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崇山峻岭间一队骑旅自右侧山间穿出,向远山绕道行进,前方一骑者着红衣乘三花黑马正待过桥,应为唐明皇(玄宗),恰是:“嘉陵山川,帝乘赤缥骑三骏,于诸王及嫔御十数骑,出飞仙岭下,初见平陆,马皆若驾,而帝马见小桥,作徘徊不进状。”嫔妃则着胡装戴帷帽,展示着当时的习俗。中部侍、驭者数人解马放驮作歇息。山势突兀,白云萦绕,山石有勾勒无皴法,设色全用青绿。该画传本较多,此图虽可能为宋代传摹本,但比较接近李思训父子画派的风格。
“唐人尚法”。有唐一代,楷书名家辈出,群星璀璨,尤其是颜真卿的楷书端庄雄伟、浑厚朴茂,凛凛然有大丈夫气,遂成为中国书法史上阳刚之美的典型代表。颜字豪迈恢宏、法度严谨风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盛唐政治理性与活力的写照。
《自书告身》楷书墨迹,传为颜真卿自书,是颜真卿晚年的名作。其书法苍劲谨严,沉稳厚重,字里行间可体会出颜书行笔的气韵和结体的微妙变化。此书“书法高古苍劲,一笔有千钧之力,而体合天成。其使转真如北人用马,南人用舟,虽一笔之内,时富三转。”董其昌言:“此卷之奇古豪放者绝少。”
唐代自贞观、开元之治而达到鼎盛,威名远扬,到处充满了蓬勃向上的活力,唐文化呈现出一种兼容并包、气度恢宏的景象,进入了史诗般壮丽的隆盛时代,具有一种明朗、高亢、奔放、热烈的时代气质。此时,各个艺术领域都一改初唐含蓄妍媚的时尚,把它们各自所蕴涵的审美追求集中在美学精神这个聚焦点上,唐诗的风采,唐塑的丰满,唐画的丰丽、唐书的丰腴,唐乐的风韵,唐舞的丰艳,都与这个时代的美学思想一脉相承,既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又弥漫着浪漫主义气息,表现了唐人那种健康丰满的文化心态与豪放丰华的艺术情趣。
李白,唐代大诗人,官至供奉翰林。师张旭草书,书为诗名所掩。尽管李白书迹所见仅《上阳台》—件,然观帖面目,与古人评论相一致,诗如其人,书亦如其人也。《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行草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
颜真卿《自书告身》(局部)
李白《上阳台帖》
[释文]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 十八日上阳台。太白。
1.李渊火中取栗
李渊,隋炀帝时任山西太原留守兼晋阳宫监(晋阳宫是太原附近的隋炀帝的行宫,现已成废墟。宫监是负责守卫的长官),面对全国如火如荼的农民大起义,李渊知道隋政权已经难保,就杀掉了隋炀帝派来监视他的大臣王威和高君雅,由李世民带兵攻下长安,拥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逐渐在军事上取得了优势。
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部下宇文化及勒死,隋朝灭亡。李渊迫使杨侑退位,自己登上皇帝位,定国号为唐,史称高祖。
唐高祖李渊画像
小卡片
李渊是隋朝的重臣,起兵反隋自然会落个叛主的罪名,可是他不但没有背上不光彩的名声,反而巧妙地博得“名正义顺,荡夷群雄,以拯百姓于凶危”的美誉。他是如何乘势而起,既达到了夺取隋政权的目的,又保全了自己封建贵族官僚的名节呢? 关于晋阳起兵,李渊是决策的首要人物。可以说,李渊蓄谋反隋是早有打算的,因为他起兵前是考虑得十分周到的。当时18岁的李世民也参与决策,李渊正是受了他的启发,但李渊觉得时机还未成熟,并没有答应李世民起兵。李渊地位尊贵,不宜结交一般的地主官僚和一些江湖人士。李世民却是适当的人选,他为人豁达,极易和部下打成一片,一些有实力、有威望能服众的人逐渐被李世民网罗到旗下,这在潜移默化中给了李世民结交豪杰的机会,促进了他在政治上的成长。李渊拒绝李世民起兵的建议,主要还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强大的力量,不能给隋朝的政权以致命的打击,他不愿意轻举妄动。他还顾虑到另一方面,就是如何利用农民起义军推翻隋王朝,自己又能够不被起义军击垮,而且要战胜起义军,建立全国统一政权。晋阳起兵,农民起义军显然是在火中取栗,而李家军又从农民军手中将“栗”夺过来。李渊的决断无疑决定了起兵的关键时刻,他是晋阳起兵的决策者和领导者,李世民却是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迅速成长壮大,他们父子之间的相互影响,相辅相成,配合默契,促进了起兵组织发动,博得了起兵反隋名正义顺的赞扬。
2.一代明君唐太宗
