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羲之行书《快雪时晴帖》及黄庭坚行书风貌

王羲之行书《快雪时晴帖》及黄庭坚行书风貌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行书纵观王羲之行书《快雪时晴帖》行书相传是后汉末年颍川人刘德升所创,但未见到他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少人认为《快雪时晴帖》仅次于他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行书始于汉末,繁荣于晋代而流传至今。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局部)唐王李世民十分喜爱王羲之的书法,《兰亭序》后被其所得。从《松风阁》中,可以看出黄庭坚行书结体气势开张,纵横奇拙的风貌。

王羲之行书《快雪时晴帖》及黄庭坚行书风貌

(一)行书纵观

王羲之行书《快雪时晴帖》

行书相传是后汉末年颍川人刘德升所创,但未见到他流传下来的作品。何谓行书? 古人云“行书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快雪时晴帖》是“书圣”王羲之当今存世的唯一书法精品真迹,行书四行,二十八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不少人认为《快雪时晴帖》仅次于他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

纵观古今行书墨迹,如前面所述,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严格地说,行书不像楷书那样有严格的法度,也不像草书那样有草写的标准,没有一定的书写规则,灵活性很大。随着书写者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写得规矩点,就接近于楷书,叫“行楷”;如果写得奔放点,接近于草书,就叫“行草”。“行楷”和“行草”划分的标准,也不是绝对的。

行书始于汉末,繁荣于晋代而流传至今。自晋以来,凡是善书法的人没有不工行书的。所以,古往今来,历代书法家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1.人们公认的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会稽内史,因曾官右将军,人称“王右军”。他先拜卫夫人为师,后又楷书学钟繇,草书学张芝,能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成为妍美流畅的新体。

王羲之行书《孔侍中帖》

《孔侍中帖》在活泼的行书笔意中带有凝重之感。在章法结体上又显示出欹侧取妍的艺术效果。

此帖早在唐时就传入日本,或谓鉴真和尚东渡时带去。《丧乱帖》反映了丧乱时期痛苦不安的情绪,因无意于书,故书法越见自然。用笔结字与《兰亭序》比较,略带古意,有些专家推断此种体式的字应更近王羲之书法的本来面貌,所以成为研究王羲之书风的重要材料。

王羲之行草《丧乱帖》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谢万等41人,在会稽山阴兰亭“修楔”。42位名流分坐在翠竹掩映的小溪旁边的石头上,将酒杯装上黄黄的“加饭酒”,放在曲水中让其缓缓而流,酒杯停在谁的旁边,谁就得将酒一饮而尽并赋诗一首。这是一次空前的盛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会毕,共作诗73首,大家让王羲之作序。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乘兴一挥写就《兰亭序》,成为不朽之作。

怀仁集《王羲之 圣教序》(局部)

唐王李世民十分喜爱王羲之的书法,《兰亭序》后被其所得。他命书法高手双钩摹拓成副本,真本则随其放在昭陵作为殉葬品,所以只有摹本和刻本流传于世。还有唐朝怀仁集王羲之行书的《圣教序》,也是学习钢笔行书的好范本。

《圣教序》的全称为《唐怀仁集王右军书三藏圣教序记并心经》,由《大唐三藏圣教序》《述三藏圣教序记》及《心经》三部分组成,其内容分别由李世民,李治和玄奘撰写。

此帖书法自然洒脱,纵笔迅疾,恰如惊猿脱兔;驭笔徐缓,又如虎踞龙盘,抑扬顿挫,极有节奏感,是纵擒有度之作。

王羲之行书《二谢帖》

皇帝老子亲自写序文,可谓“规格之高”,要刻石立碑,自然得请大书法家来写了。可由谁来书写呢?思来想去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最后只好“请”王羲之了。于是,就把皇帝内府所存王羲之作品都拿出来,叫长安弘福寺僧怀仁将王羲之的字根据其内容进行拼集。怀仁通过20多年的剪裁,拼凑,终于完成了2400余字的“集字工程”。

后人把《圣教序》誉为“天衣无缝,胜于自运”。确实,其整体效果与王羲之的真迹可达到惟妙惟肖的地步。(www.xing528.com)

2.被称作天下第二行书的是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

季明是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的儿子,颜杲卿原为河北常山太守。天宝十四年(775年)“安史之乱”时,叛军以杲卿家属为人质,胁迫他仍任常山郡守。不久,杲卿响应他的堂弟、山东平原太守颜真卿的号召,向叛军宣战。战争中因寡不敌众,颜杲卿全家被叛匪俘获,英勇就义。

