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山农民画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影响

金山农民画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影响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4年,在上级文化部门的部署要求下,县文化馆负责组织举办农民画学习班,吴彤章担任金山县第一任的农民画学习班的组织者和辅导者。金山农民画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的面前。至此,金山农民画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1980年,对金山农民画来说,更是值得庆贺纪念的一年,在吴彤章的精心辅导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金山农民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丰硕的成果。从此,金山农民画作品正式走上了国际艺术舞台。

金山农民画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影响

三、吴彤章与金山农民

金山农民画是在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的金山民间艺术的基础上脱胎而出的现代民间艺术,它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在金山蹒跚起步,至七十年代末逐渐形成风格,进入八十年代后,金山农民画在艺术的领域里更是登堂入室,成绩斐然,作品从金山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引起艺术界的轰动……

金山农民画的魅力在于它既具有浓郁的江南乡土风情,闪耀着本土民间艺术的风采,是传统的;但它又契合着现代审美的神韵,透露着清新的时代气息,它又是现代的。是谁能将这两者有机地统一于一个画面之上呢?是金山农民画的开拓者、辅导者吴彤章。

吴彤章,上海奉贤人, 1933年生。青年时曾就学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 1950年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美术工作者,其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军、全国美展,也曾赴叙利亚、伊拉克等中东七国展出。1962年加入上海美协, 1979年成为中国美协会员,并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会员。1981年被评为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和上海市劳动模范

1965年,吴彤章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成了金山县亭林供销社的一名普通职工。但他并没有放下画笔,他利用与农民接触较多的机会,熟悉了解农民的欣赏习惯与审美要求,并在与民间艺术接触过程中,萌发了吸收民间美术养料改变自己画风的念头。直到1972年,由于一位外宾在上海美术馆参观时,喜爱吴彤章所作的一幅国画,县文化部门找到了他,并把他请到县文化馆担任群众美术组组长。1974年,在上级文化部门的部署要求下,县文化馆负责组织举办农民画学习班,吴彤章担任金山县第一任的农民画学习班的组织者和辅导者。

我们知道,中国农民画不是自生自灭的自发性民间艺术,而是经过政府文化机构组织扶植起来的“群众艺术” ,属于“亚民间文化” (即区别于主流文化与原生性民间文化,是主流文化与原生性民间文化交互作用的产物) 。中国农民画的发展曾经历了两次较大的浪潮。第一次是与当时的“大跃进”浮夸风同生共灭,第二次则倾向追求学院技法,致使农民舍本求末,创造性未能发挥,导致濒于停滞。

吴彤章在举办农民画学习班的过程中,也经过了种种磨难和曲折,如农民画学习班对象的选择、农民画创作题材的选取、农民画表现形式确定等等。吴彤章在辅导实践中渐渐感悟出前两次农民画浪潮得失的原因,他决定要走金山自己的路——继承和发展民间艺术的路。

吴彤章认为:全国各地发展起来的农民画,应该作为现代民间绘画来研究,一定要扎根于“泥土” ,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才有它的生命力。只有对当地古老的民间艺术进行“推陈出新”方是现代民间绘画发展的正确道路。基于这种理念,吴彤章通过下乡“采风” ,熟悉了解本地民间艺术资源。在采风过程中,吴彤章常常被乡村能剪善绣的大娘大嫂们的才华所感动,也常常被乡村绣品、剪纸那鲜艳明快的色彩、稚拙质朴的造型所陶醉。渐渐地吴彤章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自幼受民间美术耳濡目染的农民所具有的才艺及审美能力能够作为绘画入门的途径乃至绘画基础。于是吴彤章就启发他们从蓝印花布、刺绣、剪纸、灶壁画陶瓷花纹等民间艺术形式中学得造型本领与配色的方法,再运用到农民画创作中。鼓励作者把纸当布,将笔当针,把颜料当成有色的丝线,像绣花一样配色、像剪纸一样造型……

在农民画创作辅导过程中,发现作者和选择当地的民间美术样式是至关重要的。农民作者有才能高下之分,但即使极有才能的作者,也需要辅导者的启发。而诱发农民作者巧妙借鉴当地民间美术往往是确立绘画样式与风格的关键。由于农民画作者的文化局限性,他们还难于理解与把握自己的特长,进入比较独立、自觉和自由的创作状态,这就需要辅导者帮助农民克服自卑心理,投入创作情感,让他们逐渐能自觉地寻找与追求本土文化的特质与价值,在群体风格中逐步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吴彤章在这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 “辅导者首先应该肯定农民画家们‘瓶’里都装着极好的‘酒’ ,关键是如何想方设法把瓶盖子打开,让酒痛痛快快地倒出来,而无须把自己的酒灌到他们的瓶里。 ”要找到打开瓶盖子的方法,就有一个了解和熟悉农民生活、情感、审美习惯、审美理想和趣味的问题;从而懂得他们的艺术语言,帮助他们把语言说清楚,说得美。也就是说,随着农民的艺术想象,因势利导地给予某种补充。(www.xing528.com)

“酒瓶盖子打开了” ,农民作者如鱼得水般地进入了自己的艺术王国。她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表达“语言” ,她们将耳熟能详的丰富而淳朴的民情风俗、童年的烂漫、现实的生活、心中的梦想淋漓尽致地在画面上表现出来。金山农民画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1977年,上海市美术创作办公室与金山县文化局在上海联合举办《金山县农民画展览》 。金山农民画第一次以独立的群体面貌走出当时的金山,进入了上海的艺术殿堂——上海美术展览馆。至此,金山农民画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980年,对金山农民画来说,更是值得庆贺纪念的一年,在吴彤章的精心辅导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金山农民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丰硕的成果。四月,金山农民画首次从金山来到祖国的首都北京,登上了国家美术最高艺术殿堂亮相,博得一片喝彩,各新闻媒体相继以不同角度进行报道。同时也引起国内一些学者专家的关注,称金山农民画为传统文化向现代嬗变的范例。9月,比中友好协会决定举办《中国金山农民画展》 。金山农民画又从金山启程,漂洋过海来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展出了138件作品。从此,金山农民画作品正式走上了国际艺术舞台。

金山农民画成功了,粗粗算来,经吴彤章培训过的农民画作者约有三百多位,她们创作的农民画作品先后在欧、美、亚、大洋洲等20多个国家展出。通过这些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画面,金山农民画向世人展示了中国金山农民在改革开放的时期,对过去淳朴民情风俗的追忆与眷恋,对现实生活的讴歌与赞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

金山农民画已过了“而立”之年, 30多年来,吴彤章的名字一直与金山农民画紧紧地连在一起,一说到农民画,金山的农民画作者或者研究了解金山农民画的人都会由衷地说: “没有吴彤章,就没有金山农民画。 ”

1983年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陈沂到金山农民画创作室指导工作。 (左二为陈沂,左三为吴彤章,执笔作画者为阮四娣。 )

如今吴彤章也已经进入耄耋之年,我们且不说历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吴彤章的种种头衔和光环(如“上海市劳动模范” 、 “全国农民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 、 “中国民间美术开拓者” 、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等) ,就说祖祖辈辈在乡村生活劳作的农民,在吴彤章的启发、引导、鼓励下,能够拿起画笔尽情地施展她们的艺术才华,真情地表达她们对生活的挚爱,并且她们的作品能够登上真正的艺术的殿堂,为金山、为上海乃至中国,亮出了一个农民文化品牌……这已经足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