李世民为李渊次子,唐初被封为秦王,机智勇敢,胸有韬略,礼贤下士,他的秦王府里收罗了大量的文臣武将。从公元619年到624年的5年统一战争里,李世民领兵东征西战,无往而不胜。当时李渊的长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皇位的法定继承人),看到李世民的功劳大、威望高,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就与他的三弟齐王李元吉多次阴谋加害李世民。公元626年,李世民先发制人,发动“玄武门之变”(玄武门是大臣上朝的通道宫门),派大将秦琼、尉迟恭等,把李建成、李元吉杀死在玄武门前后两门的夹道里。由此,唐高祖李渊不得不让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史称唐太宗,年号贞观。
唐太宗李世民《屏风帖》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唐太宗习字作书,有其独到的方法,其《论书》说:“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尔。吾之所以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屏风帖》深得右军草书意趣及使转形势,所不足者正是骨力稍弱。盖草书走笔疾书,最难求者正是骨力,习草书最当体会。
唐太宗任人唯贤,如初唐名臣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太子洗马(谏官),曾劝李建成杀唐太宗,太宗登基赦免了他,任他为尚书右丞(宰相之一)。唐太宗还能做到虚心纳谏,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他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治国,赏罚分明,在他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开创了“贞观之治”空前繁荣的局面。
3.唐太宗嫁女和吐蕃
《步辇图》为初唐画家阎立本所画。阎立本为唐初画家的代表,出身贵族,其父阎毗为北周驸马。阎立本追随唐太宗李世民,被任命为将作大匠工部尚书(负责工程建设的大臣),唐高宗时升为右丞相。今传阎立本的作品有《步辇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历代帝王图》等。
《步辇图》描绘的是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吐蕃松赞干布(西藏君主)派他的大相(宰相)禄东赞来唐朝的首都长安,向唐太宗公主求婚,唐太宗在便殿接见禄东赞的故事。右面坐着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左面第三人为吐蕃大相禄东赞。
唐太宗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和亲政策。公元641年,唐太宗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唐太宗叔父李道宗的女儿)许配给松赞干布,派李道宗护送至黄河源头的柏海,松赞干布抵达柏海迎接文成公主入藏,为她建起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文成公主入藏是汉藏两族友好关系史上光辉的一页,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的交流。
(唐) 阎立本绘《步辇图》
小卡片
松赞干布是吐蕃第三十二世赞普,他平定叛乱,开创了统一的吐蕃王朝。在唐文化的影响下,松赞干布对吐蕃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进行了改革,促进了吐蕃社会开始向封建制过渡,可以说松赞干布是一位颇有作为的赞普。《步辇图》上机智的禄东赞巧妙地解答了唐太宗出的5个难题,在众多王朝的婚使中脱颖而出,唐太宗也意识到吐蕃对唐朝西部边境安宁的影响甚大,所以答应了请求,决定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批丝织品和典籍,还有许多树木、果蔬的种子,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带进了西藏高原,促进了藏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吐蕃也派送了大批的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诗书,长安的妇女们也一度风行吐蕃人将脸涂红的风俗,称之为“吐蕃妆”。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加强汉藏两族的联系、团结,发展藏族的经济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人们的敬仰,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内至今还保存着他俩的塑像。
