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的主客体
美术欣赏是一个高级的审美活动,因此需要具备一定条件,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美术欣赏的主体,即欣赏者;二是美术欣赏的客体,即作品本身。
1)美术欣赏的主体
在欣赏活动中,欣赏者是整个活动的主体。一名优秀的美术欣赏者通常需要具备一定的素养,否则就无法真正进入到欣赏活动中。首先,艺术知识的积累是美术欣赏的基础。欣赏者不仅需要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对艺术的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了解。19世纪法国著名艺术理论家丹纳就指出:“文学艺术作品不仅同创作者的经历、生平相关,实际上和不同种族、时代、环境等社会因素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艺术欣赏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作品深层意蕴和内涵的过程。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艺术修养,美术欣赏活动就难以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其次,欣赏者的生活阅历对美术欣赏活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件美术作品的内容、色彩、构图、肌理等要素都可能与欣赏者的生活阅历、艺术经验等产生共鸣,从而激发欣赏者的想象,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再创作。美术欣赏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欣赏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欣赏过程中不断参与其中。所以不同的经历和修养是欣赏者对艺术作品做出各具拓展性与创造性的欣赏结果的原因。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幅作品的鉴赏结果是不同的。欣赏过程总是包含着欣赏者的参与和再创造。
美术欣赏过程中,仅仅凭借欣赏者的感性体验和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丰富的审美经验、系统的艺术教育和较高的艺术修养才是发掘和深入研究体会作品的重要的因素。在欣赏活动中,欣赏者往往会凭借着其自身的艺术修养、品性、喜好,发挥想象和联想,独立地、创造性地去充实和丰富美术作品。匈牙利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曾经说过:“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审美经验是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积淀的高级情感经验,它是精神和心理上的深化和升华。它一方面来源于人类历史审美经验的积淀,另一方面则来源于个体欣赏实践。人们审美经验的获得因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生活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不同的审美经验会导致审美感受和审美判断的不同,因此同一件作品的鉴赏结果也是因人而异的。
2)美术欣赏的客体
作为美术欣赏的客体,作品本身应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如果一件作品只强调形式表现而没有实质的内容,往往会流于技巧的炫耀;反之如果忽视形式表现,则违背了艺术审美的特性。五代欧阳炯在《益州名画录》指出:“有气韵而无形似,则质胜于文;有形似而无气韵,则华而不实。”因此,一件优美的作品必须是“文”与“质”,即内容与形式的协调统一。事实上,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理解和态度,渗透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创造亚当》,这幅作品气势恢宏,构思独特,极富想象力(图1-1)。画面中一个还没有生命和精神的亚当懒散地斜躺在地上,伸手去触碰即将赐予他生命的上帝。亚当的手懒散无力,而上帝之手却坚定、充满着神奇的力量,这创造之手的结合将成为开创人类世界的象征。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生动地表现了这一创造人类生命的瞬间,让人们感受到人类创造的伟大和神奇。这就是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较高的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才能给予我们的强大艺术感染力,它能够使我们陶醉其中。
(www.xing528.com)
图1-1 米开朗基罗 《创造亚当》
如果我们认真探寻,不难发现,在绘画艺术作品中总是能寻找到人们生活的缩影。但艺术作品又不仅仅是单纯地再现一些生活的细节,而是用艺术的手法赋予其更鲜明的特征和意义。譬如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米勒所作的《拾穗者》,画面描绘了农村秋收后,人们在地里捡拾麦穗的情景(图1-2)。画面以极为真实的手法再现了农村生活的一个场景。三位穿着粗布衣衫的贫苦农妇正弯着腰,在收割过的麦田里捡拾剩下的麦穗。画中虽没有宏大的场面和波澜壮阔的情节,却让人感受到米勒所塑造的伟大农民形象,以及这一形象所具有的朴实、善良的美感。一个平凡的场景,经过艺术家细致的观察、提炼和加工,成为一件现实主义风格不朽的名作,这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体现。总的来说,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主要包含了三大类:第一类是基于写实性描绘的美术形象,西方的油画工具特点决定了它尤其适合于塑造这一类写实性、叙事性较强的作品,譬如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达维特的《拿破仑加冕大典》等作品;第二类是写意描绘的美术形象,中国画注重传神写意,它强调情感表现,追求意境美感,画作往往笔墨语言不多,注重画面的思想和语境,如八大山人的水墨画《荷石水禽图》、梁楷的《泼墨仙人图》等 ;第三类是经夸张变形抽象的美术形象,通常包含着艺术家强烈的主观感受,如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成》、康定斯基的《构成第七号》等。
图1-2 米勒 《拾穗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