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南朝社会相对稳定,书坛为“二王”书风笼罩,以继承“二王”为能事,成就不高。北朝书法主要反映在碑刻上,故总的风貌与南方迥然不同。“杏花春雨江南”的书法代表尺牍表现出的是秀美——阴柔之美;“铁马秋风冀北”的书法代表碑刻表现出的是壮美——阳刚之美。这差异与书法用途及南北方自然、社会环境不同有关。“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清·刘熙载《艺概》)在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文化的大融合过程中出现的“北碑”,其精神气质无不与北方游牧民族尚武彪悍之气暗通。
小卡片
萧衍(公元464—549年),梁武帝,南朝梁的开国皇帝。萧衍字叔达,南兰陵中都里人(现江苏武进)。他原来是南朝齐的官员,南齐末年,出为雍州刺史镇守襄阳,乘机打造兵器,整治舟船,静等天下大变。齐永元二年(公元500年),以讨伐东昏侯萧宝卷为名,举兵攻入建康城,掌握南齐王朝的实权。齐中兴二年(公元502年)迫使齐和帝禅位于己,正式称帝。书法萧衍唯重钟繇、王献之,对钟繇、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颇有精到之见。他把“殆同机神”作为书学批评标准, 不仅开唐人、王羲之之先声, 重要的是为品评书法确立了一项重神韵的审美法则,从而也确立了他自己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萧衍《异趣帖》
此帖清时入内府。对其作者,向有萧衍和王献之两说,以倾向前者为多,(明)董其昌断为萧衍作品。
[释文]
爱业愈深,一念修怨,永堕异趣,君不。
1.方俊雄强魏碑体
西晋灭亡以后,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经历了由5个少数民族建立的16个割据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
北魏时佛教盛行,一时庙宇、造像、摩崖、碑林、墓志和经刻处处林立。北魏的碑刻中多用一种楷体,直接继承了汉魏末年的钟繇、卫瓘的笔法,结字紧密厚重、端庄劲健,但又隶楷错变,无体不备风格多样,称之为魏碑。
《始平公造像记》是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洛川刺史平公奄乌病逝,子慧成为其父琢像,同时刻石于洛阳龙门山古阳洞,是一块历代碑刻中少见的阳文刻石,字体方俊雄强,中宫紧敛气势开张,是楷书方笔之极轨。其文字作为书法艺术则在著名的“龙门二十品”中尤为第一珍品。它一反南朝靡弱的书风,开创北碑方笔的典型,以阳刚之美流传后世。
阳文刻石《始平公造像记》(局部)
《张黑女墓志》(局部)(www.xing528.com)
《张黑女墓志》为一块石刻墓志铭。墓主张玄,字黑女,墓志字体结构严谨,用笔中锋、侧锋兼之,刚柔相济笔意连贯,是北魏晚期的精美之作。
2.文化瑰宝——石雕艺术
南北朝时,由于皇家的崇奉,佛教大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兴起了声势浩大的凿洞、造像和宗教热,像云冈、龙门等规模宏大的工程相继而起,一直延续到唐朝中期,前后达500多年。右图是龙门石窟中奉先寺的一尊石佛像,石像高17.14米,形象端庄温和,造像力求表现释迦牟尼(如来佛)的睿智和大度。
而南朝的造像多为泥塑彩绘的,从历史的角度去看这些塑像、这些石雕和这些彩绘,就是在欣赏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龙门石窟的石佛像
3.南朝书法多帖少碑
《爨龙颜碑》是南朝宋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立,结体较方整,转折处圆转,具有楷书特征。
楷书《爨龙颜碑》(局部)
《王琰帖》为王僧虔书。王僧虔是王羲之从兄王洽的四世孙,其祖父王询书有《伯远帖》。《伯远帖》与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被(清)乾隆皇帝珍藏的三件墨宝之一,称为“三稀法帖”。乾隆皇帝题他的御书房为“三稀堂”。
王僧虔出色地继承了王羲之的家法,重视书法的性情和神采。其唯一存世的墨迹《王琰帖》,浑厚华滋,神完气足,沉稳而流动。
王僧虔的《王琰帖》(局部)
《萧澹碑》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贝义渊所书。书法冲和灵秀,精美峻健、气韵高远、舒展安适,为历代书法家推崇。
贝义渊书《萧澹碑》(局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