4.峻峭险劲率更书
欧阳询(公元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今湖南临湘),84年的一生历经陈朝、隋朝和唐朝。唐太宗时为太子率更令(相当于太子的文书)弘文馆学士(教习皇族子弟的老师),博览经史,精于书法,诸体皆能,尤绝楷书。他的楷书被后世称为“欧体”,其用笔峻峭险劲、法度森严,于平正中见险绝。
《九成宫醴泉铭》是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其记述贞观六年,唐太宗在陕西天台上的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涌泉,水清若镜,味甘如醴,命名醴泉,因而撰文立碑。《九成宫醴泉铭》为欧阳询楷书代表作。
《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欧阳询画像
欧阳询76岁书,贞观六年(632年)刻石。书法高华浑穆,丰厚挺拔,既有晋人风韵,又开唐人新风,是千余年来楷书登峰造极之作。世称“欧体”,书名广传天下,影响后世深远,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
5.雅健端丽庙堂碑
虞世南(公元558—638年)字伯施,越州(古时把绍兴一带称越州)余姚人(今浙江余姚),80岁而卒。历经陈、隋和唐三朝。李世民时作秦王府参军(军事参谋官),唐太宗时官至秘书监(掌政府文书的高级官员)。虞世南师从智永,得二王书法精髓。
《孔子庙堂碑》是虞世南的楷书杰作之一,是他68岁时所作,用笔雅健端丽,点画舒展蕴藉,秀润平和,柔中有刚。
虞世南画像
6.褚遂良直耿忤武后
褚遂良(公元596—659年)字登善,浙江杭州人。唐太宗重书法,褚遂良渐被重用,从起居郎(记述皇帝生活起居的记录官)升为黄门侍郎(唐时中央政府设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权力中枢机关,门下省是审查代拟皇帝诏书和臣子的奏章,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黄门侍郎被称之宰相之一)。唐太宗临终,褚遂良和长孙无忌(唐太宗的长孙皇后的哥哥)成为托孤的顾命大臣。唐太宗逝世后,唐高宗李治继位,褚遂良因反对册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贬官。后因忧愤武则天的篡权,郁郁而终,享年仅63岁。褚遂良一生清正为后人所重。
褚遂良楷书《雁塔圣教序》(局部)
褚遂良的书法,初学欧阳询和虞世南;再由虞入手将汉隶、北碑熔为一炉,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其笔画瘦硬跳荡,字势飘逸俊秀,精神外露,活泼美艳。他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家”。
褚遂良的传世作品很多,尤以《雁塔圣教序》最为有名。《雁塔圣教序》其实有两块碑,一为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记述唐僧唐三藏西天取经、译经的事迹;二为唐高宗李治撰文,记述唐太宗撰文刻石《雁塔圣教序》的情况。两碑均由褚遂良书写,现在西安大雁塔下,两碑相对而立。
7.武则天临朝称帝
武则天,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并州(今山西)文水人,父亲与唐高祖李渊故交。武则天14岁入宫,被唐太宗册封为才人。
据传,唐太宗晚年有民间传密说:“唐三世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那时的人一般都迷信,唐太宗也不例外,于是处死了几个姓武的官员。唐太宗临终时问武则天:“朕死后,汝该如何自处?”武则天称愿削发为尼,唐太宗不忍心处死她,让她出家。唐太宗死,唐高宗继位,令武则天还俗,召入宫中封为昭仪。没多久,唐高宗不管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顾命大臣的反对,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
