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书法与文化——启笛书法二十讲. 第3册成果

明代书法与文化——启笛书法二十讲. 第3册成果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一)帖学盛行的明代书法与文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中国古代早就有以诗言志之说,先哲们早就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但早期的天人合一、以诗言志只是理论上的追求和现实中的探索,直到明中叶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才使封建制度严密体系中出现裂痕,以诗言志、以书言志才可能出现。书法家们在继承前人书艺的基础上力求突破,其中主要是以祝允明为代表的吴中书法家成就比较高,故有“天下书法归吾吴矣”之称。

明代书法与文化——启笛书法二十讲. 第3册成果

(十一)帖学盛行的明代书法文化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虽然中国古代早就有以诗言志之说,先哲们早就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但早期的天人合一、以诗言志只是理论上的追求和现实中的探索,直到明中叶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才使封建制度严密体系中出现裂痕,以诗言志、以书言志才可能出现。人们在受到长期的思想禁锢之后感受到一丝自由的生活气息。才能使中国书法在晋唐之后又一次达到高峰。晋唐时的书法基本上是传统的,而明中后期的书法则是创新的。遗憾的是这种历史条件没能延续多久就被满清铁蹄所蹂躏。

小卡片

明初诸帝大多善书。据载太祖御书“端严遒劲,妙入神品”、成祖“书甚奇”、仁宗临兰亭“意法神韵,唐之太宗不能过也”、宣宗书“行云流水,飞动笔端,真天藻也”等。皇帝好文喜书“下必甚也”,加上成祖曾昭善书者与翰林院写内制,皆授中书舍人,时以书取仕,故学书之风大起。然明初书坛专以学元人赵(孟頫)体和晋代王(羲之)体为尚,尤以赵体笼罩一时,均以学得酷似为能。其时较有影响的三宋(宋璲、宋克、宋广)、 二沈(沈度、沈璨)、解缙、陈壁、俞和等人。

朱元璋《大军帖》

《大军帖》是朱元璋写给部将的一封信。信文明白晓畅,对研究明初军事形势和政治方略颇有参考价值。幅末有“朱”字花押。此帖书风健拔瘦劲,点画稚拙流畅,得自然生动之趣。

在明初赵体、王体和馆阁体盛行中,只有极少数书家能突破前人的框框,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走自己的路。

解缙(1369—1415年),字大绅,一字缙绅,江西吉水县人。明初学者、文学家。解缙生而秀异,颖敏绝伦,其母画地为字,于襁褓中教之,一见不忘,六七岁就能即席吟诗作对,一时传为神童。解缙历明太祖、建文帝、成祖三朝,仕途曲折。其一生业绩最足称道的,就是主持撰修《永乐大典》。早在入朝之初,他就向朱元璋提出编纂一部大型类书的建议,尽管当时未受重视,他仍然提出全书的体制、指导思想以及具体要求。直到永乐元年(1403年),成祖才下诏编纂。动员儒臣文士二千一百余人,于永乐六年(1408年)冬告成,《永乐大典》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装成一万二千册。广收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总计约三亿七千多万字。内容诰繁,巨细并蓄。《永乐大典》之后,只有清乾隆时编的《四库全书》在规模上超过了它。

解缙为明初书法名家,既精于小楷,又擅长行草,用笔精妙,出人意表。解缙喜欢写狂草,其草书开明朝狂草先河。

解缙《草书自书诗卷》(局部)

[释文]

去岁端阳奉御筵,金盘角黍下遥天。

黄封特赐开家宴,回首薰风又一年。

右广西感旧。

荔枝子结虫窠绿,倒黏花开女脸红。

望见石城三合驿,便分岐路广西东。

右过三合驿。

作品创作于永乐八年(1410年),时解缙41岁,恰从遥远的边陲入京奏事。之后不久即被陷入狱,5年后惨死狱中。此卷书法纵横超逸,奔放洒脱,点划出规入矩,绝无草率牵强处。章法经营尤见匠心,全篇一气呵成,神气自备,显示出解缙驾御长卷游刃有余的不凡功力。

纵观明代书坛,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时期:自太祖1368年立国到15世纪末成弘年间为前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宗元人为风尤其是习赵体。自成弘年间到16世纪四五十年代为中期,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书法家们在继承前人书艺的基础上力求突破,其中主要是以祝允明为代表的吴中书法家成就比较高,故有“天下书法归吾吴矣”之称。后期(含南明)明代书法发展到最高峰,出现了像徐渭、王铎等一批划时代的大家,在时代的推动下,他们以抒情为目的创造出一种雄奇丑怪的新书风。在这一时期,明代书法发展到最高峰,也是我国书法史自晋唐后又一顶点,其最大的特点是有感而发,既是主动又是被动,其意境非一般人所能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也为他们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传统的程朱理学的抛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等新事物的产生,人文主义思潮的扩展,个性的相对解放和冷酷的现实生活形成的强烈反差等,都是他们取得成就的必然条件。在这里笔者尤为注意的是思想解放、个性的发展是关键的因素。有明一代自太祖时起,在士大夫中就有一种敢说敢为、欲与人论短长的风气,士大夫以受朝廷重罚为荣,世人也谓其气节高,故明代的“廷杖案”也极多。这是以前各代所没有遇到的社会风气,一些在野的书法大师,大都属于此清流人物。

