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隶相参——郑孝胥
郑孝胥(1860—1938),福建闽侯人。字苏戡、苏堪、苏勘、苏龛,号海藏、苏庵等。曾任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伪满国务总理兼文教部总长等职。著有《海藏楼诗》。
郑孝胥行书四条屏
郑氏书法在民国初年名重一时。他篆、隶、正、行四体皆工,尤以楷、行二体最为精能。其楷书,以唐楷为本,又以欧体为主,并参以隶意。笔法工整,具端庄工丽之态。其行书,承学黄山谷,并师法欧颜二体,运笔凝重内敛,极具峻逸峭拔之势。曾见1989年天津古籍书店影印海藏楼旧本郑孝胥1922年手书宋朝胡寅编撰《叙古千文》,影印很好,很清晰。其出版说明中论述:“结字行笔神理俱备,生韵迥出,是郑书之精品。”评论确当。郑氏善书,在书法理论上也有创见。他说:“昔之论书者曰‘圆健’。‘健’,诚是也;‘圆’,之义乃未了。徒增后生魔障,终无悟入地,必当正之曰‘完’。”郑所说“完”,当是“完整”或“十足”之意,就是说笔到、手到、眼到、心到,执笔运笔要求全神贯注,一笔不苟。“郑书笔力挺秀,尤贵行笔之完”,《叙古千文》帖,可说是郑孝胥书法理论的贯彻实践。
郑氏在书法上主张将楷法和隶法相融合,此人的最大成就即是取碑、帖之长化为己有,两者融会贯通,进而形成个性独特的书法面貌。(www.xing528.com)
清代末期碑学成熟与繁荣之后,书法艺术的主流趋势是碑帖结合。康有为曾讲:“自宋以后,千年皆帖学,至近百年,始讲北碑……千年以来,未有集北碑南帖之成者,况兼汉分、秦篆、周籀而陶冶之哉,鄙人不敏,谬欲兼之。”郑孝胥在拥有深厚帖学的基础上,广征博采,兼赅百家,取法周秦金文、西汉简牍、六朝碑版及唐宋诸家,不囿于一见,不偏于一隅,会通南北,熔铸碑帖,独树一帜,自成流派,对近代国内外书法界产生极大影响。沙孟海在《近三百年之书学》中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可以矫正赵之谦的飘泛,陶濬宣的板滞和李瑞清颤笔的弊端,只有郑孝胥了。他的早年是写颜字苏字出身的,晚年才写六朝字,他的笔力很坚挺,有一种清刚之气。对于诸碑,略尽《李超墓志》,又像几种‘冷唐碑’,但不见得就是他致力的所在。最稀奇的是:他的作品既有精悍之色,又有松秀之趣,最像他的诗,于冲夷之中,带有激宕之气。”就艺术而论,郑孝胥所取得的书法成就,理应在民国书坛上占有重要一席。
郑孝胥行书七言联
郑孝胥行书立轴
郑的书法在当今艺术品市场时有所见,他的作品并未因其政治的堕落而贬值。中国嘉德2002年11月拍卖他的一副八言对联(234厘米×57厘米),估价4000元至6000元,成交价1.98万元。上海崇源2003年4月推出其行楷文录立轴(135厘米×33厘米),估价1.8万元至2万元,以2.8万元成交。2011年秋季天津国拍“天津文物”专场拍卖,郑的一副七言行书联标底价8万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