武则天立为皇后,趁唐高宗体弱多病,倦态政事之机,逐渐揽权,唐高宗死,武则天独揽朝政。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改大唐为大周,严厉镇压反对势力,滥杀李氏宗族。
武则天在位15年,虽然刑罚严酷,生活腐败,但比较注重发展生产。在她统治的年间,政治还算清明,人民还能安居乐业。武则天在世时知道反对自己的人很多,对她的评价有褒有贬,死前就让人在她的陵墓前立了一块无字碑。
武则天画像
武则天给自己竖的“无字碑”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身染重病,卧床不起,被迫传位给太子李显,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恢复唐国号,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等皆复旧制,恢复以神都为东都。同年十一月其卒于上阳宫,年八十二。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神龙二年(706年)五月,与高宗合葬乾陵。
武则天死后,立“无字碑”,自秦汉以来,帝王将相无不希望死后能树碑立传,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的石碑却没有刻一个字。其说法有几种: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
8.孙过庭着书立论
《孙过庭书谱》(简称《书谱》)为唐代著名理论家、书法家孙过庭所写。《书谱》既是一部书法史上重要的书学论著,也是书艺宝库中的草书珍品。孙过庭从理论高度总结了王羲之一派的书法美学观,对后世书法创作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书谱》的作者孙过庭,字虔礼,吴郡人(今江苏苏州)。操守高洁不随世俗,曾一度任参军之类的低级官员,不久就弃官家居潜心书艺,精行书,尤精草书。
孙过庭草书《书谱》(局部)
唐玄宗画像(资料图)
9.唐玄宗平乱中兴
公元705年,武周政权灭亡,武则天的儿子李显复位登基称唐中宗。中宗庸弱无能,韦皇后与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儿)通谋乱政,中宗被他的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合谋害死。李隆基(中宗的侄儿)率禁军杀死韦皇后及武三思、安乐公主以及党羽。李旦(李隆基的父亲)被推上皇位,史称唐睿宗,太平公主(李旦的妹妹,李隆基的姑妈)把持朝政。
公元712年,睿宗传位于李隆基。李隆基即位史称唐玄宗,迫使其姑母太平公主自杀,清除了其党羽。从此唐朝一度混乱的政局被肃清,唐朝开始步入了又一个全盛时期。
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打击佛教以增加税收。加强军备,重视文化。这时的唐诗达到鼎盛时期,李白、杜甫等名家辈出,书法艺术也达到了又一个高峰。以颜真卿为代表的书法家使唐楷发展到了极顶。唐玄宗李隆基多才多艺,通韵律、善书法,右图是他的《孝经序》,笔画肥硕、体态华恣,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中期人们的审美观。
唐玄宗隶书《孝经序》(局部)
10.李白醉酒戏力士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祖籍陕西,5岁时迁家四川,幼读诗书展露文采。25岁起游历祖国各地,他的诗名也随之名扬天下。杜甫评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玄宗慕其诗名三次下诏书,召李白进京,对他十分客气。让他坐在皇帝的七宝御床上,请他吃饭,为他调羹(汤太烫了),这在封建社会里是极高的荣誉。唐玄宗多次召他入宫作诗,李白都不假思索挥笔立就。玄宗皇帝非常欣赏他的才华,让他担任翰林待诏起草朝廷的重要文件。
历史上的李白画像(资料图)
李白品行清高看不起阿谀奉承,拍马屁的人。唐玄宗有一个非常宠爱的太监叫高力士,盛气凌人,越是这样的人,李白越是不客气。有一次,玄宗要李白写诗让他的爱妃杨贵妃磨墨,李白带着醉意坐在床几上,翘起脚要高力士替他脱鞋,故意羞辱高力士。唐玄宗笑笑示意高力士脱靴,高力士气的发昏,忍气吞声把李白的靴子脱下来。
