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现代中国画教育史的介绍

近现代中国画教育史的介绍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中国画教育目标定位应是基于这四个领域的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中国画专业这五个指向的分支目标共同构成中国画学科的总目标。

近现代中国画教育史的介绍

二、中国画教育的目标定位

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画教育目标是指中国画学科所呈现的内涵指向下的人才培养。我们在前文中已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中国画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它所涉及的内容绝不单指创作一个领域,它还包括中国画原理、中国画批评与中国画史学等。因此,中国画教育目标定位应是基于这四个领域的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也就是说,高等美术院校的中国画专业,不仅要造就中国画创作家,同时也要培养从事中国画史论与鉴赏品评方面研究的人才。

在这一目标定位下,我们对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通过中国画教育,学生应形成基本的中国画素养。

中国画的素养既包括中国画的知识与技能,更反映在他所具备的中国画艺术态度。这一态度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敏锐的视觉意识,对中国画视觉现象和作品能作出积极而独特的反应;第二,能自觉地运用中国画工具材料与技法表现自己的观念与情感;第三,对中国画具有独特而高品位的鉴赏力。

第二,通过中国画教育,学生熟悉并掌握中国画原理。

中国画原理虽然包容在艺术原理之中,但作为一独立的艺术分支学科,它仍有自身的内涵与原理。作为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必须对中国画原理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尤其在中国画延续了千余年的今天,在文化多元的当代背景下,对中国画的诠释与深度领会,是拓展其学科发展的基本前提。有学者从学科的立场将中国画原理的核心内容概括为:中国画哲学、中国画美学、中国画形态学、中国画历史学、中国画技法学、中国画材料工具学等[4]。这一目标的实现可能较多基于理论的思考,但作为原理,它又必须与“技法”和“形态”相连接,否则过于抽象将游离在“中国画”专业的学科主体之外。

第三,通过中国画教育,学生具有中国画品评的能力。(www.xing528.com)

这一对中国画的品评能力,既基于对中国画史的熟悉与中国画批评史的了解,也是利用中国画原理、自己的感悟、理性分析与具体作品的结合的一种个人评述。它既是口头的表达,更是书面的文本呈现,这一目标的实现同样基于“技”与“道”的结合。

第四,通过中国画教育,学生应该掌握中国画史。

中国画演变史统属于中国美术史的一个分支,但它有自身演变的轨迹,作为中国画专业学生,对中国画史的了解与掌握,是学习中国画理论与技法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建立“史学”观念,而非现在流行的画家、作品、流派的简单了解。史的脉络与学生清晰的对“史”的感受,以及与文化背景的关联都是实现目标的关键。中国画史应成为图像史与文化史的叠合,更有学生个性化唯一“感觉”的参与。这是化被动的“史”的知识接受为主动的亲临因参与而激活了的“情境”。

第五,通过中国画教育,学生具有创作中国画的能力。

这一目标指向是20世纪中国画教育的统一指向。我们有意置于分支目标的末尾,是因为我们过去太看重它的重要性,以至于传统学科内涵极为单一。当然,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毕竟中国画作品作为中国画学科“技”与“道”中极为重要的一大块,在目标设定上它仍有极为重要的分量。

中国画创作是广义的创作,我们在设定目标中没有单一地指向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四年的中国画教育有如此多的学科内容,在创作上面面俱到也不现实。所以这一目标既指向整体上的运用中国画媒材与方法的表现能力,同时也有着在三类题材中锁定一类的指向。当然在观念与情感传达的过程中,有时过分局限题材类别是不合时宜的。另外,创作方法的要求也没有细化的必要,我们同样不可能让学生在四年中掌握中国画专业所有的表现方法,它也可以是单一的指向,或工笔或意笔,或具象或抽象。

中国画专业这五个指向的分支目标共同构成中国画学科的总目标。目标是存在界阈的,实现目标应允许在指向上的阈值差异,有的分支目标可以是较好实现,有的也能是基本实现。但既然设定了目标,哪怕是学科内容再庞杂,目标分支再多样,我们所构筑的最低线也必须是合格的。否则,我们又会重蹈过去不合理的旧路,也许过去表现为单一的“创作家”,今天偏失为单一的“批评家”、“史论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