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书的笔画写法
草书的用笔原理同楷书、行书一样,基本上要求是圆笔中锋。但由于它书写时线条快速盘绕,转折处以圆代方,而要求无轻飘浮薄之弊,所以草书的用笔比楷书、行书还要难掌握。学习草书主要应把握这样几点:
1.从楷书入手,旁通篆籀
草书的用笔转多于折,圆多于方,但绝不是一味地圆转而轻重点画不分。古人比喻楷如立,草如走,初学者楷法未立,而忽于狂叫奔走,必然不达。草书虽然使转纵横飞舞,但一定要在这动势之中,含有楷书的凝重静穆的意趣,寓痛快于沉着之内。
草书笔画省略,简而宜简,就更需要我们在用笔上下工夫。下笔有源,笔中有物,自然不俗。故用笔既要有隶书中古朴厚重的笔意,又要有篆籀中婉转圆浑的笔法。这样,自无轻飘浮薄之弊。
怀素草书《自叙帖》(局部)
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章草在秦汉代盛行,后来章草演变为今草。章草原扁方,今草变为长方,由原横式演变为纵式。今草原来字与字之间有牵连,但较章草显得流畅放纵。今草发展中,张芝、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属于今草。
今草以使转为主,字之体势一笔而成。章草虽字与字之间不相连贯,但每一个字中点画映带处运笔圆转,这都与篆法中圆笔中锋的运笔方法妙合。
王献之擅长字间连属,所谓“一笔书”,《中秋帖》即是。此帖最大的特点,也就是行气贯通,一泻千里。相连属映带,有实连和意连两种情况。所谓实连,即一笔写成,如“不复不得”。意连,即笔画并不相连,而起止之间,承接分明。当然,实连是此帖的特点。实连的关键处在于点画与点画之间的承接,上一笔虽然接续下一笔,然而必使此笔写得圆满,才能从容而不凌乱。承接交代,或提笔暗过,顺带调整笔锋;或笔锋翻折、旋转,总是笔下发力。转笔为二王笔法的关键,过度轻巧,即中即侧而不失其度。后世只知中锋,改变方向时,不免故为顿挫,那就不是山阴法了。临习《中秋帖》,容易出现过多无谓的连笔的现象,即使连笔,又难以做到原帖那样的节奏分明,所以不得其行气,只得其纠缠。映带之法,有两点至为重要,其一为心中常存点画完整之形,其二为相连似出于无意,一经设计,或力不从心,就不免东施之讥了。
王献之《中秋帖》
[释文]
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张芝草书《终年帖》(局部)
以上告诉我们,草书与楷、篆的关系密切。凡想下苦功学习草书者,务必要旁通篆隶,兼擅楷法,打下扎实的基础。
小卡片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磔,成为“今草”。《书断》称他“学崔(瑗)、杜(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唯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其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宝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
2.用笔以圆转中锋为主,圆中带方
草书尽管书写时线条快速盘绕,但仍要求笔毛不扭曲,笔心在点画中行。哪怕笔提到只用锋尖在纸面上跳跃,仍然是笔心触纸。怀素的草书线条,有时细如游丝,却像钢丝那样绷得很紧;转折处以圆代方,却无塌肩之病,人们称之为“折钗股”,是草书用笔的最高境界。同时,我们从怀素的草书中还可以看到,草书起笔也用逆势回锋,有时借处连绵不断的气势,用上一笔收笔的牵丝为下一笔起笔的逆笔回锋,这样仍做到藏锋不外露。由此可见,草书的用笔要以圆转中锋为主,但又要妙在圆中兼方,转中带折,使篆法与隶法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刚柔互济,方圆兼备的艺术效果。
怀素《论书帖》
[释文]
为其山不高,地亦无灵;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为其书不精,亦无令名,
后来足可深戒,藏真自风发。近来已四岁,近蒙薄减,今所为其颠逸,全胜往年。
所颠形诡异,不知从何而来。常自不知耳,昨奉《二谢》书,问知山中事有(?)也。
小卡片
怀素草书,一般说是继承和发展了张旭的草书,所以有“以狂继癫”的说法。董追《广川书跋》云:“怀素于书法,自言得笔法三昧。观唐人评书,谓不减张旭,素虽驰骋绳墨外,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今其书自谓真出钟(钟繇),草出张(张芝)。”但无论如何,他的草书总是以奔放纵逸为基本面目的,而《论书帖》则与我们常见的怀素的草书大有不同。他的《论书帖》写得“匀稳熟”,“出入规矩,绝狂怪之形。”是今草中有章草遗意的佳作。
3.运笔以“使转”为主,但要得当
草书以圆活灵转为上,这就离不开熟练的笔法和灵活的腕法。运笔以“使转”为主,但不是一味地追求连绵缠绕,点画不分,而要运用轻重提按的笔法,使其在圆转之中见点画之势。古人作草书如今人作楷书,虽变化多端,而未乱其法度。张旭、怀素草书最为逸野,而不失规矩。
草书忌连绵缠绕,其含义有二:
一是在一个字中,笔画之间相互交叉缠结时,会产生某种露白的圈眼,如处理得好,哪怕像针眼大的光亮透白之处,也会给人以一种疏密得宜,玲珑剔透的艺术感受。相反,如圈眼太多,缠绕扭结,就会破坏字形结构的自然美。
二是字与字之间,点画与点画之间因笔势的往来而映带出来的“牵丝”不宜过多,妙在不在意时偶尔带出。过多则给人一种眼花缭乱,杂乱无章之感。
4.书写草书,“疾”则有之,“忙”则不可