高力士记恨在心,在杨贵妃面前挑拨说,李白把贵妃娘娘比作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赵飞燕生活作风不好)。杨贵妃恨极,撺掇唐玄宗把李白逐出长安去了。
高力士脱靴图(www.xing528.com)
11.张旭肚痛书癫狂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笔下的张旭,活脱脱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他的神采一直为世人所倾倒。
张旭(公元675—750年)字伯高,苏州吴郡人。是一个以草书名世的奇才。张旭承继王羲之、王献之的传统,参悟天地万物之理,形成自己的风格。据说有一次他看了杂技大师公孙大娘的剑舞,悟出道理,草书书艺大进。相传张旭嗜酒如命,喝酒半醉呼叫狂走,下笔愈奇,人称“张癫”。有一次他吃食不慎,肚子疼了起来,他忍着肚痛颠着身体写下了《肚痛帖》这一著名的书法名作。
唐代书法家张旭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狂人。他性“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呼张癫。”诗人李颀为他造了一幅画像:“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下舍风萧萧,寒草满户庭。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左手持蟹鳌,右手持丹经。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应该说,在人类的所有艺术中,书法是最为纯粹的艺术,不仅是最“有意味”的形式,更是生命的外化形式,而挣脱一切束缚的草书更是不染半点尘埃,只有超卓于世俗之外而被世俗之人视为狂癫的天才才可用这种艺术形式沟通心灵与神祇、精神与宇宙,而酒正是使这些天才狂人摆脱世俗压抑,进入纯粹情感世界的最为合适的媒介。至于为学书而学书,甚至为稻粱而学书,那就不仅成不了真正的书法家,恐怕还会落入俗中之俗,与酒亦无缘。草圣张旭是天才也是狂人,天才和狂人是不可复制的,不可学习的,历代学张旭者既多,得其一鳞半爪者几稀,就是这个道理。
张旭颠着身体写下的《肚痛帖》
12.怀素食鱼绿翠庵
怀素(公元725—785年)是中唐时期又一位草书大家,湖南长沙人,姓钱,自幼出家为僧,法名怀素,聪颖而勤奋。相传他每天练字要写去好多纸(练草书特别费纸),于是就在住室的周围种了许多芭蕉,用芭蕉的黄叶当纸,他因而把自己的住室起名为“绿翠庵”。
《食鱼帖》是书法名迹,是怀素的晚年之作,笔势舒缓,狂放老练。和尚是不吃荤不喝酒的,怀素可不管,他既吃肉又吃鱼,更喝酒。鱼吃得很高兴,兴致之极挥就了名帖《食鱼帖》。
怀素草书《食鱼帖》(局部)
13.杨氏兄妹揽权乱政
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把唐朝推进到最兴旺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正所谓:海内富实,像今天一样“米价低廉,商业繁荣”,“公私厄廉俱丰实”。颜真卿的《颜勤礼碑》正体现了那种波澜壮阔的社会气势,笔画雄厚庄重、体势开张,用笔和间架充满了力量。
历史由开元进入天宝年间,唐玄宗逐渐倦怠政事而追求享乐,与宠妃杨玉环花天酒地,杨玉环原是唐玄宗儿子寿王的妃子,因生得貌若天仙(被称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被唐玄宗占有,封为杨贵妃(唐玄宗后半生不立皇后,贵妃的地位相当于皇后)爱屋及乌,任杨贵妃的堂哥杨国忠为宰相,把政事全由他处理。杨国忠骄奢极乐,贪赃枉法,与李林甫先后执政,排斥忠臣任用小人,把朝政弄得乌烟瘴气,而唐玄宗不闻不问,只顾行乐,把杨贵妃的三个堂姐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整日里花天酒地。杜甫曾有诗曰:“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民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虢国夫人春游图》(局部)
小卡片
《虢国夫人春游图》描绘的是天宝十一年,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典型环境。虢国夫人是杨玉环的三姊,嫁给裴家,是当时名声极坏的人。苏轼就哀叹当时的繁华是后来“安史之乱”的预兆。
唐玄宗行书《鹡鸰颂》(局部)
