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书间架结构与《启笛书法二十讲》王献之行书

行书间架结构与《启笛书法二十讲》王献之行书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一)行书的间架结构行书是楷书的流动,是楷书的快写,行书的间架结构应以楷书为借鉴,结合行书结构变化,点画流动的特点去研究和处理。行书的间架结构应注意三点:《王献之行书》间架结构图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琅琊临沂人。根据经验之谈,写好行书的间架结构,要注意两种倾向:第一,要把字的结构安排得自然稳当,不要牵强附会,强求变化。

(一)行书的间架结构

行书是楷书的流动,是楷书的快写,行书的间架结构应以楷书为借鉴,结合行书结构变化,点画流动的特点去研究和处理。行书的间架结构应注意三点:

《王献之行书》间架结构图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王献之的书艺对后世影响深远,自有独立的价值。“父之灵和,子之神骏,皆古今独绝”了。

1.重心平稳

如果把楷书的重心平稳比作一个人端正地坐着或站着的话,那么,行书的重心平稳,则好比一个杂技演员在钢丝上表演各种优美的动作,险中有稳,动中有静。其原因就在于掌握了重心平稳。

但是,行书与楷书不同,要做到结构上的重心平稳,不能只求点画平整和间隙匀称,而要在求得平稳的同时采用字形的变化和点画的欹侧,来求得结构上的变化。这里所指的平稳是要兼蓄稳和险两种对立统一的因素。既要把点画之间安排得巧,又要做到形态自然,不失重心。从字形或字中的某个部分来看,都有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的倾侧,但总体来看每个字必须是站得稳的。行书中正是由于结构的多变、笔画的流动,而又重心不倒,所以给人以巧妙、意趣横生的感觉。

根据经验之谈,写好行书的间架结构,要注意两种倾向:

第一,要把字的结构安排得自然稳当,不要牵强附会,强求变化。如果片面地追求字形的变化之美,故作姿态地把点画写得歪歪斜斜,便会因缺乏稳的基础,掌握不住字的重心,而出现站不稳的现象,那么就谈不上美了。而且,如果过分地强调险绝,在书写时易产生哗众取宠的心理,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书写的格调会滑到怪、野、造作的斜路上去。

谢安《中朗帖》

《中郎帖》传为东晋人谢安书写的一封报丧书信,信中告知中郎突然去世的消息,同时表达了自己内心痛苦不堪、难以忍受的情感。此帖行笔圆转流畅,笔法纯熟,具有典雅丰腴、气度雍容的特点。

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书者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书作通篇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无荒衰之笔。《寒食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第二,要防止片面求稳而忽视险绝的倾向。如果在书写行书时片面理解稳健,认为稳是写好结构的唯一标准,不在稳的基础上去求变化,那就会把字写得平板而没有生气,更反映不出行书生动活泼的风格。

王珣《伯远帖》

《伯远帖》是王珣给亲友的一通书函。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其书体为成熟的行草,堪与二王争辉,也是乾隆的“三希”之一。

2.点画呼应

点画呼应是行书间架结构处理方法的另—个重要原则。行书的点画呼应关系比楷书要强烈得多,这种表现手段多数是由牵丝或附加在笔画末端的钩挑来完成的,当然也有不少是笔断意连的写法。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为三大行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因为此稿是在作者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祭侄文稿》作为颜书著名的"三稿"(另二稿《争座位稿》《告伯父文稿》)之一,曾收入宋、明、清诸代从刻本中,历代效仿者不绝,褒赞不断。

要做到点画呼应,必须反复磨炼,气势连贯地书写。如果连毛笔的性能都掌握不了,写一字,停一停,不时到砚池上膏笔,这样多次的停顿,就把笔势割断了。写字没有了笔势,点画就易散乱,缺乏呼应。一个字如果没有点画的呼应,就失掉了内在的精神联系,只剩下一个四分五裂的板滞的外壳,成为僵死的东西,就失去了汉字的美,损害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光辉。

行书中的点画呼应,要注意适当地动用牵丝来表现,但不要过分。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适当地动用牵丝,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个字或整幅字贯通一体,奕奕省神。但是滥加动用,笔笔都用牵丝连接起来,字字连绵盘转,便成了轻薄、浮滑和累赘。因为牵丝是行书快写时笔势在纸上留下的痕迹,是很自然地产生的,偶一为之,能增加字的生气和活力,故弄玄虚,便适得其反。