元元年(785年),“安史之乱”平息后,颜真卿在洛阳特地派人到河北寻找颜杲卿一家,人没找到,但从常山带回了季明的头骨

颜真卿双手捧着侄儿的遗骨,想起季明在战争中经常来往于平原、常山之间传递情报信件,机智勇敢,英姿勃发,犹如昨天一般,禁不住老泪纵横,心中激起对叛军的无比愤恨,又感于家族的“巢倾卵覆”,因而撰文作祭,挥笔写成《祭侄季明文稿》:“……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久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满腔悲愤涌于笔端,切肤之痛跃然纸上,读起来悲怆感人,催人泪下。

其整幅作品因匆匆草就,草稿无暇雕琢,一腔激情通过心腕交应而倾泻于纸上:用笔飞扬劲疾,沉涩凝重,字形大小参差,行间茂密处如千军围聚,水泄不通;疏朗处如旷原走马,空广无垠。全文23行,268字(涂去34字)一气呵成,大有一泻千里之势。

颜真卿行草书《争座位帖》(局部)

《争座位帖》亦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颜真卿写给仆射郭英又的书信手稿。古时“乡里上齿,宗庙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然而郭英又为了献媚宦官鱼朝恩,在菩提寺行及兴道之会,两次把鱼朝恩排于尚书之前,抬高宦官的座次。为此颜真卿引历代及唐代成规抗争之,写下此长信。此稿系颜真卿因不满权奸的骄横跋扈而奋笔直书的作品,故通篇刚烈之气跃然纸上。许多字与行还写得豪宕尽兴,姿态飞动,虎虎有生气。似乎也显示了他刚强耿直而朴实敦厚的性格。

颜真卿还有与《兰亭序》并称为“行书双璧”的《争座位帖》,书于唐朝广德二年(764年),字体圆正苍古,现存西安碑林,是学书的极好范本。

3.米芾行书的特点

宋代印刷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所以宋代书法家的注意力大都倾注于艺术性更强的行书。代表人物有苏、黄、米、蔡四大家,他们的行书各具特色:苏轼用笔圆润、含蓄,结体生动,以气韵见胜,充分显示出大文学家、书法家的高深修养,《前赤壁赋》《寒食帖》是其代表作。从《松风阁》中,可以看出黄庭坚行书结体气势开张,纵横奇拙的风貌。蔡襄则以温淳婉媚取胜(本书在前面已有介绍)。

宋朝四大家中,行书最为有特色数米芾。《宋史·文苑传》说:“芾为文奇险,不蹈前人轨辙。特妙于翰墨,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宣和书谱》则说他:“大抵书效王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晚年出入规矩,深得意外之旨。”

米芾行书《苕溪诗卷》(局部)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别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溪堂等。祖籍山西太原,后迁至湖北襄阳,最后定居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北宋徽宗朝官至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米芾是个很有性格的人,其特点是放纵怪癖。他有洁癖、石癖、书画癖,是宋人而喜欢穿唐服等等。因此被称为“米颠”“米痴”。也许他的这些个性特点是铸就他书法别具一格,不落窠臼的前提。

此卷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其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富抑扬起伏变化。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欹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吴其贞《书画记》评此帖曰:“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教颜鲁公化公者。”道出了此书宗法颜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艺术特色。

米芾的行书大致有两大特点:一是“集古字”而自成一家。他在晚年曾说:“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长总而成之,既老始是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为祖也。”显然,他“集古”是“取诸长处”的手段,目的是自成面目。

第二个特点是“刷字”而别出一格。据《墨庄漫录》载,赵佶与米芾的一段问答极为精彩:“海岳以学书学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少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何如?’对曰:‘臣书刷字。’”

米芾“刷字”表现在用笔快疾和劲健上。读其帖,足以使人强烈地感受到米芾书写时震速天真的风采。米芾用笔除了快疾劲健外,还具有“四面”的特点。笔有“四面”者,泛指用笔的锋势具备,进退转折裕如,变化多端。米芾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悟得“学书贵弄翰把笔”视笔法为灵魂。快疾、劲健和笔有四面,是形成其“刷字”用笔的三个支撑点。他挥洒自如的速度和力度,融合在笔有四面之中,汇集于具有“颠”性的笔下,所以表现出线条敢以侧锋取势和字的结构侧倒多姿,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美感。《蜀素帖》和《沼溪诗卷》是米芾行书的传世佳作。

学书钢笔行书,大概选择上述介绍的字帖作范本,也就差不多了。学成一家,再举一反三,写出自己的风格来。

米芾画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