《鹡鸰颂》其起笔与收笔少藏锋,挺拔别致。书风雄秀,结体丰丽,用笔遒厚。从整幅观之,书法遒紧健劲,丰润浑茂,具有唐典型风格,书出“二王”之间,而渐趋肥腴,法袭传统家学,师承历代宸翰之风。此颂为唐玄宗书法墨迹传世之唯一孤本,为有唐一代稀世之珍,世称人间瑰宝。
正是唐玄宗与杨氏姐妹昏天黑地之时,一场空前的暴乱已悄悄来临,驻守河北重镇的安禄山厉兵秣马,警报迭响。公元755年12月,安禄山、史思明引兵15万,以声讨杨国忠为名挺进中原,“安史之乱”爆发。
14.颜鲁公悲情祭侄儿
颜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淸臣,京兆万年(今陕西临潼)人,唐玄宗开元进士。曾任鲁郡开国公,史称“颜鲁公”。颜真卿生活的时代正是盛唐转入衰败的时代。
安禄山、史思明发兵范阳(今河北涿州),直指河北各郡。时颜真卿正在河北平原任太守,其堂兄颜杲卿在河北常山任太守,两人连兵相应。叛军兵势汹涌,河北各郡守将非死即降,常山、平原两郡力单势孤。
公元756年,安禄山命史思明攻常山,颜杲卿独力难支,派人向太原求援,太原守将王承业拥兵不救。颜杲卿拒战数天被叛军攻入,颜杲卿不屈被割舌、截胫,凌迟而死,颜氏一门死义30余人,尸骨无存。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平复,颜真卿派人去河北常山,寻找颜氏死难烈士遗骨,仅得其侄儿颜季明(颜杲卿幼子)头骨,颜真卿悲痛欲绝,怀着满腔愤慨写下了千古名篇《祭侄文稿》。后人评《祭侄文稿》前12行笔画遒劲字态婉转,后6行“殊郁怒,真屋漏痕迹矣”,
末5行“沉痛彻骨,天真烂漫,使人动心骇目。”《祭侄文稿》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作为颜书著名的“三稿”(另二稿:《争座位稿》《告伯父文稿》)之一,曾收入宋、明、清诸代从刻本中,历代效仿者不绝,褒赞不断。
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局部)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一篇书札草稿,内容为追悼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兄长颜杲卿和侄子季明的祭文。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蘸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人称“颜体”。颜体奠定了颜真卿在楷书千百年来不朽的地位,是中国书法史上富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他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世。他一生忠烈怀壮的事迹,提高了其于书法界的地位。
15.王维独坐幽篁里
王维(公元701—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公元752年,安禄山攻陷长安,王维被俘,硬逼他任伪职(给事中),王维服药下痢佯作暗疾。“安史之乱”平定,唐肃宗追究王维罪责,判为死刑,幸得其弟王缙解救,赦罪豁免,任命他担任尚书右丞(中央政府尚书省的办公室主任)。这时的王维已心灰意冷,不愿任官,来到长安南郊的辋川过隐居生活,以赋诗、绘画、弹琴、封佛寄托余生。“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是他隐居生活的写照。
王维是盛唐时的著名诗人,以田园诗见长,文字恬淡宁静、清新自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又精于绘画,尤其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为历代画家称赏。他的《辋川图》取材于隐居地辋川的风景,但真迹遗失,是后人的临作。
王维画像
王维画《辋川图》
小卡片
山水是一种自然美,诗画是一种艺术美。如何把自然美转变成艺术美,便是历代诗画家的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王维山水诗歌的评价,这主要是缘于王维的山水诗善于在描写山水自然的形貌中寄寓自己的审美理想,给人一种如诗如画的超凡脱俗境界。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6.柳公权正笔劝穆宗
