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启功先生书法的光辉成就:启笛书法二十讲第3册总结

启功先生书法的光辉成就:启笛书法二十讲第3册总结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启功先生书法的光辉成就1. 在书法理论方面的创新启功先生在认真研究古人书法论著的基础上,自己有独到精辟的见解。启功行书《东坡语》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这是启功先生运用楷书结体法写出的行楷,字字端正,重心平稳,不仅字个之间无墨丝牵连,就是每个字内笔画之间的牵丝也不很多,即便如此,它也能使人感到这行书血脉流畅,气运贯通。

启功先生书法的光辉成就:启笛书法二十讲第3册总结

(三)启功先生书法的光辉成就

1. 在书法理论方面的创新

启功先生在认真研究古人书法论著的基础上,自己有独到精辟的见解。

(1)书法结字为上,用笔亦须用功

他在各种讲课的场合多次讲到,对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的观点,持相反见解。启老讲:“从书法这门学问看,用笔与结字是辩证关系,但从学习书法的深浅阶段讲,则先以结字为上,其次才注意线条的训练,亦如造房先立其框架结构,而后是门窗墙壁等装饰。”

启功行书《东坡语》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请。

这是启功先生运用楷书结体法写出的行楷,字字端正,重心平稳,不仅字个之间无墨丝牵连,就是每个字内笔画之间的牵丝也不很多,即便如此,它也能使人感到这行书血脉流畅,气运贯通。可有趣的是,这作品行距特宽,本来行距过宽是行书的一忌,因行宽容易造成章法呆板。然在启功笔下,行宽不仅无损幅面的生动,却还成了强化整齐、精致、协调、明丽、清秀的技法,这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与结体上妙用了种种呼应与对比。诸如大小、长短、粗细、疏密、近远、向背、迎让、虚实、偃仰、顾盼,诸如萦带、错落、起伏、气运等等。巧用呼应,使线条以气贯通,作品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态势波澜起伏;妙用对比,使笔画之间、字个之间,有着种种排列上的形态变化,表现出了线条造型上的节奏感与韵律美。

(2)独创书法结字“黄金分割律”

对于字的结体,先生说:“结字、结体,也称结构或称间架。”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启老认为,前人教小孩写字,初以“九宫格”“米字格”为辅助手段,其实字的中心并不在中心点,而是在距离中心点不远的“井”字框四角点上之一,有的偏左,有的偏右,或偏上偏下,这个点位置,也正与“黄金分割律”相暗合。

启功书法作品欣赏《自作诗》

饱墨浓图九棵松 霸才今见画中雄衰迟我愧虫鱼笔 难向长缣赋大风九松图神品 启功旧题

小卡片

在我们身边处处彰显着黄金分割律0.618的美妙。黄金分割律是一个古老的数学方法,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第一个系统研究了这一问题,并建立起了比例理论,公元前300年前后欧几里得撰写《几何原本》时记载下了欧多克索斯的研究成果,这也是最早论述有关黄金分割律的论著。黄金分割律是一个比值,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其比值是前三位的近似值为0.618。

这实际上是他对大量的古代书法名作进行实际调查、认真分析研究,所得出的具有共性的结论,是把普遍存在的书写现象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而把它归纳提炼成书写准则

启功书法作品欣赏《自作诗》

黄金分割律在一些名画、雕塑摄影作品上都有体现,他们将设计中心放在黄金分割点处,使得整体和谐,感观优美,著名画家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就完美地体现了黄金分割在艺术上的应用。艺术家们认为弦乐器的琴马放在琴弦的黄金分割处,能使琴声更加柔和甜美。报幕员应站在舞台宽度的黄金分割处的地方报幕最佳。高清晰度电视的屏幕长与宽的比是16:9刚好接近黄金分割律。人的形体是一个很美的实体,肚脐刚好就是整个人体的黄金分割点。夏天空调应调在24度最佳,这是因为人的正常体温是37.5度等。

