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其中已蕴含了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如笔法、结体、章法无不备至。笔法有粗细、轻重、徐疾的变化,结构随体异形,任其自然,章法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这一切充满了殷商时代的气息,具有天地造化之美,中国文化的精神已初露微曦。
1.图画——文字的源头
岩画是岩石上雕刻和绘制的图画,其创作时代最早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不超过新石器时代早期,是中国汉字产生的源头之一。
原始岩画
岩画是指刻或画在岩穴、石崖及独立岩石表面上的线刻、浮雕、彩画等的总称。是史前人类用艺术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一个综合体,是我们了解早期祖先活动的一扇窗口,是记载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的历史书。就分布空间而论,中国是世界上岩画分布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从制作技法上,岩画可分为以雕刻、磨、琢等为制作技法的岩刻和以各种颜料为基本元素进行涂绘的岩画。
汉字演变图
汉字从象形图画向抽象符号过渡,直到形成规范文字的过程源远流长,连绵不断,其轨迹鲜明而生动,总的趋势是由繁而简、由圆而方,更便于书写和印刷。
2.甲骨——古人的纸张
中国古代文字的历史已经有5000多年了,新石器中晚期已经出现了原始文字,原始文字只是一种刻画符号。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表意文字开始出现,并形成了象形文字。
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殷王朝的甲骨文字。甲骨文字就是从公元前1400年到公元前1100年的殷人在占卜时用刀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商)刻辞卜骨图
(1)(商)刻辞卜骨
这片卜骨长27.5厘米,1973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从字的结构上看,已为殷商时代相当成熟的文字。
(商)宰丰骨图
(2)(商)宰丰骨
宰丰骨是一片帝乙至帝辛时期的刻辞牛骨。此一刻辞采用双刀法刻成,因而笔画较粗,有圆笔、圆圈和圆角。
这一时期已近殷商晚期,金文已经出现。这一片刻辞的字形、风格及用笔已颇有金文之意。
殷墟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具有表意功能, 分别表现在两种字形上:一种是异字异形异意字; 一种是同字异形异意(主要指在原来意义上又添加新意)字。这些象形字代表的词就是所像之物的名称。从甲骨文字形与字义看, 甲骨文字形、字义与汉字字形、字义有时是一对两个以上的字组成的词之关系。郭沫若在《殷契粹编·自序》中以书法赏评道:“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事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细者于方寸之片,刻文数十,壮者其一字之大,径可运寸。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固亦间有草率急就者,多见于廪辛、康丁之世,然虽潦倒而多姿,且亦自成其一格。”
(西周)墙盘之一
(西周)大盂鼎图
大盂鼎是西周时期大型炊煮盛食器。侈口、折沿、深腹,上有两耳,下有三足,内壁有铭文19行共291字。字体大小整齐,按照一格一字的规范,中国方块字至此开始定式。此鼎造型庄严厚重,纹饰古朴典雅,铭文雄伟有力,是西周前期著名的青铜器。(www.xing528.com)
(2)(西周)墙盘
西周中晚期铜器,墙盘是一种盥洗器。盘底有铭文18行284字,是西周金文最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布局的行列横平竖直,规矩森严。文字行笔流畅,线条转折自如,方圆兼施,粗细如一,字体竖长横短,这种字形对小篆有极大的影响。墙盘铭文代表了西周艺术的文明。
(3)鄂君启节铭
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青铜器为楚怀王授予鄂城之君启的,共五节,每一节有两半部组合而成。节上的文字刊名通行路线、舟车数量、装载物品及关税征收诸项规定。其铭文用笔熟练,笔画圆润瘦硬、疏朗挺秀、体势匀称、结构端庄严谨兼有楚简的圆畅秀丽和战国金文的精美端庄。
此铭文在战国金文中个性鲜明,与西周金文的粗犷雄强的书风大不一样,是我国战国时代书法艺术宝库中的杰出之作。
鄂君启节铭图
(4)(春秋)栾书缶
栾书缶为春秋时晋国的青铜铸器,是晋国名将栾书祭祀祖先时用于盛酒的容器,是春秋中期十分稀罕的宝物。
栾书缶腹外有铭文5行40字,用错金镶嵌。铭文线条匀净洗练,笔势多曲折,悠游舒展,笔画起笔处多出锋。
(春秋)栾书缶图
小卡片
2008年北京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开幕式,有2008名击缶手击缶而歌。李玉兰《击缶,古代的民间娱乐方式》(光明日报. 2008-8-16:7)说:缶就是瓦罐,是古人吃饭用的容器,也是我国古代属于老百姓的乐器。奥运会开幕式上所用的缶是方形体(高度小于长与宽)。秦昭王在宴会上也击缶,缶不完全是老百姓的乐器。张英、夏辰《张艺谋解密开幕式》(南方周末. 2008-8-14:A3)载:咨询了很多专家,瓦罐的缶不太好。后来注意到一种青铜的,我们觉得不错,做成青铜的样子,蒙上一个皮……现在完全是青铜鼓的造型。这里的缶应是改造过的缶。
4.陈仓石碣——秦陕古篆
《石鼓文》是我国最古的石刻文字,因其形似石鼓所以得名。石鼓有10个,一般认为是东周时在秦代制作。湮没已久,直到唐代在陕西陈仓地里发现,所以也称陈仓石碣。石碣似鼓形,花岗岩质地,圆顶平底,高约90厘米,径60厘米。每鼓刊刻四言诗一首。
《石鼓文》结体较为统一,线条圆浑,结字外拓,书风雍容和穆,古茂自然,点画圆润雄秀,为典型的秦国书风,也是后来小篆的先声,被尊为“小篆之祖”,自唐以来备受推崇。
《石鼓文》
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5.楚帛书——江汉瑰宝
《楚帛书》是中国至今出土最早的古代帛书,是一幅近似为正方形丝织物上的图文。中间的两段文字互相颠倒,四周有12段文字,并附12幅神怪图形,字用墨写属古文。有接近于小篆的倾向,字态扁平,有接近于后代隶书的特点,与简书、陶文比较接近,是所谓民间的“俗书”。
此书全篇有900多字,内容丰富,是研究古代文化思想和战国时期楚文字的重要资料,也是珍贵的书法作品,此物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楚帛书》原件和摹本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