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印象派现象的风格
浅析后印象派绘画艺术的形式美感
凡·高是一位用生命和激情燃烧艺术的画家,他那充满感性的笔触和约烂的色彩以及充满东方风格的线条给人强烈的印象。凡·高的一生都在贫困中挣扎,这种贫困的折磨和对宗教的信仰使他对生命和艺术有着独特的感受。凡·高抛弃了传统绘画那种纯粹技巧的,创造出了一个全新而充满激情的绘画风格,从而成为西方现代美术较早的莫基人和实践者。
凡·高到巴黎后,发现了一家画廊专门触了不少日本浮世绘作品,深受熏陶。凡·高在27岁时开始确定自己的绘画人生以后的绘画基调,凡·高一生临摹了大量的日本版画。在他的油画作品中都能看出日本版画的影响。凡·高曾经这样谈过自己油画的色彩,“我是像日本的样式谈色彩的简化……因日本人把一切反射抽象掉,只把一个又一个的色调相邻并列着,具有特性的笔触,紧紧抓住运动或者形式”,凡·高在其作品中,色彩上使用淡紫、淡褐与蓝色为基本色调,这种柔和的色调是来自日本的版画。凡·高还直接用油画临摹日本的版画《梅树》《雨中的桥》这两幅画,关于浮世绘,凡·高认为:“旧本艺术流落法国后,有幸得到了印象派画家的推崇,并经过印象派画家的手,得以在法国的土地上发扬光大。而法国芸芸众生所得的实惠就是,不出国门就有机会领略日本版画的风采,有机会得到日本绘画的营养。而我无疑也是受益者之一,我所有的作品几乎无一例外的透着日本艺术的因子。换句话说,我所有的作品都是以日本绘画作为根据的,尽管对于日本绘画,我还不敢说了解的十分全面。”这种浓郁的东方审美情结促使凡·高在保持个性的基础之上,博采众长,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面貌。
关于东方的审美意识,齐白石先生曾做过这样的概述,东方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从思维习惯上来说,东方人更习惯于意象思维,反对逼真的客观模仿,着重对对象神韵气质的描写。凡·高生活的年代是欧洲艺术发展多元化的年代,摄影技术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剥夺了传统油画照相写实的功能,欧洲的艺术家们都在为油画的发展寻找新的可能。他将目光转向东方,在东方审美系统中去探索油画艺术发展新方向,无疑是东西方艺术在高级审美阶段具有同一性的体现。
凡·高画风真正的形成期是在1888年的阿尔时期。凡·高此时已经将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的绘画风格融入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其作品已极具个性和表现主义色彩。在这个时期凡·高的绘画作品中,把油画色彩、线条、笔触的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凡·高不满足于只是理性地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要借助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在其代表作《星月夜》里,凡·高使用了大量的旋转的曲线,和高视点的构图手法,其审美理想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在这幅风景画里凡·高秉承了印象主义直接取材于生活的传统,将生活中的素材纳入自己的画面,并深入挖掘蕴藏在这些寻常事物表象之下的美感。同时,凡·高也认为绘画不能仅仅像印象主义去再现客观世界,画家应直接表现个人审美倾向和绘画的对象。这些都是凡·高借以表现自我、外化自我生命精神的事物。凡·高的思想率真、坦白、天真,对大自然和穷苦的劳动人民充满着深厚的爱和深切的同情,这些都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终极关怀和悲天悯人的气质。
