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刚达志柔,启笛书法讲的介绍

刚达志柔,启笛书法讲的介绍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刚以达志 柔以抒情在新中国诞生之前,战争蔓延数十年,在中华大地阵痛的年代里,毛泽东的书法风格是以刚达志为主;新中国诞生之后,中国的土地上结束了战争,开始了国家建设的时期,毛主席的书法风格,也随之向外柔内刚,柔以抒情的方向发展。

刚达志柔,启笛书法讲的介绍

(一)刚以达志 柔以抒情

在新中国诞生之前,战争蔓延数十年,在中华大地阵痛的年代里,毛泽东书法风格是以刚达志为主;新中国诞生之后,中国的土地上结束了战争,开始了国家建设的时期,毛主席的书法风格,也随之向外柔内刚,柔以抒情的方向发展。这个发展过程简括如下:

第一阶段:即新中国诞生之前,也即“刚以达志”阶段,它的客观环境是战争,是政治风云瞬息万变的时代。此时期毛泽东的书法风格博变,但主旨是雄伟之风,激发人的意志,唤起人的奋发之情和斗争精神。此阶段可分为第一期和第二期。

[释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此书56个字, 潇洒自如, 如茫茫大海, 一泻千里, 尤其是后四行, 更为恣情。碧海扬波, 云帆点点, 飓风忽来, 若隐若曜。欣赏这幅作品, 曹操英雄气概, 映入眼帘, 毛泽东下笔如“洪波涌起”实为精彩。

[释文]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毛泽东手书 《曹操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毛泽东手书《蝶恋花·答李淑一》

这时的毛泽东,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怀旧之情,时游心际。“我失骄杨君失柳”,开头第一句刚写了“我失”两个字,不由自主地写了个“杨”。是的, 他失去的, 是他夫人杨开慧。但, 词的文字排列, 应先写“骄”字。如果, 在“杨”字上另写“骄”字, 似为不恭, 不如抹去“杨”字, 写“骄杨”。但他心潮未平,第二个“杨”字的“日”中间一画, 抖动了两次, 真是写“杨”惊心了。“柳”字写完, 稍顿, 又一笔书下“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桂花酒”三个字特别大, 好似把酒斟满, 答谢忠魂。“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毛泽东写到这里, 他好像被长袖舞空的场面陶醉了, 不自觉地又写了一个“忠魂舞”,一看多写了, 就抹去了“忠魂舞”, 再一看还写漏了一个“娥”字, 就势加上。再写“忽报人间曾伏虎”, 在书完“泪飞”后, 他才把浓烈的情思收住, 一笔一顿, 写完了“顿作倾盆雨。”可谓有情出诗, 有情亦有书。《蝶恋花·答李淑一》书作, 充塞着一代伟人的情感,充塞着一代伟人的正气。文学作品——诗歌的丰富内涵, 在书家的手中更加变得灿烂光辉, 若锦上添花一般。

1.刚以达志

在毛泽东书法艺术发展的过程中,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刚以达志,书法风格逞雄浑刚强,浩气四溢。这种书法风格无疑与他所处的时代相关,也与他书写的内容相关,同时又与他的个性特点有关。正如他在年轻时写给朋友的信中所讲述的:“……天下唯至柔者至刚。久知此理,而自己没有这等本领,故明知故犯,不惜反其道而行之,思之悚然,略可尉者,立志真实,不愿牺牲真我……”很清楚,这种个性特点就理所当然地反映在他的书法风格上。

毛泽东手书《贺新郎·别友》

[释文]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翻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重比翼,和云翥。(1923年)

时代创造了毛泽东,毛泽东思想推动了时代的进展,同时也创造了他的书法风格。所以,展现在我们面前毛泽东在战争年代里的书法作品,散溢着阳刚之美,壮士之气。这也正好符合于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历代的书法家和书论家们的共同具有的审美观点,即书法艺术作品首先要有骨气、骨力,然后遒润加之的论述。

