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代书法与文化:存唐遗风

五代书法与文化:存唐遗风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八)存唐遗风的五代书法与文化李煜画像所谓五代,是指唐朝灭亡后在我国北方中原地区先后建立起来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暂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五代时期虽然是一个战乱频仍、朝代频繁更替的时期,但是在儒学文化的传承方面,却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李煜死时年仅42岁。杨凝式一生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他善书法,尤精草书。后人称他的草书为“颠草”,而他本人被称之为“杨疯子”。

五代书法与文化:存唐遗风

(八)存唐遗风的五代书法文化

李煜画像

所谓五代(907—960年),是指唐朝灭亡后在我国北方中原地区先后建立起来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暂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五代时期虽然是一个战乱频仍、朝代频繁更替的时期,但是在儒学文化的传承方面,却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1.李煜绝命虞美人

唐朝末年割据势力增强,公元907年,唐朝的宣武节度使朱温废唐哀帝,结束了唐朝289年的历史,随后在中原地区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史称五代。而在南方和河东地区出现了10个较大的割据政权: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和北汉,史称十国。

李煜 《入国知教帖》

[释文]

入其国 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 温柔敦厚 诗教也 疏通知远 书教也 广博易良 乐教也 絜静精微 易教也 恭俭庄敬 礼教也 属辞比事 春秋教也 故诗之失愚 书之失诬 乐之失奢 易之失贼 礼之失烦 春秋之失乱 其为人也 温柔敦厚而不愚 则深于诗者也 疏通知远而不诬 则深于书者也 广博易良而不奢 则深于乐者也 絜静精微而不贼 则深于易者也 恭俭庄敬而不烦 则深于礼者也 属辞比事而不乱 则深于春秋者也                 (录自《礼记· 经解》)

李煜是南唐第二代皇帝,字重光。史载李煜:宽额、并齿(两个门牙并成一个)、双瞳(一只眼睛有两个瞳孔)。李煜是一位爱好诗文书画的风流皇帝,喜欢收藏、评论书画作品。他认为,书法作品要有“韵”“俊迈”“温秀”“变化”;要有“力、意、清、气、筋、骨”。

小卡片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他书法传二王执笔法,称为“拔镫法”。擅长行书,喜欢使用那种虬曲而颤动的笔法写字,被称为“金错刀”。作大字不用笔,卷帛而书,被称为“撮襟书”。他的墨迹流传很少,南唐画家赵幹《江行初雪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上的一行标题被认为是他的真迹。他曾出示南唐秘府所藏的书法作品,命徐铉刻成《升元帖》,供人欣赏和临习,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法帖已不存。李煜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甚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李煜潜心书画艺术和诗词创作,对宣纸和徽墨的制作工艺很有研究,而国家大事却很少过问,因此朝政日废。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李煜被俘至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在囚所里,李煜遥望南方思念故土:“……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每当想起当年玉宇琼楼,锦衣玉食的生活,比较现实作囚徒的愁苦,心潮难平感慨万分,有的只是惆怅,有的只是哀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太宗赵匡义听到这首《虞美人》词,觉得李煜还在思念故园,就派人用牵机药毒死了他。李煜死时年仅42岁。

2.韩熙载夜宴纵声色

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长篇工笔画,全长335.5厘米,宽28.7厘米。画卷描绘了南唐李后主的中书侍郎(副宰相)荒于政事,追求声色的故事。全卷分为5个部分:端听琵琶、挝鼓助舞、盥手小息、闲对箫管和歌舞重开。右图为第五部分:歌舞重开。讲韩熙载夜宴至天明,意犹未尽。

韩熙载,字叔言,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后梁时以进士登第,入南唐被李煜任为中书侍郎。韩熙载见识过人,看到李煜追求享乐,南唐统治日趋没落,作为宰相感觉耻辱,故以追求声色来消极待世。李后主(李煜)听说其纵情取乐,派画家顾闳中打探,其扮成书僮偷窥夜宴情景,默记在心,回家后,靠回忆画成《韩熙载夜宴图》册。

这幅图从内容到形式都称得上是中国工笔人物画高峰时期的杰作,尤其是表现了韩熙载藏而不露的感情独白,进入了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此画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顾闳中画《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顾闳中画《韩熙载夜宴图》(缩图)

小卡片

中国古代人物画家大多具有目识心记的高超本领, 《韩熙载夜宴图》就是五代著名画家顾闳中混入赴宴人群、观察宴会情形, 然后凭记忆创作出来的现实主义杰作。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细致地刻画了人物的精神面貌。整幅作品共分五段完成, 第一段“ 听乐”,人物俯身凝神, 以手按拍, 十分传神。第二段“ 观舞” , 韩熙载亲自击鼓伴奏, 神态自若而专注。第三、四段“ 歇息”“清吹” , 也都画的真实、具体、自然。最后一段“ 尾声” 宴散了,人或携妾离去,或安置歇息, 而韩熙载却一人独自站在那里, 神态茫然, 若有所思。整幅画面主要人物反复出现, 可以说是一幅长卷式的连环画。画面各段之间的连接处理得当, 完全没有生硬和重复之感, 使人感到若在其中。

3.赵img331 初雪画网师

《江行初雪图》为南唐画家赵幹所画,全长376.5厘米,宽25.9厘米。该图是其中一个局部,表现了渔翁初雪时分不畏严寒捕鱼的一个场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该画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赵幹《江行初雪图》(局部)

从上面两幅画可以看出李煜疏于政治、重视艺术的情况,南唐画院集中了大批书画大家,当时吟诗、填词、作画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4.杨凝式乱麻做神仙

杨凝式(公元875—954年)字景度,陕西华阴人。杨凝式一生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他善书法,尤精草书。他的草书体东倒西歪,信笔游弋,结构运笔全出人之意外,但又能在无尽的变化中求得和谐,顾盼生姿。后人称他的草书为“颠草”,而他本人被称之为“杨疯子”。

