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山农民画: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成果

金山农民画: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成果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山农民画因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俗风情而蜚声中外。中青年农民画作者是为乡土而画乡土,这是因为金山农民画的特色所规定,同时也是市场的一种需求。

金山农民画: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成果

一、金山农民画的选材和构思过程

对金山农民画创作过程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金山农民画本质特性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对学生的创作进行恰当的指导。

金山农民画因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俗风情而蜚声中外。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初创开始一路走来,农民画作者队伍成员结构也经历了几次变动,从知识青年、老匠人、大娘大嫂到后来的年轻一代,因年龄层次、生活经历、教育背景、社会环境的不同,创作的心态和作品的特色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金山农民画创作队伍的人员结构很难用某种标准进行划分,我们只能用一个比较宽泛的标准将金山农民画创作队伍的人员结构分成两个层面,这个标准就是年龄和农村生活的经历,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年龄较大的农民画作者(以大娘大嫂为主体)为一个层面,中青年且缺乏农村生活经历的为另一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的作者主要是阮四娣、曹金英、陈芙蓉、张新英、徐桂宝、陈德华等人。她们并没有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和专业的绘画培训,有的甚至没有上过学,不识字。她们从小生活在农村,乡土世界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深深影响了她们,而乡土艺术和民间美术作为农业文明生活文化的一部分,无形中熏陶了她们的审美意识和表达技巧。所以,这批作者走上绘画道路的时候,有的把民间美术直接移植到画作上,有的虽然有自己的构思,但仍脱离不了农业文明的观念和思考方式。特别在题材选择和画面构思时,乡土生活和民情风俗一直萦绕在她们的心头,正因为此,也铸就了金山的特色。

《万紫千红》 阮四娣(1978年)

阮四娣是60多岁开始学画的,刚进农民画学习班,她觉得很为难,连自己的姓名都不能顺畅地写出,如何能拿起笔画画呢?吴彤章老师了解她,知道她在家乡是闻名乡里的剪纸、刺绣能手。进了农民画学习班,首要的问题是创作,那么画什么是第一个问题,吴彤章启发她,你平时喜欢剪些什么就画些什么,阮四娣对花卉情有独钟,就剪了一幅四季花卉,然后照着剪纸的样子描下来,居然成了一幅画。通过这个尝试,农民画作者找到了自信心,由于把握不了新的工具材料,就把自己非常熟悉、成为生活一部分的民间美术的造型、颜色等元素承借到农民画中,获得握笔作画的“熟悉感”和自信心,由此促成了从乡土艺术到用铅笔起稿毛笔涂色的现代绘画创作的转变。

《村头鱼市》 曹金英(1980年)

《打谷场》 徐桂宝(1995年)(www.xing528.com)

曹金英在村里是刺绣、织布能手。她也从未拿过画笔。辅导老师在其创作第一幅画前叫她把纸当布,把笔当针,她就依此画了以前刺绣过的龙,取材于农村的民俗活动“调龙灯” ,这幅画是利用刺绣的方式来配色的。习惯于明亮喜庆的刺绣色彩的她,审美偏重于花花绿绿,五颜六色。而在《村头鱼市》中的鱼和花卉纹样吸取了蓝印花布的造型元素,将画面处理成黑白灰三个层次,明快协调。

《播春》 陆永忠(20世纪90年代)这幅作品是时下农村生活的写照,但表现手法与既有的金山农民画的形式有一定的距离,反映了中青年画家的探索与追求。

徐桂宝也不识字。她最喜欢画自己做过的事情,卖猪、打谷场、结婚、看新娘等。一次,她为了追求创新,画了一列自己从没见过的火车,结果把火车头画得像个猪头,只有五节车厢,每节车厢里面有一只鸭子。受乡土文明浸染的老人在思考工业文明的标志物时,用的仍然是农村常见的形象、语言表达方式。经过这次尝试后,徐桂宝觉得选材还是选自己从小熟悉的事和物好,在《打谷场》中她画的就是从小看到的打谷场面,挑稻、脱粒、风吹、晒谷一个个劳动细节都没有遗漏。造型稚拙可爱,造型和构图儿童画天真的味道。

第二层面的农民画作者主要是中青年,他们或多或少地接受过美术技能的培训,有的孩提时代接触过农村生活,后来大都脱离了农村,参加农民画培训班后,他们要按照既有的老年人开创的画风重新表现乡村生活,要抛开原来学过的透视、色彩等专业技巧,用“平面”的已有的一套模式去画金山农民画。这对中青年作者来说,已经有点不自然,已经没有老年农民画家那种生活体验和出自内心的对以往乡村的温馨回忆。中青年农民画作者是为乡土而画乡土,这是因为金山农民画的特色所规定,同时也是市场的一种需求。

中青年一代农民画家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与老年农民画家已有所不同,他们往往将目光瞄向现时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选择的题材有时尽管是乡村的,但往往是应景文章,画面中的人物与乡村的景物或场面貌合神离,缺乏了老年农民画家那种场景和人物的默契,生活细节与主题情感的吻合。

但这并不是说中青年农民画家没有好的作品了,他们中间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画家。但是应当引起我们思考的问题是,随着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加快,那种原生态的民情风俗也在渐渐消失,金山农民画那种赖以生存立足的土壤一旦失去,那么如何使金山农民画继续发展就成了金山文化部门和农民画作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获奖归来》 杨奔骅(1974年)这是早期的农民画,作者是插队知青。基本上是单线平涂,类似当时的宣传画,用水粉颜料画在铅画纸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