可即也。”

3.点画避就,有收有放(www.xing528.com)

要使隶书的每个字有形态上的变化,必须注意在结构安排上的避让关系,做到有收有放。如果按部就班,各种笔画都按自身的运笔规律书写,就没有主次之分,显得笨拙、呆板。

如“子”“石”二字,为了突出竖钩这一主笔,往往将横画写成平画。如果将横画也写成波画,这样就与竖钩没有主次之分了。所以在汉末碑刻中所见到的“子”字、“石”字,都是将横画写成平画的。

再如,“平”字的二横画,往往把下面的一画写成波画,使整个字显得生动。这里需要注意一个较普遍的规律,就是隶书的波画在一个字中一般只有一笔,有所谓“燕不双飞”之说。当遇到有些字中有两个同样的波画时,如“钱”字,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有所避让,为了突出下面的捺尾,而将上面的捺尾有所收敛。

隶书的撇画与波画在一个字中也应有主次的变化。如“规”字为了突出波尾,就要将二撇收敛。“府”字为了突出竖撇,就将波画收敛些。

隶书《石门颂》(局部)

《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摩崖隶书。镌刻在古褒斜道的南端,即今陕西汉中市褒城镇东北褒斜谷古石门隧道的西壁上。内容为汉中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等开凿石门通道的功绩。文辞为王升撰。此摩崖刻字书写较随便,不刻意求工而流露出恣肆奔放、天真自然的情趣,为后世书家所珍爱。

4.错落参差,部首变化

由于隶书的结构特点是各自成形,偏旁部首独立。为了求得变化,书写时可采用偏旁部首或上下左右各部分高低错落有致,偏中求正、正中求偏的结构形式。如繁写“頭”字的左偏旁可略高于右边的偏旁。再如“曹”字的上半部和下半部可在正中求偏,这样,整个字不但不失重心,而且使字形富有变化,显得生动活泼。

隶书《乙瑛碑》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称《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孔龢碑》。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内。此碑记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桓帝准可,时乙瑛已离任,遂以孔龢补之。此碑结体方整,骨肉停匀,波磔分明,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与《史晨》《华岳庙》《熹平石经》同趣。(明)郭宗昌《金石史》谓此碑“尔雅简质可读,书益高古超逸。”(清)方朔《枕经金石跋》云:“《乙瑛》立于永兴元年,在三碑《礼器》《史晨》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宫之富。

何绍基《隶书轴》

本幅隶书笔力浑厚,前人形容其字如屈铁枯藤,而结字纵横欹斜,从容又出于绳墨之外。

5.点画呼应,笔断气连

隶书虽然点画、偏旁之间的独立性比较强,但因仍然是连续书写而成的,所以必然产生运笔的气势。这样,点画之间就会相互呼应。隶书的点画呼应,不像行草书那样的点画之间有牵丝相连容易看出,也不像楷书那样较为明显,初学者往往静止地孤立地只求描摹外形,而忽视了点画之间的笔势关系,因此,写出来的字,就显得呆板而不贯气,这是应该注意的。

例如,“八”字的两笔是分开后相连的,但从撇画收笔处到捺画的起笔处紧紧呼应。再如“大”字三画中前一画的收笔与后一画的起笔之间也是笔势相关联的。

(清)伊秉绶《寒香千古》

附: 汉字间架结构表

◇ 启笛行楷条幅《王昌龄诗·芙蓉楼送辛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