在“明清尚态”的明代,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市民意识的觉醒,导致了明代文化艺术以反映市民生活为主流的创作审美倾向。因此,在形式美感上似乎更趋于自由通俗,接近现实,表达人情,真正开拓了文化艺术美学的社会容量,从而也更显示了艺术反映生活的积极效应。

1.皇觉寺国瑞求生  石头城元璋称帝

朱元璋(1328—1399年)字国瑞,安徽濠洲(今凤阳)人。因家贫,小时就给人家放牛牧羊。1344年,淮北大旱,爆发蝗灾,继而瘟疫流行,朱元璋父母和大哥相继病死,家破人亡。朱元璋走投无路,只好进皇觉寺当和尚。

(明)沈周《杭州下天竺寺图》

《杭州下天竺寺图》中,寺院掩映在万木丛中,云霭缭绕,流泉跳珠,一派梵宫胜地幽雅和宁静的气氛。

元朝末年,蒙古贵族大量兼并土地,农民流离失所,统治者穷奢极欲,横征暴敛,加上严重的旱灾蝗灾,饿殍遍野,农民起义相继而起。1352年,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起义队伍,由于打仗机智勇敢,郭子兴把他提拔为亲兵九夫长(卫队长)还把他的义女马氏许配给了朱元璋(马氏即日后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不久郭子兴父子战死,朱元璋成为郭子兴旧部的统帅。

在强敌如林形势下,朱元璋以应天(南京)为根据地,收罗并重用了一批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在根据地大力发展生产,政权得到巩固,军事力量日益壮大。从1360年起先后讨灭了江西的陈友谅,苏州的张士诚,江西方国珍,福建的承友定。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史称明太祖。明太祖派大将徐达领兵北伐,把蒙古残余势力逐往漠北,元朝灭亡。

2.沈学士开台阁世风  白石翁创吴门画派

沈度(1357—1434年)字民则,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成祖时官至翰林侍讲学士,沈度工书,楷书隶书皆精,尤以小楷闻名,其传世作品《敬斋箴册》,笔画工稳、姿态婉丽、净洁匀称。

沈度《敬斋箴册》

《敬斋箴册》为沈度的小楷作品,属典型的“馆阁体”。1418年(永乐十六年)沈度61岁时书,其笔力劲道,气格超迈,通篇结字匀停,行列齐整,形貌丰润醇和,端雅雍容。《敬斋箴册》代表馆阁体最高水准,只是因过于关注精巧与雅致,故笔墨较少变化,这也是“馆阁体”千人一面、千篇一体的通病。

沈度曾官至翰林侍讲学士,深得明成祖信任,凡诏书必命其书,故书风端正雍容,少有变化和情趣。其时朝廷大臣科考之士多效法其楷,以取悦帝王和主考官,逐渐形成风气,成台(馆)阁体。

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年自称白石翁,苏州人,为“吴门画派”的奠基人,善画山水,书法也佳。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亲恒吉又是杜琼的学生,父亲、伯父都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书画乃家学渊源。明朝中期,自明显宗成化到明世宗嘉靖年间(公元1465—1566年)的100年间,吴门派书画于苏州崛起。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的绘画在明代占主导地位,称“明四家”。

沈周《声光帖》

沈周绘画开创“吴门画派”,书亦精湛。《声光帖》是其代表作,属家书信札,随意自然,信手写来,纵横舒展,笔画遒劲奇崛,结字跌宕起伏,笔法苍劲老练,此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沈周在书法史上的贡献是把明初的台阁书风转向文人书卷之气,恢复宋人崇尚意趣的书法传统,为苏州地区乃至整个明朝的书风转变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图所绘沧州为明代属直隶河洵府的沧州,地处北方,沈周未曾到过,他只是表现山川之性和趣,故图名“沧州趣”。 沈周创作此画,即从表现自身所熟悉的自然山水出发,并着重揭示其本性和真趣,在此前提下才灵活运用董巨的笔墨,故虽自谓“予此卷又非敢梦董巨者也”,实则却深悟了董巨山水之妙并得其遗意。可见沈周对“师法古人”和“师法自然”两者的认识是相当辩证的,也是他卓然有成的原因之一。