链 接

《祭侄文稿》间架结构解析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50岁时为追祭从侄季明所写的祭文草稿。通篇笔画粗细相间、结体宽展、迎让俯仰,尤其是大量使用枯笔,体现了作者急切的心情。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我们学习和欣赏任何一件优秀书法作品,绝不能仅仅看待书法的用笔、结体和章法,而应把书者及所书的内容结合起来,才能有较全面准确的理解。《祭侄文稿》既是颜真卿表达对奸臣叛贼的憎恨,又是抒发自己对骨肉兄弟惨遭杀害的悲痛情感,感情炽热、神采毕现的一幅传世佳作。《祭侄文稿》是颜体行书的代表作品,属行草体势,通篇运笔果断,姿态多变,运笔节奏起伏变化随着书写者的情感起伏而变化。在用笔上,以中锋圆笔为主,因而字体飘逸飞动。行笔多顿挫,大量使用枯笔、飞白。转折处,不采用一般的提、按,而是直接压转。

另外,文稿中的点画姿态较多,但无一雷同。一般的点,写得圆润、凝重。点的形状、大小粗细,往往随字用笔轻重而定。两点及三点很注意相互照应,甚至联成一笔。横画一般较细,有时很粗。字中同时出现横竖画时,有横细竖粗现象。竖画露锋或裹锋落笔,大都写得粗壮,圆劲。悬针长竖尾部呈弧状,垂露竖挺直刚劲。撇画姿态伸展、略带曲势;捺画除少数斜捺、平捺外,多用反捺。行笔较快,起笔以用露锋为主。收笔处既有出锋外露,也有回锋含蓄。折处圆转较多,笔锋不停顿,蓄势暗转。有时折处笔锋转换显露,既有外拓的,也有内恹的。钩的种类较多,左竖钩提钩处,往往先向右形成曲势后再钩出;竖弯钩提钩处,在转弯处顿笔后向上提出。

在结构上,《祭侄文稿》习惯保留了颜体楷书开张宽绰的结字特点,较明显的是包围型结构和左右结构的字,大多呈方形,四角充实,强调向背、迎让、疏密等艺术手段。独体字和纵向结构的字,大多随其字势,任其扁小、瘦长。

《祭侄文稿》在笔势上也是听其自然,随感情的变化而变化。开始运笔时,由于心情极度悲痛,显得沉重缓慢。随后,感情闸门大开,笔走龙蛇。之后中间稍有歇息,过后,再次龙飞凤舞、气势伸张,到了最后一发不可收。另外此卷与其他书作不同之处是在其二十五行文稿间,竟有十几处涂改,不过涂改并非是什么败笔,而成为文稿中不可缺少的点缀。以此增加了观者对书者当时的情感变化更深地理解,增加了文稿的艺术感染力。在行气章法上,姿态各异的字仿佛被一根主线贯穿。字或大或小、或正或侧、或润或燥,上下呼应、左右顾盼,字时断时连,间或两字、三字相连。行中有轻重、疏密,错落有致,共同组成一篇悲愤乐章。

3.形态变化

书写行书,在注意到重心平稳和点画呼应的同时,在结构形态上,还必须在“变化”上开动脑筋,赋以劲险、飞扬、生动、活泼等美感。结构形态的多变,大致有以下几种:

祝允明此卷行书《牡丹赋》,是应友人所请书(唐)舒元舆所撰文学名篇《牡丹赋》,时在嘉靖甲申年(1524年)三月十五日,祝氏65岁。其对行草书体所下功力并自成风格,尤其在晚年最臻艺术佳境。

《行书牡丹赋》(局部)(www.xing528.com)

此卷为米芾三封书信合裱而成。《长至帖》又名《公议帖》,是对一位官居“发运左司”的同僚的祝颂之词,愿他能“主公议于清朝,振斯文于来世。弥缝大业,继古名臣”,干一番大事业。钤有“米芾元章之印”。《韩马帖》是向友人商借唐代韩幹所绘鞍马图,以供过节时“贵游宴集”赏玩之需。《新恩帖》则是给一位新任吏部侍郎的贺信。钤有“米芾之印”。 三札皆系米芾50岁后的晚期作品,神完气足,炉火纯青,个人风格已十分成熟。

(1)疏密

疏和密是相对的,没有疏便不成密,没有密也看不出疏。疏密得当效果理想。点画紧密,体现谨严、厚重;点画疏朗,可以显示开拓、舒畅。但是如果疏密失当,就会带来不好的效果。过于紧密会变成闷郁,过于疏散,便流于松垮,所以要注意恰如其分地使用疏密方法,使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相互衬托,相映成趣。

当遇到一些有撇捺的字时,如“史”“我”等字,一般应将字的中心部分写得紧密一些,留出足够的余地使撇捺可以尽兴展开,有一种由中心向四方辐射的姿态,给人以舒畅洒脱的感受。

(2)俯仰

“俯”是向下,“仰”是向上,俯仰相对就形成了上下呼应的态势。一个字中有彼此俯仰的笔画,字的结构就更加生动、紧凑了。如“三”字,第一横下俯,第二横上仰,使一、二笔不觉松散,而第二、第三笔又联合成一股仰势与第一笔俯下的笔意相应,一个字中独立的三笔就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了。由于形态上采用了这些俯仰的变化,就打破了平淡、呆板的形象。