一钩新月印滩涂 水碧山青世所无

仙境不须求物外 行人步步踏明珠

芝罘长山岛月牙湾拾石子 启功

启老这一观点,是对书法的杰出贡献。如此种种为一般所忽视的技法理论,先生独具慧眼,给人们深入浅出的讲解和演示,对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乃至初学写字的人,都是极有帮助、极有指导意义的。对于0.618这个神秘的数字的神秘用途,科学上至今也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启老这种学古人而不盲从古人的勇气,以及严谨务实的研究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在现代建筑中,许多著名的大建筑师都在他们的设计中运用黄金分割,使用黄金分割点使平直单调的塔身变得丰富多彩;在高层建筑物的黄金分割处布置腰线或装饰物,可使整个建筑显得雄伟典雅。举世闻名的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加拿大多伦多电视塔,我国上海黄浦江畔的东方明珠塔,它们都符合黄金分割律的安排,使塔身显得挺拔秀美、协调、美观。

(3)各笔之间,先紧后松

先生举例,如“三”,上下两橫较近,下一横较远,这样写“三”便好看,反之便不好看,显得呆板。其他如“川”“氵”“彡”都是如此。若在某字中部,如“日”“目”时里边两个或三个空白,也宜愈下愈宽些,反之便不好看。如果上方、左方的距离宽,下方、右方的距离窄,就不好看。如“米”字。

字中的部件,也常靠左,例如“国”“玉”在口中,偏左偏上。如果偏靠右下,它的效果也是不问便知的。

启功书法作品欣赏《自作诗》

小卡片

在启功被任命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后,有人祝贺说,这是“部级”呢。启功则利用谐音风趣地说:“不急,我不急,真不急!”更为幽默风趣的是启功外出讲学时,听到会议主持人常说的“现在请启老作指示”,他接下去的话便是:“指示不敢当。本人是满族,祖先活动在东北,属少数民族,历史上统称‘胡人’。因此在下所讲,全是不折不扣的‘胡言’……”

廿年有约怯登高 应使山灵笑我曹(www.xing528.com)

行见白云生脚下 黄山绝顶听松涛

启功

(4)没有真正的“横平竖直”

启老讲,根据用坐标小方格测定,没有真正平直的笔画,画中都有些弯曲,横画都有些斜上。这大约是人用右手执笔的原因。铅字模比较方板,但它的横划,都有些微向字的右上方斜去的状况,在右端上边还加一个黑三角,给人的视觉上更觉得右上方是轨道的去向。字的竖笔,都在上下两头有个斜缺处,这暗示了竖笔不是死直的。实际手写时,笔势不直不平就更加明显了。

(5)字的整体外形也是先小后大

启老说,由于先紧后松的原有关系,结成整字也必然呈现先小后大、先窄后宽的现象。例如“上”字本来是上边小的,写成左小右大的就好看。也有本来左边长、重的,如“仁”字,谁也无法把“二”写得比 “亻”高大,但“二”的宽度,万不能小于“亻”的宽度。

启功书法作品欣赏《自作诗》

小卡片

启功说,这个世界上面对我的字大体有三种人:有一种是不认识我的人,他们对我的生存是无所谓的;另一种人是对我感兴趣并且已经拿到我的字的人,他们盼我赶紧死;第三种人是对我感兴趣但还没有拿到我的字的人,所以他们盼望我先别死。

昔闻花圃擅南郊 红紫纷披色倍饶

移傍小楼人共寿 芳颜月月不曾凋

赠花媵诗酬应之句也 启功书于北京

2.启功先生书法的特点

众所周知,启功先生的书法是很有特点的,他的书法作品,不论到哪里,人们不须看他的署名,一眼就认出是启功先生的字。这正是启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的结果。我曾经听到启老这样讲:“书法什么叫特点,什么叫创新?”“特点”不是有意表现出来的,把古人的优点与自己的缺点结合起来,把古人的好处与自己的坏处结合起来,那就是你的“特点”。具体来讲,启老的书法特点有两个方面:

一是用他创造的“黄金分割律”来处理字的结构,这是最重要的,也是决定他书法之美的关键。启老书法作品,结体内紧外松,先紧后松,气势开张,用笔遒劲清雅,布局严谨自然,字里行间透露出优美的韵律,深幽的意境,有一种特有的、文人的幽雅古韵的书卷气息。书法界评论他的书作,不仅是书家之书,也是学者之书,诗人之书。

启功书法作品《五言联》

二是在笔法上,启老坚持“一生师笔不师刀”的原则,即坚决不用“笔”代“刀”。也就是说,他重视临写墨迹书法,坚决反对模仿“碑帖”那种刀刻的效果。启老讲,这不是不要学习古人碑帖,而是强调一定要坚持“透过刀锋看笔锋”。他用形象的比喻说“蛤蟆不吃死蚊子”。启老书法所洋溢的生命活力与情感魅力就是由此而生的。