凡·高作为现代艺术早期的履践者,其作品体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审美倾向。他善于用线条来表现事物的特征,但是这种特征的表现是个人情感体验的主观主义,凡·高对线条和笔触所能蕴含的情感有着天生的敏感,这些笔触和线条粗犷、豪放、充满动势、紧张和强烈的节奏感,凡·高将线条和笔触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在他的画里,经常出现的波浪形、螺旋形的笔触表现了画家奔涌不息的情感之流。在色彩上,凡·高善于利用补色对比来构成画面,用动态的色彩观念来观察事物,摆脱了对传统色调的依赖,从而使色彩作为独立的审美元素存在成为可能。“凡·高这个荷兰人只不过是个灵魂,但这是个多么伟大的灵魂”,莫奈和塞尚曾这样评价他。但凡·高的一生是失败的,他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在艰难生活中挣扎着度过,他为自己在艺术上提出了一个个新的目标。凡·高是对东方艺术最早感兴趣的艺术家,他对东方日本的浮世绘艺术更是推崇备至。凡·高的艺术突破了西方油画的传统模式,在绘画形式上更加注重画面平面性构成与绘画语言精神层面的探索,从而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审美追求。凡·高的艺术具有了典型的现代主义特征,对西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更是后印象派画家中,以其独特的风格深入人心。其独特的绘画风格表现在:色彩表现的鲜明性、装饰性、体积感、明晰的线条和神秘的宗教思想等方面。其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造型简洁结构感较强,色彩对比鲜明,呈现出均匀单一的平涂颜色。不仅如此,在他的作品中,还充满着明晰的线条及其形体描绘的硕大体积感,极具装饰意味和神秘宗教思想。在高更的早期作品中,对印象派的绘画可说是情有独钟。但他并不满足于当时的现状,他想要放弃现代的文明社会寻找自己想要的最基本的、简单的生活方式。最后在塔希提他终于找到了并且在这个地方,开始了新的绘画生涯。在这里他接受了原始生活的洗礼,他的绘画风格得到了完全的改变。他早期的绘画风格是印象派的画风,可是在后期的绘画作品中他放弃了印象派,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一种新的”综合“艺术。在《塔希提妇女》这幅作品中,整幅画面给人一种较好的装饰性效果。在《塔希提妇女》这幅作品中画家大块使用黄色、红色、紫色和绿色。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颜色很单纯,且亮丽。这些颜色虽然经过作者主观意识的改变,但还是脱离不了现实生活的色彩。高更绘画作品中构成颜色鲜明对比是有依据的,所以说在他的后期绘画作品中,在色彩上他抓住了大自然的颜色,使用较多纯的色彩追求一种跳跃性的或对比性的谐和呈现出一种色彩表现的鲜明性。
高更的绘画作品,不仅仅只是色彩对比的鲜明与单纯,而且富有极强的装饰效果。在他的画作里,他的自画像很多。1889年所作的《顶着光环的自画像》便是其中很有特点的一幅。在这幅画作中他基本采用了块面平涂的手法造型也很简单,上面使用了大块的红色,下面使用了大块的黄色而且都是大面积的平涂手法,给人一种较强的装饰画的感觉。《黄色基督》中他不但用了大量的黄色,而且这些黄色也是用平涂的块面形式来表现的;在《塔希提妇女》这幅油画中,他也运用了红色和黄色的块面来表现他的画面,人物造型也很简捷。还有他的《手捧芒果的女人》等作品也让我们切实地感受到凝重与体量感。《布道后的幻想》这是一幅惊人的作品在这幅作品里.红、蓝、黑、白组成了这幅作品的基本色彩再加上弯曲起伏的线条和天使这种具有宗教思想的形体产生了类似拜占廷镶嵌画风的效果。呈现出了布雷顿农民神秘的宗教幻想。还有他以最大热情完成的一幅巨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这幅油画含有丰富的人生哲理。他是把自己梦中的幻想和自己在塔希提生活的感受综合而成的只有简单的几种颜色:红、黄、蓝、绿,然而这些简单的颜色和他在画面里简单的造型结构相结合也体现出了神秘的宗教气息。