(3)向背

笔画的向背是在点画呼应的基础上建立的。

相向,就是在一个字内,左右部分的精神向内汇聚在一个共同的方向,这种情况在行书中是运用得极其普遍的。

相背,就是字的精神向左右顾盼,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因为左右姿势的背向而失去点画间的联系,把字写得松散了。要依靠笔势的牵连作用,使相悖的两部分产生呼应,做到背中有向。

行书的向背,既增强了点画的呼应,又丰富了形态的变化,因而是不可忽视的。不过,这种向背的变化难以用语言表达,需要结合实践揣摸。

米芾 《行书三札卷》

赵孟頫《兰亭序十三跋》残本(选页)

赵孟頫于至大三年(1310年)奉诏自吴兴(今浙江湖州)前往大都(今北京)途中,独孤淳朋(1259—1336年)赶来送别,并让与《宋拓定武兰亭序》,同舟的吴森(1250—1313年)亦携有《定武兰亭序》一本。天赐良机,偶然得以赏玩二本《兰亭序》的赵孟頫,一月有余之舟行中,为了作跋而逐日临书《兰亭序》全文。独孤本记有十三跋,故后世称此为《兰亭序十三跋》(2006年春见于上海博物馆《中日书法珍品展》)。

(元)杨维桢《真镜庵募缘疏卷》

《真镜庵募缘疏卷》是杨维桢的行草书佳作。作者晚年与僧道交往频繁,经常出入于寺庙道院,此卷特地为真镜庵募缘所撰写。其书章局变化丰富,随意而奇崛,用笔力遒韵稚,笔法跳宕,竭尽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能事。用墨浓淡互济,干湿对比强烈,表现出作者的强烈的艺术个性和极度张扬的怪僻性格。

(4)迎让

一个字中有几个部分组成,其中有的是主要部分,它所占的位置和空间要大一些;某一笔画在一定的场合成了字的主笔,应适当地写得夸张一点。与此同时,与之相配合的一些次要部分和次要笔画,则应相应的收缩,显出对另一部分的迎让姿态。如“琰”“瞻”二字的“炎”和“詹”是主要部分,书写时,“王”和“目”就不能按平均的比例去占据空间,而要相应的写得小一点。另外,有时也要打破常规,以求面貌的新奇。例如:“姪”和“指”,按常规“女”和“至”“扌”和“旨”处于同等地位,应平均占据空间,而有时把“女”和“扌”用夸张的手法,写成一个字的主体,使“至”和“旨”处于迎让位置,这样写出的字就不落俗套。

柳公权《蒙诏帖》

[释文]

公权蒙诏,出守翰林,职在闲冷,亲情嘱托,谁肯响应,深察感幸。公权呈。

此帖也称《翰林帖》,用笔雄健,气势豪宕。第一行“公权蒙”三字连绵出之,字硕大,笔力纵横,如见柳公权血气方刚,精魄四射。其后三行笔走龙蛇,曲折连环;行间大小错落,锋出则破空杀纸,游丝则刚柔兼济,气势一泻无碍。后三行,虽字由大而趋小,随手变格,转换出瘦劲面目,然而气脉贯通,豪气流荡至于终篇。

(5)参差

行书中十分注意参差错落的变化。在遇有相同的点画碰到一起时,要采用变换、替代的办法,有时把捺改写成点,或是把撇、捺等点画的形态变化一下,千方百计避免或减少雷同的写法。合体字中,忌讳把左右写得高低一样,横与横平行,竖与竖方向一致,尽量使它们相互交错。至于字的左右偏旁,更要求写得参差错落,在变化中求得新意。

行书结构的变化是繁杂的,以上各条仅是常见的变化规律,它们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不可硬把它们分割开来。在一个字中往往有迎让参差的关系,又有疏密松紧的关系;既有向背,又有俯仰;彼此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字的整体。这种行书结构的微妙变化,需要我们在临帖时去细细品味领会。有理由相信,通过不断地实践,一定能够创造出更新更好的行书结构。

欧阳询《卜商读书帖》

小卡片

[释文]

卜商读书毕,见孔子。孔子问焉,何为于书。商曰,书之论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如参辰之错行,商所受于夫子者,志之于心,弗敢忘也。

这段文字见于《尚书·大传》,并收入《艺文类聚》卷五五《杂文部·读书》,与史籍相较,帖中个别字有出入。卜商是孔子弟子,字子夏,春秋时卫国人。他师事孔子,师生间常有议论问答,极富哲理。 此帖为唐人双钩廓填本,墨气鲜润。从书法上看,笔法严谨又不失生动气韵,点画的起止处强化方切硬折。欧阳询晚年将北碑用笔特点融于二王书风,而兼容南北正是“欧体”独到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