3.启功先生的代表性书体——行楷

启功先生的代表性书体,也就是电脑库里的“启功体”。启老的书法著名,为人所酷爱,其作品常见的多是行楷一路,劲健而又清秀,内蕴丰厚,被人誉为“启功体”风靡天下,成为中国当代书法文化的瑰宝。他这种隽雅书体,一则来自深厚的国学修养和聪明才智,更多的来自勤奋。启老曾诙谐地说:我的书法是抄大字报抄来的。先生早年就用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苦练用笔,博采众长,临习过大量的碑帖和墨迹,对赵孟頫、董其昌柳公权欧阳询、智永等古代书法大家的作品,均长久临写,积淀了深厚的功底。他曾多次对我们学习书法的晚辈苦口婆心地说:临习碑帖先要读帖,其次才是临帖,临摹碑帖时,要活学活用,不能死抠,要用心去理解。因为碑帖经过刻石、拓印,用笔已经变味。即使是笔写的法帖,也不完全是活的,从哪里也看不出笔画是怎样写的,看不出墨的浓淡干湿,所以要苦练加巧练。

启老的行楷书法之所以写得活灵活现,炉火纯青,成为他的标志性书体,以至于成了大家临摹学习和电脑使用的“启功体”。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启老曾经对我说,汉字的各种书体,一旦形成即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如果先学习了篆书和隶书,再写楷书和行书,写出来的字肯定不美观。所以,学写楷书和行书没必要从篆、隶入手。这是启老数十年的临池经验和高见,其中的道理很值得我们仔细体会。鉴于这个原因,启老基本上不写篆书和隶书,只写行书、楷书和草书,这也是他的一个特点。

一般人认为,学习书法必须从源头学起,即从甲骨文金文学习开始,然后再学习篆书、隶书,最后再学习楷书、行书和草书。启老可不这么认为。他说,那种说法只是从汉字艺术的形成过程主观臆想出来的,并非从学书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你不信就试试。

4. 启功先生书法的功夫来自于他深厚的学养

启老是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和画家。他著作丰富,通晓语言文字学,甚至对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八股文也很有研究;他做的一手好诗词,同时又是古书画鉴定家,尤精碑帖文学。国家给他的评价是“文史专家”,那么文史知识达到何种程度才可称为“专家”呢?一般说来,作为大学教授对自己所讲授的某一课程或某个专题,上课前备备课,能够回答学生或听众的提问,弄清楚本领域的知识即可。启老的学问可远远超过了一般水平,他不论讲课,还是在各种场合谈学问,不需要提前准备,他的问题都储存在脑子里,而且能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你随时随地向他求教任何疑难问题,他都能给你一个满意的解答,让你知其然,还要你知其所以然。启老如此渊博的学识,令所有求知的学生或朋友,备受感动和折服。对此,我感受至深。

启功书法作品《五言联》

启功先生是当代名扬海内外的书法家。他临习了大量碑帖,并结合自己的审美情趣成为大家。他的书法作品,无论条幅、册页、屏联,都能表现出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内紧外放的结体”“遒劲俊雅的笔画”“布局严谨的章法”都炉火纯青。

欣赏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自然会联想他对碑帖的精深研究,因为这对他的书法成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碑帖学问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研究其中历史资料,以碑刻文辞证史补事,或校读文辞;二是鉴赏、研究其书法艺术。

启老兼于二者,更精于后者,而且两者融会贯通,研究方法突破前人藩篱。他重视碑刻也重视墨迹,他不就碑论碑,就帖论帖,二是两者结合起来研究。他讲,最好是直接观察名家墨迹与自己临摹碑帖相结合,并就自己的书法实践经验和规律,通过探讨其时代风格、工具的特点,来细心体味被刀石泯灭了的字迹原貌。他从不崇尚空谈,耸人听闻,所以论断翔实而有根据。启老对我说过:学帖的人,往往在帖中因点画全白、笔画没有浓淡之分,便以为是毫锋墨汁饱满,中画坚实。其实不然,这样肯定是错误的。他曾风趣地比喻说:一个模仿口技演员的人学鸟叫,你就以为这个人的语言就是鸟语吗,岂不是莫大的笑话

《启功论书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