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采焕发,形似随意-启笛书法二十讲

神采焕发,形似随意-启笛书法二十讲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讲求神采不拘形似众所周知,临摹碑帖是最便捷、最有效的学书方法。而“神”则是指字的风韵、神采。足见神采的重要。审美经验表明,凡神采奕奕动人的字,其形体亦必然很美。形质是神采之依附,无“形”,“神”又何以寄托,所以“形”和“神”又是相辅相成的。所谓“不拘形似”,是说不要过分地拘泥于在一点一画上苛求相似。他临写的石鼓文,重在求“神”,其风韵、神采极似石鼓,我们当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神采焕发,形似随意-启笛书法二十讲

(六)讲求神采 不拘形似

众所周知,临摹碑帖是最便捷、最有效的学书方法。古人临帖,历来强调“形神兼备”。对于初学者来说,临什么、如何去临,至关紧要,方法错则误人非浅,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启笛临《兰亭与丙舍帖绝相似》(局部)

“形”和“神”是字体的两大因素。所谓“形”(即形质)是指具体的点画和字的形体结构。而“神”则是指字的风韵、神采。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绐于古人。”(《笔意赞》)足见神采的重要。书法美的欣赏,犹如欣赏人的美,一个呆若木鸡,毫无神气的人,决不会使人产生好感。一幅佳作,主要在于它的风韵,神采给人的艺术美的感受。

审美经验表明,凡神采奕奕动人的字,其形体亦必然很美。形质是神采之依附,无“形”,“神”又何以寄托,所以“形”和“神”又是相辅相成的。“书贵自然”,在临习中,若片面地强调形质,拘泥于一点一画的安排,就势必有伤于字的神采。写字似人照相,当摄影师在摆布你时,如书家拘束于字的安排,自然会有紧张局促之感,则照出来的“相”和写出来的字,势必“僵”气十足,不可入目。而摄影师抢拍的镜头则往往动人,这就是自然放松的缘故。清代之“馆阁体”,写得方正匀称,乌黑发光,其形质也可谓漂亮,而为何不能感人呢? 是因为它失去了最重要的因素——神采。

曾国藩《致凯章二札》(部分)

张凯章、作梅当系曾国藩所辖部下,曾国藩写此两信时当在其任两江总督并节制苏、皖、赣、浙四省军务期间。信中所谈大抵涉及苏、皖两省军务,时清军处于劣势,曾国藩信中屡有“切不可慌乱”“静镇”“稳住”“行军以稳静二字为主”等语。从信中可知当时清军情势非常危急,故在四日之内连发四信给张凯章指挥作战。虽处情急之中,但从曾国藩此两信札的字迹看并无慌乱之象,而是笔笔劲挺,处处合于法度,给人以指挥若定之感。信中提及“次青营垒”,“次青”乃湘军中的一员主将李元度,字次青,亦文人出身的武将

临习方法是学书的关键。谁主谁次,孰轻孰重,当分辨清楚。临习,首先应抓住其神,先观字的整体体势的神态,有时往往是一笔所致,看不到这一笔之妙,就难于求得“神似”。此后再找出产生神采的形质特征,这就须从点画的大小、长短、粗细、方圆、势态以及它们之间的呼应关系上入眼,看到了这些,就完成了“求其神”的全过程。

小卡片

曾国藩(1821—1872年),晚清一代名臣,湘军首领。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迅速兴起时,奉旨在湖南办团练创建湘军,与胡林翼、左宗棠等共筹破敌之策。造战船、建水师,与太平军苦战。后升任两江总督,节制苏、皖、赣、浙四省军务。最终将太平军残酷镇压下去。因军功封一等毅勇侯,是清代文人封武侯的第一人,虽军务倥偬,却留心洋务,对书法亦深有研习。(www.xing528.com)

所谓“不拘形似”,是说不要过分地拘泥于在一点一画上苛求相似。这样,既容易忽视字的总体气象,又会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和拘束。有相当一部分临帖,看一笔写一笔,其结果是形神全无。还有些初学者总爱在点画上描描画画,想求得点画上的“形似”,殊不知这样做会伤害字的神采。字是写出来的,靠“描”是写不好的。清代杰出的书画家吴昌硕先生就是善于临习的典范。他临写的石鼓文,重在求“神”,其风韵、神采极似石鼓,我们当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此札内容为告朋友彦士未赴约之由,并询问及都转公之情况,最后言及朋友所请写之寿序文因“俗冗”心不能静而尚未脱稿。此札内容平实,言简意赅;其字气息沉厚,点画老辣,结体颀长,有大人态。古来忠烈、重臣之字,如颜真卿、翁同龢等都是此类风格。从此札中,可见其人实乃端人正士,笔笔到位,字字独立,无逢迎之态,令人奉读之如面君子。

方孝孺《致彦士翰林手札》

小卡片

方孝孺(1375—1402年),字希直,又字希古,宁海(今属浙江)人。曾以“逊志”名其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他曾从大儒宋濂学,重文以载道,以兼济天下为己任。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任汉中府教授,蜀献王聘他为世子师。惠帝时任翰林侍讲,为帝所重,当时《太祖实录》及《类要》等书皆由他总裁。

吴昌硕《手札》(部分)

创新是任何艺术的不息生命力,也正是吴昌硕书法中的篆籀气,使得他的草书中充溢着篆隶意韵,而篆隶中也时常能看出他的草意来。这种篆与草的对立统一,使得吴昌硕的书法如长江黄河,一泻千里;似高峰坠石,势如破竹;像铁锥画沙,真气弥漫。沙孟海先生评他的书法“行草书纯任自然,一无做作,下笔迅疾,虽尺幅小品,便自有排山倒海之势。”虽然他的书法在当代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应该说是取得了成功,但离他追求的高古之气还相距甚远,这更能说明他追求秦汉古风的殷殷之心。

郑燮行书《坡公小品册》(局部)

郑燮(1693—1765年),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获罪罢官。后来长期在扬州以卖画为生。书法杂用篆、隶、行、楷并以隶为主,兼有画意的美感,独创一格,自调用为六分半书,人称之谓“乱玉铺阶”体。兼长篆刻,古朴不俗。《桐阴论画》的作者秦祖永曾把丁敬、金农、郑燮、黄易、奚冈、蒋仁、陈鸿寿七人的印章边款题跋辑为“七家印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