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享年87岁。其一生经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和懿宗七朝,20多岁中进士,一直在朝为官。他是继颜真卿之后又一位大书法家,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之一。他传世的书法墨迹碑帖很多,其中尤以《神策军碑》最为著名。《神策军碑》笔画刚劲、骨力韧健、结体开展,中宫密集。该碑记述了唐武宗皇帝巡视左神策军(神策军是保卫皇城的禁卫军)的情况,歌颂皇帝的功德。
相传时人都以得到柳公权的墨迹为幸事。唐穆宗曾问柳公权笔法,他答道:“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以笔法作比喻,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有功德的皇帝。
柳公权画像
柳公权楷书《神策军碑》(局部)
小卡片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并序》,为柳公权68岁时所书。其笔法与结构极精炼而凝重,保留了左紧右舒的传统结构。运笔方圆兼施,运用自如。笔画敦厚,沉着稳健,气势磅礴。读此碑可以使人加深对“颜筋柳骨”这句话艺术特征的理解。原碑立于皇宫禁地,不能随便传拓,因此拓本传世极少。唐以前的拓本今无存实物,因为原石早已不见了,现在海内外仅存一册宋代的拓本,世称宋拓孤本。此碑拓曾一度流于香港,1965年,周恩来总理特批,以重金购回,入藏北京国家图书馆,因其罕见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被国家图书馆尊为镇馆之宝。
17.韩愈文散诗奇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中唐散文大家,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之一。韩愈的诗歌“以文为诗”,使诗的形式散文化;韩愈诗的另一个特点是追求奇、特、险、怪,以文为诗和涉险猎奇构成了韩愈诗歌宏伟奇崛的艺术风格。
“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压城阏。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这首诗写太平公主要想把天下的春天占为己有,太平公主的公主府——东游原上的亭台楼阁无比广大,比皇城的宫殿还要高大,府里遍植奇花异草多的无法数清,一直到终南山(长一百多华里),但而今已属于别人了(前面已述及,太平公主为武则天爱女,武则天死后,太平权倾朝野,其皇帝哥哥:唐中宗、唐睿宗简直是她的傀儡,后被她的侄儿唐玄宗赶下台来并赐死)。从这首诗可见韩愈诗猎奇之一斑。
韩愈的书法也有相当造诣,他所书写的“鸢飞鱼跃”的匾额也为后人称道。
韩愈画像
韩愈草书匾额图
小卡片
以文为诗,就是把古文的章法和句法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使诗歌具有散文的容量和气势。如果说用长短句是尝试着用写文的办法来写诗,那么用散文的谋篇布局来写诗便是对诗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韩愈在诗歌创作中,把散文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气势运用得淋漓尽致,把散文描述事物的手法、描绘人物的功能以及栩栩如生的状物的笔法也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如《谢自然诗》:
果州南充县,寒女谢自然。童呆无所识,但闻有神仙……
噫乎彼寒女,永托异物群。感伤遂成诗,昧者宜书绅。
此诗是韩愈以议论入诗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记述奇女异事令世人惊叹,而韩愈却独不以为然,他引用秦皇汉武之事指出神仙之事不足为信,全诗叙议结合,劝谏唐宪宗不要劳民伤财迎佛骨,对于民间的虚妄怪诞之神仙事自然亦嗤之以鼻,不以为意。全诗义正辞严,态度鲜明,有理有据地批判了民间的这种神仙迷信思想,极具进步意义。
18.韩工部变隶为古
韩择木生活在中唐时期,是韩愈的叔父,官至工部尚书(相当于现在主管工程建筑的部长)。他的隶书可以说是代表了唐代的最高水平,是隶书中兴的关键人物。韩择木的隶书参以古意,虽飘逸而不失醇厚,他的隶书的代表作有《告华岳文》等。
