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左风流——沈尹默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后改名尹默。号秋明、匏瓜,别号鬼谷子。浙江湖州人。初以诗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与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早年游学日本,后由蔡元培、李石曾推荐,任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因不满政府遏制学生运动,愤然辞职。抗战开始,应于右任之邀赴重庆任监察院委员,胜利后辞职,卜居上海,鬻字为生。
沈尹默在书法上的名声早在民国初年就已传播开来,那时的书坛即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称。著名文学家徐平羽认为沈的书法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谢稚柳赞誉沈尹默“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陆维钊评价沈的书法:“沈书之境界、趣味、笔法写到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写到明代,已为数不多。”
从《书法漫谈》沈尹默自述中可知其学书的甘苦:“25岁左右回到杭州,遇到一个姓陈的朋友,他第一面和我交谈,开口便这样说:我昨天在刘三那里看见了你一首诗,诗很好,但是字其俗在骨。我初听了,实在有些刺耳,继而细想一想,他的话很有理由,我是受过了黄自元的毒,再沾染上一点仇老的习气,那时,自己既不善于悬腕,又喜欢用长锋羊毫,更显得拖拖沓沓地不受看。陈姓朋友所说的是药石之言,我非常感激他。就在那个时候,立志要改正以往的种种错误。先从执笔改起,每天清早起来,就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肘腕并起地执着笔,用方尺大的毛边纸,临写汉碑,每纸写一个大字,用淡墨写,一张一张地丢在地上,写完一百张,下面的纸已经干透了,再拿起来临写四个字,以后再随便在写过的纸上练习行草,如是不间断者两年多。”
沈尹默行书七言联
沈尹默书辛稼轩词(www.xing528.com)
沈尹默行书立轴
沈尹默行书立轴
沈尹默文中的“陈姓朋友”即陈独秀。沈尹默遭陈独秀“其俗在骨”棒喝后,反省痛改,遂开新境。
沈氏书法最为成功处在于他的楷书与行书。他对二王体系下了巨大功夫,世人对其楷书、行草,多用清雅脱俗、饶有韵致、玉润珠圆、骨肉停匀等加以赞誉,皆不为过。其作书,兴到每不择笔。人谓“运硬笔,无棱角,用柔毫,有筋骨”。又好以白沙茅龙笔作擘窠书,笔不易使却操纵自如。2010年12月,沈尹默为张充和作各体书横幅亮相于西泠拍卖。张充和曾向沈尹默请教书法,成为沈的弟子。张充和藏有数十件沈写于重庆时期的作品(包括诗稿信札),从艺术质量上来说,几乎都是沈先生的精品。此横幅写于1941年,书法气骨膏润,从圆熟的用笔和通篇的把握可以看出,他对古人法书尽受熏染。此件估价12万元至18万元,以14万元成交。
沈尹默对书学颇有研究。著有《二王法书管窥》、《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等。出版书法集、字帖有《沈尹默法书集》、《沈尹默手书词稿四种》、《沈尹默蜀词墨迹》等,约20种。诗词著作有《秋明室杂诗》、《秋明室长短句》等。其书学思想主要形成于民国时期,他的笔法研究和对禇书墨迹的热爱,既在碑学盛极一时的民国显得独辟蹊径,又使二王一脉不绝如缕。尤其是利用禇书墨迹深研笔法,在碑、帖之外,另开江左风流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