一般说来,草书的书写速度比楷书、行书快。但初学时不宜过快。工夫不到,过快地书写会出现点画轻薄;相反,运笔慢一些,笔笔送到,轻重、虚实、转折一一尽理,久而久之,用笔自然熟练起来,节奏也自然明快起来,兴到之时,笔势自生。因此,作草书切忌:心中无定则,毫端又鲁莽,任笔为体,手忙脚乱。那样,快则快矣,却是失败之作。
草书是动和静的结合,贵在流动。但流动之中,又要给人以静的感受。缓以仿古,疾以出奇,动静结合,韵味自生。一味流动,一味缓慢,都容易形成偏胜之弊。
张旭草书《晚复帖》(局部)
5.笔力要强,气势要大
草书之法,全在得势,纵心奔放,一气贯注。以整幅为一体,行虽进而势未尽,有“来不可止,去不可遏”的气势。又妙在蓄势,若行不行,似断非断,使其意态生动。草书又要强调笔力,因为草书的结构多以险峻取势,结构越险就越要用笔力来撑住字的重心。势和力是草书的重要表现手法,因此书写草书时,宜高杆执笔,长锋饱墨,以利使转挥洒。
张旭草书《心经》(局部)(www.xing528.com)
黄庭坚草书《浣花溪图引》
[释文]
拾遗流落锦宜城 故人作尹眼为青 碧鸡坊西结茅屋
百花潭水濯冠缨 故衣未补新衣绽 空蟠胸中书万卷
《浣花溪图引》在《山谷外集》中有载,列于元祐三年(1088年)戊辰,黄庭坚时年42岁。此卷笔法苍老,多骨少肉,是其晚年书特征。
6.重视“笔意”,意法结合
前人认为,书写楷书,法多于意,而草书却意多于法。无论草书的用笔、结构、章法,都具备了抒发作者立意造境的条件。由于作者的立意不同,所产生的风格也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草书的意离不开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意就是法。意境中的一切动态和静态,只不过是作者的一种想象和灵感,最后还要通过法来表现。离开了精熟的笔法和技巧,一切意境就无法得以表现。所以,学习草书者,应在平时多观察自然景物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勤于思索,作书前要心中有数,意在笔端。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意境,并通过笔法更好地表现出来。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释文]
羲之顿首 快雪时晴 佳想安善
未果为结 力不次王 羲之顿首 山阴张侯
小卡片
《快雪时晴帖》原本只是王羲之致朋友的尺牍(短信)。在一场大雪之后,天晴的时刻,想起了远方的朋友,遂提笔写信问候。此帖和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的晋人三帖,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视为稀世瑰宝。如今“三希”之《伯远帖》《中秋帖》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唯独“一希”《快雪时晴帖》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希”尚未聚首,国人深感为憾。
下面,结合实践介绍一下大书法家白蕉先生所作《草书基本运笔法》(一)至(四),(见后图)。
白蕉(1907—1969年),上海金山人,本姓何,名法治,字远香,号旭如。后改名白蕉。出身于书香门第,少负盛名,早年即被誉为海上才子,诗书画印皆绝,无师自通。他的行草书在民国时期独领风骚,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书法学“二王”一路,格调高雅,在风格上与王献之颇为接近。
白蕉《书法扇面》
草书基本运笔法(一)(白蕉先生作)
小卡片
□法帖
亦称“帖”。指古代名人的墨迹和摹刻在石(或木)版上的法书(包括它的拓本)。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命侍书学士王著编次摹刻秘阁所藏法书为十卷,每卷首刻有“法帖第×”字样,总称《淳化秘阁法帖》。“法帖”的名称,相传由此始行。《法帖谱系》称:“熙陵(宋太宗)留意翰墨,出御府历代所藏真迹,命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此历代法帖之祖。”
小卡片
□摩崖
把文字直接书刻在山崖石壁上称“摩崖”。如汉碑中之《石门颂》,魏碑中《郑道昭之云峰山题诗》题名等。《宣和书谱·正书一》:“遂良(褚遂良)喜作正书,其摩崖碑在西洛龙门。”
□帖学
①指崇尚魏晋以下,如钟繇、王羲之、颜真卿等书风体系的学派,以区别于碑学。② 指研究考订法帖源流、版本优劣、字迹真伪的一种学问,盛行于清代。
草书基本运笔法(二)(白蕉先生作)
草书基本运笔法(三)(白蕉先生作)
小卡片
□碑额
碑刻术语,碑头的通称。《碑版广例》:“碑首或刻螭、虎、龙、鹤以为饰,就刳其中为圭首,或无它饰,直为圭首,方锐圆椭,不一其制。圭首有字称为额,额书篆字称为篆额,书隶字称为题额。”汉碑如《张迁碑》《韩仁铭》等篆额,书风奇肆跌宕,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碣
刻石中的一类形制。《后汉书·窦宪传》注:“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如今存之《石鼓文》,镌刻于鼓形圆石上,内容为歌咏秦国君主游猎之事,故也称“猎碣”。
小卡片
□拓本
从碑刻、铜器上墨拓下来的书迹或图像,实物最早见于唐代。方法是用宣纸受湿蒙于器物碑刻上椎之,使宜纸呈凹凸状,蘸墨拓成。古时用竖纹纸,油烟墨,拓后砑光,墨色乌黑有浮光的,称“乌金拓”;用横纹纸,松烟墨,色青而浅,不和油蜡的,称“蝉翼拓”;又以朱红色拓出的称“朱拓”;碑石初成,或刚出土时所拓的称“初拓”。
草书基本运笔法(四)(白蕉先生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