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书画同源之本源:清代道咸时期金石书画研究成果

书画同源之本源:清代道咸时期金石书画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宾虹认为,所谓书与画,异体而同源。所以他于“书画同源”本源的认识,决不只是会同心源而袭古人之糟粕。而黄宾虹在将大自然作为书法与绘画的共同源头的理解上,更关注在自然中如何生成此种相合相通的源头。

书画同源之本源:清代道咸时期金石书画研究成果

二、书画同源之本源

黄宾虹在《中国绘画的点和线》一文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举一反三,从其论述中可知“书画同源”本源于对大自然之观察概括。这一论述也见于黄宾虹其他的画论中:

书画同源,理一也。若夫笔力之刚柔,用腕之灵活,体态之变化,格局之安排,神采之讲求,衡之书画,固无异也。[7]

的确笔墨在书画中的表现形式,有节奏的快慢缓疾、抑扬顿挫的音乐化比喻;有空间的开合——“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对比手段;有结构的取势和经营的构成规则;有黑白的阴阳虚实——“计白当黑”的图形法,这些都是书画同源相同相通的具体形式。黄宾虹认为,所谓书与画,异体而同源。他通过亲身实践和研究,从对大自然的观察中,找到与文字和图形发展的共同源头,紧紧抓住笔墨痕迹与心灵体验相交融的民族绘画特征,言之大道。所以他于“书画同源”本源的认识,决不只是会同心源而袭古人之糟粕。(www.xing528.com)

黄宾虹立身真自然,遍游山水,画稿万纸,在黄宾虹之前亲游亲历,画稿万纸者除了吴道子又有几人哉?相传吴道子画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毕,为用心领悟的绘画佳话。其实画圣对于没有写生的疑问的回答是“臣无粉本,并记在心”。[8]他虽然没有写生稿,也是有实景在前参照的。而黄宾虹在将大自然作为书法与绘画的共同源头的理解上,更关注在自然中如何生成此种相合相通的源头。而这在黄宾虹对金石的关注和研究中成了直接和画相通的领悟。因此我们看黄宾虹的书法,觉得他所写的金文线条不但有气,更有韵味,他把绘画中的体会和领悟在书法中表现了出来,而不是采用简单死板的书法形式。这使得黄宾虹与王羲之在书法的韵味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人说黄宾虹的书法线条得之于画法,我们在他的文章《中国绘画的点和线》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抽象的点和线条的认识和体验,实在是直接从对自然的观察和追根究底的探求中得来的,并非仅从画法技巧中而来。所以,黄宾虹提倡金石入画,不仅仅是将金石中的技巧和风格引入画,使得国画中兴,更要求艺术家真正具有“书画同源”的独特体验和认识,要在自然中观察和领悟,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如黄宾虹曾在文中提到火与点的形态关系,云雷纹和上钩下勒的关系,而其最具独到见解的是积点成线的论述:由雨点,天星换位,王献之的连绵书和水偏旁的象形到指事以至会意的形态演化,以及刻石线条的诸种启发。黄宾虹把自然、人工、文化中的点线进行综合概括总结,让我们看到中国艺术中点线的来源及关系,这样的概括总结不但使我们理解了书画同源的原理,也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画不是一成不变的缺乏创造力的程式化艺术,使我们对于书画笔墨有了全面的了解。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清末的书画家通过对金石的研究,特别是对三代和汉隶以及北碑的全面审视,那种散发着民族文化原始创造力的书法形式和气韵,成为书画新的创造力的来源。其实对原始艺术创造力,在西方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中也被艺术思想的先锋者们所汲取,而金石入书画,从清代的金石和书画的对应发展来看,系统更为完整,也更具有学术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