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目标设定上,是先指出总体目标,再派生出分支要求。而中国画教育内容则由“技”与“道”两块组成。作为学科的中国画,在内容选择上应更多地立足于学科整体,如果过分地将视角锁定在单一的知识或技能对象上,不仅实现不了我们所设定的目标,而且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最终难以提高。
美术院校,美术是大学科,我们又称之为造型艺术,从“学”与“术”的层面上看,造型本身属于“术”的对象,但造型艺术便又进入到了“学”的层面。中国画属于美术的分支学科,美术院校中的中国画教育首先应基于美术的整体目标的实现,再落脚到中国画专业目标上。所以学生中国画“视觉意识”的培养应充分利用美术大学科的资源,让学生感悟“造型”,训练他们的造型意识。在教学内容上,只要是美术学科所包容的对象都是训练造型意识的重要媒介。过去,我们一谈造型能力的训练,便是单一的素描,有人因为太关注中国画本身,又提出线描训练。其实这都是狭隘地在理解“造型”并设定学习内容。对形式的敏感,既要借助于动手练,更应训练眼的观察,脑的思考,鲁道夫·阿恩海姆称之为“视知觉”与“视觉思维”很形象。学生的形式敏感是基于“术”与“学”而共同铸就,学习的内容是美术学科范围内可资利用的所有资源,它既可以是传统的素描,更可以是作品。这些作品类别既可以是传统的国、油、版、雕与设计作品,也可以是现代型制的装置、影像多媒体艺术,只要有利于学生视觉意识形成的内容都是美术大学科教育中应主动“拿来”的对象。
美术院校招生的新生应在一年级不分专业的时间段,着重于大学科下的造型意识的训练。在此基础上进入二年级,我们可以依据专业来划分造型语言的类别,从而进行“造型的语言”阶段的训练。
不同的专业方向、千差万别的造型语言,都统一在美术学科的“造型意识”之下,因此有了“造型意识”进一步涉及造型语言,既是一种递进,也为下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就中国画而言,其造型语言的独特既源于它独特的工具材料,也与其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密不可分,其“笔墨”语言是其他美术类别所没有的独特言说“话语”。作为中国画专业的学生,仅有美术基本的造型意识还远远不够,他应将这一“意识”与具体语言结合起来方可进入分支学科自由的境地。同样地,如果学生没有造型意识的前期培养,过分地局限在单一分支学科领域之内,势必为语言而语言,同时也不利于学科语言本身的良性发展与合理拓展。一个对美术作品具有敏感意识的同学,在接受中国画语言训练过程中其先天的优势将使他受用不尽。(www.xing528.com)
这一阶段的语言训练是中国画学科内全面的语言认识、学习与操作,它是不分题材类别的综合训练,重在对中国画学科语言本身的理解。它同样不是单一的“术”的训练,这一训练既基于“学”的“形而上”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因为“学”的相关参与,使得学生不仅具有认识上的提高,而且由“语言”训练,进而对“语言”阅读与品评,“技”与“道”相辅相成。
接下来学习的内容是基于语言训练,然后运用语言表现观念与情感,以及阅读语言和进入文化中鉴评语言。这是三、四年级进入新式工作室所应学习的内容。因为语言运用方式的不同,这些新式工作室既可以基于题材来设定,它纯粹服务于对创作人才的培养;同时,延续传统中国画的基本要求,工作室还可以借观念不同进行新的探索;还可以由风格来设定工作室的类别;更有为语言阅读、鉴评而设定工作室,侧重于史论、批评人才的培养。
我们可用图表述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