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构图中的板块意识
传统的山水画,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艺术瑰宝,门派纷呈,大师林立。然而无论笔墨多么花哨,概括起来就是几个板块组合。一般而言,一幅山水画中,总有一个大山或群山的板块,作为整幅画的主角。其附属的山头板块是作为呼应主峰的点缀。树木在山水画中一般作为配角出现,随山势变化而组建树林造型。这种造型或点状、或块状、或带状,丰富多彩的变化成点、线、面,支撑起整个画面。其每一个板块的造型都是随机应变的,没有固定模式;然而每一个板块之间必定是要有呼应和联系,有时为了相互的对应,将山体外形板块进行有意的变形,使其气韵更加生动。有了板块意识,山水画的整体构图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进行自由的掌控。如图分析:
图18 吴镇《洞庭渔隐图》
图18-1
1.元代吴镇《洞庭渔隐图》(图18):这幅画,从整体分析,可分三块:上面是一个略显不稳的大方块,下面横躺着两块细长的条块,通过大块和小块那种铮铮有声的碰撞,产生剧烈的动感,在圆块状树形恰到好处的衔接中得到了有趣的和谐。画中的小船更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很好地“破”掉了两条堤岸平行的呆板,达到了静动互补的艺术效果。(图18-1)
2.明代沈周《京江送别图》(图19):这是一幅疏体构图法的作品,整个画面呈斜角对应:左上角有两个呈条块状的扁三角平排着的两座山,而右下角是一个斜方块的大块面,一个长条块一个短方块形成一个轻松的对应效果,中间的小船是这两个块面合而为一的关键。略显分散的画面,在这个小船点的联络下,组成一个整体。这种点、线、面的分布方法,使整个画面生动而活泼、妙趣横生。(图19-1)
图19 沈周《京江送别图》
图19-1
3.清代吴历《湖天春色图》(图20):这幅画可以分出三个大的板块:上面两个块面交叉出的一个大的板块,下面是一个长条状的斜板块与之相互呼应。但这种呼应产生的是一种压抑感,因为上面的组合块面分量很重,通过中间两棵圆形块状的树木作了一个缓冲,使画面转危为安,产生了有趣的动感,耐人寻味。(图20-1)
(www.xing528.com)
图20-1
图20 吴历《湖天春色图》
图21 徐悲鸿《漓江山水》
图21-1
4.徐悲鸿《漓江山水》(图21):这是一幅比较特别的水墨画,完全是用“没骨”的方法画的山。其每一座山本身就是块面组成,但它是一组多个小块面组成的一个大的块面,其对应的只是一只小船。悬殊的点、块之比,产生了有趣的对比,这是一种西画构图的中国画表现,很有韵味。(图21-1)
图22-1
图22 陆俨少《千岛湖》
5.陆俨少《千岛湖》(图22):这幅画的板块分布,大胆而谨慎。一块特大的斜方块,重重地压在整个画面的右下角的大部分。通过上半部分,横穿左右成长条块的远山,以及画面顶端写成大块状的文字款,紧紧地拉住了倾斜欲倒的大石头,使画面呈现稳中求险的动感效果,大气而稳重,是一幅带有现代构成的山水画杰作。(图2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