杨凝式的草书《神仙起居法帖》初看像一头乱麻,其实他用笔轻重缓急一气贯之,显示了他控制韵律节奏的高超技艺,后人被深深折服。

[释文]

行住坐卧处,手摩胁与肚,

心腹痛快时,两手肠下踞,

踞之澈膀腰,背拳摩肾部,(www.xing528.com)

才觉力倦来,即使家人助,

行之不压频,画夜无穷数,

岁久积功成,渐入神仙路。

此帖内容为道家健身按摩的方法,文体近似口诀。

杨凝式草书《神仙起居法帖》(局部)

5.铜镜铁狮铸光辉

古时候的人还不会制造玻璃,镜子都是用铜来制作的。下页图是五代时都省铜坊制作的铜镜,该镜光彩照人,说明了当时的冶金技术、磨削技术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五代)都省铜坊的铜镜

(五代)铸《沧州铁狮》图

《沧州铁狮》位于今河北沧州故城内开元寺前。铁狮子形态威武,身披障泥,背负莲花巨盆,前后飘着束带,挂着珠串等饰物,毛发卷曲成波浪形。

五代沧州铁狮的铸成,标志着我国大型铸造铁件技术的提高,在中国冶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6.冯道四朝刻印儒学《九经》

从汉代开始,儒家经典——简称为经学,就是历代封建王朝进行政治统治和道德教化的主要理论来源,同时也就成为中华民族共同认可的主流文化。为了保证儒家经典在传承过程中的经典义理和纯粹性,防止人们随意篡改、歪曲,在东汉末年经蔡邕建议,组织儒生对《易》《诗》《尚书》《春秋公羊传》《仪礼》和《论语六部儒家经典进行校正,并由蔡邕亲自书写,于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将这六部儒家经典刊于石碑,立于国都洛阳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内容供儒生校正。

太学石经残石

这一做法后来历代王朝多有效仿,如三国魏齐王时所立“正始石经”、唐代文宗时所立“开成石经”等。等到后唐时期,统治者有心效仿前代刻立石经的做法,奈何国力难以支撑。而当时,发明于唐朝初期的雕版印刷术,在民间已经悄然流行,特别是在吴、蜀之地,已有大量的雕版印刷书籍在市面上销售。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启发了冯道借雕版印刷术刊印《九经》的想法,从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以雕版印刷术大量刊印儒家经典的新纪元。

后唐宰相冯道第一次利用雕版印刷技术,组织刻制的《九经》印版,正是以唐“开成石经”为底本。据《旧五代史》记载,冯道所主持的这项刻经活动,开始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中间经历了后晋、后汉,至后周广顺三年(953年)才完成。

冯道画像

小卡片

冯道主持的这项刻经活动共历四朝二十一年之久,这在战乱频仍、朝代更替如流星的五代时期,不能不说是一个意义非凡的伟大创举。这期间所经历的艰辛以及冯道、田敏等人所表现出来的坚韧毅力,足以令后人惊叹和敬佩。这次刻经活动,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第一,这次刻经活动,是自雕版印刷术发明以来,首开了朝廷利用雕版印刷术进行大规模印刷书籍的先河,促进了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和发展,使雕版印刷术成为书籍出版发行的主要方式,从而也就对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由于这次刻印儒经的活动是由朝廷的国子监具体负责,因而直接促成了我国古代雕版印刷史上“监本”的诞生,这对于规范图书的校勘、印刷和出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第三,冯道首次用雕版印刷术刊印《九经》,打破了儒经只能靠传抄和从石经拓印的局限性,为儒家经典的大规模出版发行,提供了快捷高效的方法。这种做法为以后宋、元、明、清历代所效法,无疑对儒家经典的规范、传承和广泛传播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在五代前,经书的注文是和经分开写的,冯道所刻印的《九经》则是经、注合刻于一书,这无疑便利了读者的阅读。

受此启发,后来人们在刻印经书时,索性连疏也和经、注刻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经、注、疏合刻本,《十三经注疏》就是这类书籍的典范,这对儒家经典在传承过程中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7.“二徐”考订《说文解字》 字如“屋漏痕”“锥画沙”

徐铉(916—991年)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五代宋初文学家。早年仕于南唐,官至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他擅长李斯小篆,也工于隶书。与其弟徐锴是当时最杰出的篆书书法家,被称为“二徐”,他们考订了《说文解字》。此外,北宋淳化五年(994年)重刻秦代《峄山刻石》,即根据徐铉的摹本。徐铉所书的篆书,映日视之,笔画中心有缕浓墨,因其笔锋直下不倒侧,故笔锋常在画中,故人也称其如“屋漏痕”“锥画沙”。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有他的《篆书千字文残卷》(宋摹本)。

徐铉《篆书千字文残卷》

8.黄家富贵院体 妙在赋色写生

黄筌(约903—965年),五代时西蜀画院的宫廷画家,字要叔,成都(今属四川)人。历仕前蜀、后蜀,官至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入宋,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早以工画得名,擅花鸟,兼工人物、山水、墨竹,脱去格律而自成一派。所画禽鸟造型正确,骨肉兼备,形象丰满,赋色浓丽,钩勒精细,几乎不见笔迹,似轻色染成,谓之“写生”,对后世花鸟画影响极大。又因黄筌及其子居宝、居寀,弟惟亮等画格调富丽,遂成为北宋初翰林图画院优劣取舍标准,被称为“院体”。传世作品有《写生珍禽图》卷,用笔严谨、清练,设色华丽,形象刻画生动逼真,有“付子居宝习”五字填款,现藏故宫博物院。

黄筌《写生珍禽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