保罗·塞尚,为推动西方古典美术的传统精神与写实语言的变革及对19世纪绘画的一切传统价值的挑战有重大贡献。法国印象派画家在表现题材上既不像古典主义绘画那样注重历史,也不像现实主义绘画那样关注社会现实,而是以自然现象、自我感受为艺术母体。塞尚作品多以户外对景写生而成。他的艺术是印象派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对色彩的不同理解和处理上,与19世纪的任何艺术家相比迥然不同,他完全不靠颜色,就可以看到作品的结构力量。印象派绘画是用光来带动色彩的。当然,塞尚像其他画家一样,也运用色调关系和色彩对比,只要看一下任何一本塞尚作品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用调子的变化来塑造形体,在他的晚期作品中,变得更有规则、更简练、更强烈,当然仍有调子的变化。
回顾一下印象派时期之前的塞尚早期作品,就会发现他的形象是用很厚的颜色粗糙地塑造出来的,具有十分浪漫的想象力。在打破了“固有色”这个观念的基础上,他能够真实地表现物体丰富微妙的光色变化。塞尚说:“色彩有自己的逻辑。画家只服从这个逻辑,而决不受自己头脑中逻辑的支配。他必须永远遵循他眼睛的逻辑。如果他能准确地感觉,他就能准确地思考。绘画主要是视觉艺术。这种艺术的特点就在于此,在于我们是用眼睛在思考。”
关于塞尚用色的方面,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是他从来不用黑色。但除了早期个别作品外,在他的晚期作品中也有许多作品甚至在画外轮廓线时也采用了深色混合色,其中肯定也包含有黑色成分。塞尚所用的颜色种类较多,其中有五种黄色、六种红色、三种绿色、三种蓝色,此外还有黑与白。来看看下面是他所用颜色的总表吧:
黄:亮黄、那波利黄、铬黄、赭石、浓土黄。
红:朱红、棕红、土红、深红、洋红、煅红。(www.xing528.com)
绿:维罗纳绿、翠绿、土绿。
蓝:钴蓝、群青、普蓝。
黑:桃黑。
白:钛白。
笔触
塞尚的艺术一直受到社会公众的曲解和怀疑。但是为创造新的画风,反映与其他印象派画家完全不同的创作意图,他画中的笔触彼此呼应形成一个整体。对于塞尚来说,他的笔触都更具有素描的性质,都有明确的方向。在他的画面上,各个笔触相互联系,交织成一个网络,有些则沿相反的方向运动,他总是先画出粗的大笔触,然后使用更细的小笔触来强调细节,塞尚作品中轻重疾徐,聚散错落的笔触运用,真实地表现了物体的体积感和质感。
表现技法中的空间感
塞尚探索平面性,常把后景放大,前景压缩,仿佛把三维空间压扁在二维平面上。他常用画面的四边去截取形体的局部。为了使最后的画面达到统一。实际上,早于塞尚两百余年的石涛,早就指出“截断”的手法。他说:“山水树木,剪头去尾,笔笔处处,皆以截断。”也就是把这种“未完成性”推到每一笔,使整个画面建立在这种“浮”上。而且,石涛还说:“而截断之法,非至松之笔莫能入也。”松就是松动,就是“浮动”。就是说内部线条要和边界呼应。
单看塞尚人物的眼睛,它们往往就是无神的。因为眼睛太容易有神了,一旦眼部被赋予过多的意义,那画面就会失衡,观众会立即去注意人物的性格,使人看不到画面本身的结构和质感,塞尚吸收了印象派点彩分明的笔法,同时借鉴日本版画,重整空间;这种让人感到物体存在过、存在着的实实在在的空间感,就是主题。19世纪大师的画中,塞尚消除了文学性,把物体还原了,一步迈入了20世纪。塞尚是毕加索、马蒂斯、波纳尔、布拉克等人公认的唯一老师。塞尚的存在感也预示了战后存在主义的贾科梅蒂、培根以及当代的奥尔巴赫、弗洛伊德。油画在他手里终于是“画”了。塞尚让物体还原归真,他所画之物空灵无意却常自在,这就是塞尚的中国性、东方性。他从离东方最远的乔托派的透视学、几何学,抵达了中国文化的精髓,这是一个奇迹。塞尚是西方走向东方的桥梁。
色彩、笔触技法
塞尚的绘画注重把内心的丰富情感诉诸于笔端。他巧妙调动色彩、线条、形体、笔触肌理和构图等绘画元素,非常个性的绘画语言的独特运用,直接感受对自然的直觉体验。在相邻并进的色调中,画面也随之更显和谐,更能表现出变化的自然。
“真实”是一种艺术真实,是对客观世界的“再现”。“印象”则是强调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要在充分调动生活经验与情感经验的基础上,以主体意识介入和把握的方式,通过对生活的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使艺术形象的创造带上普遍概括的意义,在后印象派的作品中,这种“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便突出地体现为一种“简炼”的风格。没有简炼,就没有后印象派的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