毛泽东手书《李白·下江陵

[释文](www.xing528.com)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中国书法艺术尚骨。字首先要有骨气是书法艺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种书体的基本要求。犹如人无骨不能称其为人,字无骨不能称之为书。因此,卫夫人茂漪《笔阵图》中论道:“善笔者多骨,不善笔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从毛泽东的书法艺术风格发展来看,在第一阶段,字如其人。当时,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要有骨气;对敌斗争要有骨气;站起来的人民,要立于不败之地,去实现英特纳雄耐尔,更需要有一种骨气。于是,刚以达志,结字博变,姿质奇雄,骨力强健,如剑似戟,骨丰肉润的书风就此形成。

毛泽东手书《清平乐·蒋桂战争》

[释文]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1929年秋)

在1950年以前,即获得政权以前的战争年代里,毛泽东的书法艺术作品中,很少见到李世民所强调的“冲合之气”。相反,由于毛泽东具有诗人和艺术家的气质,于是他的书风个性特点,充满“斗争之气”“拼搏之气”“厮杀之气”,“龙跳天门,虎卧风阙”之气,“龙威虎振,剑拔弩张”之气……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荆轲负剑,壮士弯弓,雄人猎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之气”外,又平添了他那种既现实又浪漫的浩然之气和乐观主义情绪。无论在马背上所哼出来的诗词,或在茅草屋内、土窑洞中,以及古老的明清古建筑物中所产生的词作、书稿、题词,也都是剑,是枪,是炮,很少有田园风光的淡雅、潇闲。这正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也反映了书法家的个性特点和书写时的心境。这与古代的一些书理家的某些论点是相悖的,也是与他本人50年以后的书法风格大不相同的。在那战争年代里,在与敌人做你死我活的斗争之中,“冲合之气”何来?!

对此,后面都分别有文字论述。

2.柔以抒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基本上结束了中华大地上常年战争的状态。这一巨大的历史的变迁,使毛泽东的书法艺术风格也随着开始了重大的改变,开始了向中国书法艺术水平最高境界的迈进。

毛泽东手书《陆游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释文]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该书帖字迹连绵,如若烟云,中锋健骨,侧锋生姿,硬毫走笔,豪迈飞动,是典型的张旭体示例。

毛泽东手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学观念是和总的文学艺术的美学观点相一致的,讲究“行简易于闲谈之中,而有深远的无穷之味”,即所谓的“中和”之美。这种“中和”的美学观点,反对偏激,反对过刚过柔,而讲究刚柔共济。中国书法艺术实质上是讲究外柔内刚,讲究静中有动,讲究“以动利取势,以虚和取韵”,以韵为主,筋骨深涵。于是有宋曹《书法约言》:“笔意贵淡不贵艳,贵畅不贵紧,贵涵不贵露”的论述。要求书法艺术作品应有“含蓄蕴藉”之美。如同外柔内刚的太极拳,如乐章《小夜曲》的旋律。这种审美意识强调了矛盾的统一性,强调了字体形质的稳定性,强调了柔雅之美,强调在用笔上的刚柔、欹正、粗细、方圆、藏露、曲直、涩滑、疾徐、断连、留行、平侧,要合理“中和”,用墨的浓淡、枯润;结体布局的墨白、疏密、虚实、主次、向背、和连、正欹、推让等,要巧于安排,以达到:“会于中和,斯为美善”的意境。这种“中和”不是绝对的平均,若绝对的“中和”,则字不会有态,不会有势,不会有韵;而不偏执的安排,却又要求闲漠、潇远,以达到“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的境地,也即“落笔峻而结体庄和”的要求。

毛泽东手书《严遂成·三垂岗》

[释文]

英雄立马起沙坨,奈此朱梁跋扈何。只(赤)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岗畔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这种对字体形质要求平淡、潇散、怡静,如同陶渊明的诗,如嚼橄榄样的淡中之味,这也反映了对社会的稳定要求,也是和平盛世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也是铸剑为犁的反映,也是毛泽东书法艺术风格变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如他所书写的《沁园春·长沙》,经过了笔耕半个世纪之后,人老字老,达到了疏淡、简远,行草取小草气势的中国书法史上最高的成就。

此阶段分为两期,即第三期和第四期。

毛泽东手书《铭耻篇》题志(1915年)

[释文]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注】 五月七日:该天日本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