韩择木以隶书驰名盛唐,风格严正清劲。其石刻存世较多,主要有《告华岳文》《叶慧明碑》《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碑》。而楷书《荥阳王妃朱氏墓志》,笔法清劲可爱。韩择木隶书《告华岳文》,全称《祭西岳神告文碑》,唐天宝元年(742年)刻。此碑书法端庄严谨,这也许是受时代风尚影响的缘故,细察局部不乏活泼、灵动处。此碑写得非常美丽,极受人们欢迎。(明)赵崡《石墨镌华》谓其书:“虽姿字不至峻茂,而严正可畏。”
韩择木隶书《告华岳文》(局部)
19.卢鸿草堂抒清远
《草堂十志》的作者卢鸿,字颢然,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任为谏议大夫(给朝廷提建议的官员),卢鸿不受,隐居河南嵩山,筑草堂而居,教授学生书法和绘画,最多时有学生500多人。卢鸿的书法、石鼓文、篆书、隶书和楷书都写得很好,擅画山水,笔墨清逸,得平远之趣。传世画迹有《草堂十志》,描绘了他居住的草堂十个景致。《草堂十志》是现存中国文人画的第一幅作品,反映了文人艺术家的自我表现。
文人画指我国古代具有较深厚、较全面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它与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和专业画家的绘画都有明显的不同, 充分地表现出了我国绘画重主观意念、重表现、重写意的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风格流派, 具有独特的审美趋向。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印等的完美结合,崇尚笔墨韵味,强调空灵简淡的审美境界, 深受禅宗美学影响, 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卢鸿曾在开元初被征为谏议大夫而不受, 隐居嵩山。《草堂十志》画中草堂、倒景台、樾馆、枕烟庭、云锦淙、期仙磴、涤烦矶、罩翠庭、洞元室、金碧潭十景,谓之“玄居十志”。作者意在状物写景, 却流露满纸的朴拙意趣,都是些寻常的生活起居。独自小酌或者三两好友品茗,身旁的树丛、俯首间的小溪,在这山林之间再现着每一次的晨光微明时的朦胧与午后小憩般的恍惚。图录般的小画中用笔运墨严谨而诚恳, 不疾不徐, 不骄不作, 以平静的笔调书写着作者对自然小景的敬意。
卢鸿 文人画《草堂十志》(局部)
20.登峰造极的盛唐文化
唐朝不仅在军事、政治、经济上获得巨大的成功,也在文学、书法、绘画、工艺和科技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
下图是韩幹画的“照夜白”马,这马是唐玄宗最喜爱的御马,骏马切齿长嘶如内心呐喊,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画面还有乾隆皇帝两个题跋。
韩幹《照夜白》图卷
韩幹的职责要求他画马的主要目的是让皇帝高兴,具体地说是让唐玄宗高兴。唐玄宗崇尚道教,道教是推崇逍遥的,而皇帝身兼国家兴亡的重任,不能弃职去追求个人的自由。这种境况正如画中的“照夜白”, 被木桩和缰绳拴住受到束缚和羁绊。唐玄宗看了此画不能不说没有共鸣之感,旋即大为赞赏;韩幹也尽了自己的职责, 成为称职的臣子。
唐三彩是由初唐时期烧制的有多种釉色的陶器工艺品,运用铅釉的流动性,在烧造过程中各种色釉的自然交融,获得一种人工无法取得的奇妙效果。或富丽堂皇,或雅致洒脱,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唐三彩的制作手法洗练明快,重在摄取神态,但并未忽略必要的细节刻画,可谓神形兼备。唐墓中出土数量最多的动物俑是三彩马,其造型极其生动而逼真,而且比例准确、线条流畅,甚至可以使人辨认出不少马的品种,如中亚的大宛马、新疆的乌孙马、甘肃的混血马和蒙古马等。马在唐代是力量和速度的象征,代表着强大的威力和奔放的精神,无论是保卫疆土,还是生产劳动,无论是宫廷的典礼,还是贵族的游乐,似乎事无巨细都离不开马。唐三彩继承了秦汉以来陶塑艺术写实的传统,以雄浑大气的造型、绚丽奇幻的釉色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缤纷多彩的众生相,同时又因吸收异域文化而显示出浓郁的异国情调,具有一种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正是这种现实内涵和浪漫风格的融合,使唐三彩产生了一种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对后来的宋三彩、辽三彩,以及清代的素三彩,影响极为深远。
唐三彩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