(明)文徵明《剑浦春云图卷》

3.文徵明出类翰墨  祝枝山拔萃狂草

文徵明(1470—1559年),名璧,号衡山,徵明是他的字,苏州人。文徵明幼时并不聪颖,到七八岁时仍反应迟钝,但其非常刻苦,每天写《千字文》10篇。其父文林曾是温州知府,对他的教育颇费心机,希望儿子得官取仕。但文徵明命运不济,十试不中。明世宗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54岁的他才被举荐为翰林待诏,参加编写《武宗实录》(武宗是嘉靖皇帝的伯父),因看不惯政治腐败、官场的肮脏,加之同僚妒忌、鄙视他科考十次不中,反得皇上受用等原因,文徵明辞官还乡。其后,专心从事书画创作30多年,直至89岁逝世。

文徵明绘画师从沈周,擅长山水、花卉、亦工人物画。他的山水画有两种风格:一类是浅绛山水,另一类是笔墨酣畅的重墨山水。《浒溪草堂图》属第一类,画面上群山秀丽,江上帆樯、浓阴掩映、高士对坐,清客过渡,用笔细腻严谨。

文徵明的书法可称当代一流,篆、隶、楷、行、草诸体俱佳,尤善楷书和行草书,楷书中又以小楷尤为精绝。文徵明的小楷行草书《赤壁赋》运笔舒展,体势飞扬,左右欹侧,错落有致,字态烂漫。

(明)沈周《沧州趣园图》(局部)(www.xing528.com)

文徵明《浒溪草堂图》(局部)

文徵明的小楷是他的书法艺术中最优秀的部分,不仅结构严谨,字形秀美,而且笔法刚劲,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书此册时距其辞世整三个月,在文氏有年款的传世作品中,这是最后一件,显得尤为珍贵,可惜已被剪拼,无法窥见原貌。由于年龄的原因,这幅作品也显露出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远不如其中年时所书写的作品那样潇洒流利。

文徵明《赤壁赋》(局部)

雕花木板《吴中才子祝枝山》(资料图片)

此雕件画面是祝枝山甩扇扬指,屈身跨步,摆首赋诗,一幅无拘无束、玩世狂放的潇洒气度。雕版采用浮雕技法,手法流畅夸张,衣着举止舒展生动,简洁画面将祝枝山的风流倜傥、开朗洒脱展现无遗。

祝允明(1460—1526年),字希哲,因右手拇指旁生一小支,自号枝山,苏州人。自幼聪敏,5岁就能书径尺大字,9岁能诗。博览群书,贯通百家,学问广而博,传统文化根基极深厚,文章有奇气,当众疾书,思若泉涌,与唐寅、文徵明、徐有祯并称为“吴中四才子”。著作有《九朝野记》《苏材小纂》《怀星堂集》等书,编纂过《兴宁县志》。

就是这位吴中才子,考中举人后,却礼部七试而没中进士,因而一直到54岁时才做了八年的广东兴宁县知县,后在南京应天府做了一个通判(知府的助理)。祝允明为官清正,性格豪爽,不拘礼法,乐于助人,以致晚年生活无着,出门就有人讨债,为“吴中才子”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祝允明草书《闲居秋日

祝允明遍临各种书体,而且都能临得惟妙惟肖,而属于他个人的作品,无论楷书,行书都是面目多样,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没有形成自己的书体书风,这是他书法上的缺陷。由于他性格豪放不羁,所以狂草书写得笔走龙蛇,奇态横生,天真烂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闲居秋日》是他的代表作。

4.解元郎科场失意  风流子水墨融情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苏州人,是明朝中期著名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

唐伯虎少年就有才名,16岁赚钱参加秀才考试,高中第一名,29岁参加南京乡试,又中解元(举人的第一名)第2年入京会试,因科场案被牵连,逮捕入狱,后经友人营救出狱,授他浙江小吏,唐寅耻于赴任,径回苏州。科场舞弊案后,世人以他为不耻之士。唐伯虎情绪低落,于是听从朋友祝枝山、文徵明劝告出外浏览祖国大好河山,10个月后回到家里,妻子已离他而去。从此,唐伯虎绝意仕途,筑桃花坞,过起了读书隐居生活,以读书画为伴,卖画为生。他曾作诗言志:“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清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唐寅

唐寅行书《联句诗》

此帖笔力精湛秀美,有温文尔雅之书卷气。

唐伯虎自号并刻了一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后人以为他很风流,演绎了“唐伯虎点秋香”等许多风流韵事,其实纯属子虚乌有。他的所谓风流是指他潜心诗画,纵情山水之间,且他晚年十分凄凉,健康很差,曾作诗表明自己的境况:“青衫白发老痴顽,笔砚生涯苦食艰;湖上水田人不要,谁来买我画中山。”53岁时唐寅病死,葬于横塘王家村。

