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资源
提出问题,只是一种发现,最后还得落脚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上。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运用合理的思路与科学的方法,但充足而有效的资源同样也是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发现高等美术教育之所以存在以上诸方面的问题,可能与我们对资源的发掘以及创造性地利用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只有百年的历程,它产生、发展的背景却是西方千余年的美术学院的历史与中国千余年的传统美术延续传承的历史。这两种跨千年的教育背景,难道没有我们进一步挖掘与利用的资源吗?通过思考,我们概括出三大可利用的资源:一是学科本身的资源;二是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资源;三是“舶来品”中的资源。
1.资源之一:学科的资源
其实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对学科资源的问题有所提及。作为独立的学科,美术存在四个领域,即美术原理、美术批评、美术史与美术创作,它们共同构成文理性质兼有的学科内容。作为学科资源,在利用中应侧重于对它们进行整合。举例说,学科的整体观应为本学科教学首先着力加以关注的因素,如学生的“视觉意识”的培养便是充分利用学科整体资源的直接体现,无论何种类别的美术概莫能外。我们通常借助于架上绘画、影像、装置等多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视觉意识,而不能仅仅局限在单一画种或学生最终选择的美术分支方向上。就美术分支方向而言,对各分支的表现语言技能的掌握仍然是学科整体观的递进呈现,比如中国画专业,对中国画笔墨等语言技能的掌握是超越“题材分科”的整体教育,如果仅仅从花鸟或是山水单一分科方向上来掌握中国画笔墨,肯定是不够的。
再如,美术学科的文理性质。就理科性质的学科特性而言,我们可着力在“班级制”上用功,应将侧重于技术性因素的教学内容予以系统化、理性化、逻辑化与数据化,让它更适宜于利用班级的方式来操作。就文科属性的学科特性,我们又可借鉴中国传统书院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感悟”与“体会”能力的培养,而且调动学科资源中四个领域的内容,共同打造学生的人文品格。
2.资源之二:“舶来”的资源(www.xing528.com)
外来资源是最先、也是最多被我们所利用。但是,我们的视角因过多地锁定在西方早期学院资源之中,把“造型”简单地理解为“写实”,把“写生”局限在对景摄像上。当代西方不仅美术学院教育发生了较大变化,而且社会文化资源更是丰富,这些才是我们应有选择地利用的“舶来”资源。举例说,西方美术学院在恪守精英人才培养的同时,与社会艺术发展广泛联系起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就设有工作室,长期聘请社会上有名的艺术家执掌工作室,他们的方式可能与学院式的大相径庭,但其观念与思想却补充了学院式教育之不足。学院的艺术表现方法早已脱离仅有“架上”的单一模式,影像、装置等侧重于观念表现的艺术方式已是普遍的现象[1]。如何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并针对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实际进行创造性转化,显得迫切与重要。
3.资源之三:传统的资源
虽然中国传统艺术历史悠久,但中国艺术在这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不断地出现精品力作,其传承的方式一定也存在着许多合理的因素。为此,从传统“教育”中发掘、利用资源,同样也是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最应关注的。
前面我们也曾提及,传统中国画传承的方式是“亲师合一”,“言传”与“身传”相结合,教育的过程较多地表现为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复合。本质上讲,它不同于今天的学院教育,但我们可以从这“亲师合一”中体会人文教育,它完全不同于西方侧重于技术的作坊式的师徒制。在传统资源中,中国古代书院的教育方式颇有启迪意义。中国古代书院具有现代大学基本特征:学术自由、大学自治与注重学术研究。书院对于美术教育的意义更在于:一、重视学生自学,提倡独立研究,这极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二、在学习过程中同时参加学术活动,这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治学的能力,并能取得优异成果;三、书院课程简约,学生可以各有所重,发挥各自的特长和兴趣,因材施教,人才辈出;四、书院强调德操与学问并重,它有助于学生德才兼备;五、书院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利于“言传”与“身传”结合[2]。当然,传统资源同样不能全盘“拿来”,它也需要我们对之作创造性转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