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古化新——徐悲鸿
徐悲鸿(1895—1953),原名寿康,改名黄扶,更名悲鸿。1919年留学法国,通中西绘画,曾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中央大学教授、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
徐是卓越的艺术教育家,一生扶持了像齐白石、傅抱石、吴作人、李可染等中国画大师,也提携了蒋兆和、李苦禅、黄胄等当代名家,一生出版画集甚多。
徐悲鸿生活在多灾多难的时代,作为一位爱国艺术家,他接受了鲁迅关于文艺工作者应该通过作品醒世传道的观点,认为艺术作品要有“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他在北京的居室中常年悬挂自书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铭志之句,他还多次书写此内容赠与友人。但总体而言,徐悲鸿书法多数以绘画题跋的形式出现,他好像对纯书法作品并不是特别在意,可能觉得绘画中的直观形象更能达到醒悟世人的作用。他只是在一些论述中提到“北碑怪拙,吾人能得其美”这样的只言片语,才透露出些他的书法审美倾向,与其不遗余力提倡的中国画改良理论实在不能同日而语。
徐悲鸿6岁习读,7岁执笔学书。1916年,徐悲鸿21岁时拜康有为为师,康对徐艺术思想的形成影响极大。徐悲鸿的许多艺术方面的言论与康有为的观点如出一辙,如薄“四王”、推崇宋法等。康有为对董其昌贬斥甚多,徐悲鸿对董其昌的批判虽偏于中国画,可更严厉更激进,称“吾尤恨董断送中国画二百余年,罪大恶极”。徐悲鸿对于书法艺术的主要观点亦当出自康有为先生。
故此,徐悲鸿的书法主要学魏碑《石门铭》、《慈香慧造像》和《郑道昭云峰山刻石》。以后,他又从《虢季子白盘铭》、《石鼓文》、《张猛龙》等钟鼎、名碑中吸取营养,融会贯通,形成古拙天真、刚劲雄强的艺术风格。他的书法以逆势入笔,但逆中有顺,而笔笔中锋为主,能独往独来,有逾出常格、自然天成的“真率”之趣,加之方圆并用,颇能挥洒自如。徐悲鸿又借鉴清代书家伊秉绶的行书,善用中锋,兼备康有为惯用的逆锋裹毫、强力运腕的长处,以及以画法入书,以情感融入笔墨间等手法,博取众美之长,最后形成“妙造自然”,端整、古朴,又有以欹斜、萧散取胜的新书风。(www.xing528.com)
徐悲鸿认为,“书之美在德、在情,惟形用以达德,使转宜其情”,书法要表现书法家的人格精神,抒发书家的情感。徐悲鸿的确是这样做的,就连他书法作品所表达的也并非是文人程式化的内容,除了他欣赏的一些著名诗句和格言外,徐悲鸿书写的内容大多是自己创作的诗文、楹联或感怀,“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一类的句子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比比皆是。
曾见“奇画惊风雨,真艺泣鬼神”行草五言联,为徐悲鸿1944年所书,是其成熟的书法作品,此联用笔使转沉郁,柔中含刚,流泻出俊逸洒脱之姿,也正是作者情感的展现。
曾经有人分析近现代画家的书法投资价值,把这些画家大体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有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傅抱石、刘海粟、潘天寿、吴湖帆、李可染、徐悲鸿、陆俨少等。第二梯队有谢稚柳、吴作人、陈大羽、高剑父、高奇峰、丰子恺、李苦禅、程十发、何海霞、董寿平、范曾、唐云、黄胄、周昌谷等。第三梯队有冯超然、吕风子、钱瘦铁、贺天健、王个簃、来楚生、陈少梅、赵少昂、关山月、陈佩秋、黎雄才、陈子庄、亚明、周韶华、王琦、黄永玉等。从中可以看出,其梯队的排名虽和书法水平有关,但基本还是根据画名排列的。现今有学者提出,徐悲鸿书法自身的价值需要再认识,甚至有人认为其书法之成就大于其画,是近代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大家。随着徐悲鸿声名日隆,其“名人”价值也需再认识。目前,徐悲鸿书法作品在艺术品市场上已经被一些先知先觉的买家所关注。
徐悲鸿为山东导沐整沂工程的题词
徐悲鸿行书诗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