唐伯虎是明代杰出的画家,是“吴门四家”的中坚,于山水人物、花鸟、楼阁、无所不精。他的画情与景交融在一起,寓意深刻,反映了他饱经沧桑,一生不得志的感慨之情。

唐寅《自书词》卷影

这是故宫博物院所藏《唐寅所作词并自书》,分《集贤宾》《锦衣公子》《山坡羊》三组曲牌,共24首。 唐寅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他的传世绘画较多,书法甚少。其书以行楷见长,学赵孟頫并参以李北海笔意,笔画婉转流畅,风格俊秀潇洒。此书结构严谨,圆转遒丽,丰润优雅,形成了劲骨于内、美形于外、缜密流便的独特风格,词、书并美,堪称珠联璧合,从中可欣赏到往昔“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儒雅韵致及其纯熟的书法功力。

(明)唐寅《守耕图卷》

唐寅山水画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

5.吴中文人隐市筑居  苏州园林冠中绝外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园林大致形成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大流派。皇家园林以北京为代表,私家园林以苏州为典型。

苏州园林多以文人士宦退隐以后,为居而筑,以自然、含蓄、清秀而著称。园中有诗,景致如画,与传统的山水画异曲同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中国园林是世界造园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

中国的皇家园林

拙政园(中花园 小飞虹)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据传王献臣在建园之期,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

网师园位于苏州东部,是典型的府宅园林,始建于南宋淳熙年(公元1174—1189年)。原为南宋侍郎(考察官员的副部长)史正志退居姑苏时所筑,因府中藏书万卷,故名“万卷堂”,后废。

网师园(月到风来亭)

网师园与拙政图,留园,狮子林并列为苏州四大名园,清朝乾隆年间光禄寺少卿(负责祭祀、宴会的中央级副长官)宋宗元购其地而重造,命名为“网师园”。苏州文人把渔翁雅称为“网师”,故得名网师园。该园占地5400平方米,精美玲珑,小中见大,匠心独具。网师园最大的特色是历前门楼砖雕精细,为江南之冠。

1932年大画家张大千兄弟在园内住过一段时间,还养了一头虎,驯服不威,作为写生之用。苏州现存园林41处,全盛期明朝时有200多处。这些美轮美奂的园林,宛如天女撒下的鲜花,成为苏州美丽的景点,引人入胜。

留 园

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太僕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东园,其时东园“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瑞云峰“妍巧甲于江南”,由叠山大师周时臣所堆之石屏,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今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黄石叠石,似为当年遗物。留园以宜居宜游的山水布局,疏密有致的建筑空间对比,独具风采的石峰景观,成为江南园林艺术的杰出典范。

6.董其昌简洒淡墨  松江派崛起华亭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神宗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考中进士,进翰林院。对中国文人来说进入翰林院是极高的荣誉,能够接近皇帝,仕途升迁也快,令许多人羡慕。董其昌诗、书、画皆佳,学问也好,明神宗让他担任皇长子的讲学官,后任湖广副使(负责一省司法的副长官),湖广学政(负责一省的科举、教育的长官),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为官清正,因不满太监当道,愤而辞职,退居乡里。明熹宗朱由校,赠他太子太傅(太子的老师)的名号。

(明)董其昌《林和靖诗意图》

此图是董其昌根据北宋诗人林和靖的“山水未深鱼鸟少,此生还拟重移居。只应三竺溪流上,独木为桥小结庐”的诗意而创作,图又名《三竺溪流图》。作品构图以深远兼平远法,画面设色以浅绛青绿为主调,温润淡冶,表现出画家在设色山水画中所追求的平淡天真之意。

董其昌深明画理,画论独出心裁,把“院体”山水画和文人画分为南北两派。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派”山水画,竭力排斥南宋工笔细描的画风,以温润、娴雅、含蓄而闻名于世,被后人奉为绘画的正统传派,影响深远。

董其昌不仅善画,而且精于书法和书画鉴赏,楷、行、草书俱佳,尤其是他的行书,喜用淡墨书写,写得简净平和、淡雅飘逸、清丽俊秀,他的淡墨反映了他平淡天真的人格,也是他以禅入书的反映。

董其昌生活在明朝末年,病逝于1636年,正是吏治腐败,民不聊生,边患不断的年代。由于时局日非,政治无望,董其昌后半生把精神寄托在虚无、清心寡欲的佛教教义之中,这与他的书风画风有一定影响。

此卷书北宋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写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董其昌时年54岁,为补福建副使前四个月赋闲时所写。该书笔法由李北海而渐入米南宫,字大如拳,流畅劲健,通篇数百字一气呵成,显出深厚功力,为董氏行书中精妙之品。明万历晚期,朝廷上下党派门户之争愈演愈烈,董其昌对此甚为厌恶,故书此篇以寄其意。

董其昌《岳阳楼记》(局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