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年大学统编教材:工笔人物画教程全解析

老年大学统编教材:工笔人物画教程全解析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更是指出构思立意对画者在创作中境界取向上的决定作用。这种形式非常符合中国“和谐统一”的美学思想,而在中国传统绘画尤其工笔人物画中广泛使用。

老年大学统编教材:工笔人物画教程全解析

一、工笔人物画的构思立意

古语中“意在笔先”谈的就是构思,凡画先要“立意”,所谓“胸有成竹”就是这个意思。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一段关于“六法”的论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大意而归乎用笔。”认为作品的形象、精神(形似、骨气)首先来自于作者的构思(皆本于大意),之后再付诸实际(用笔)。又有后人指出:“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更是指出构思立意对画者在创作中境界取向上的决定作用。

“意”从何处而来?首先,要从生活中汲取和积累,要善于观察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画者应培养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捕捉那些不被常人关注的美的瞬间,在平凡的事物中找到不平凡,用心灵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发现美,这样才能找到好的主题和素材,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同时,要加强艺术的修养,艺术修养的深浅决定着艺术水平的高低。艺术的构思不能是素材的简单罗列、拼凑,而是对于生活的有感而发,这需要作画者要对生活的原型进行加工和整理,运用想象、联想、移情等方式来升华,然后形成完整的、成熟的构想。而这些加工、升华能力的高低就取决于艺术的修养,提高修养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更高的境界和更深刻的内涵。

在具体的绘画创作中,构思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是一个如何表达中心思想的构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巧思”,要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来突出主题思想。有一个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宋徽宗赵佶非常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有一次考试,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许多考生都用心在深山里的寺庙上,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庙,有“构图”是一个外来词,指的是在艺术创作中,将所要表现的形象及有关素材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加以适当地组织和安排,构成一个既协调又完整的画面。在中国画中,一般称作“布局”、“章法”、“经营位置”等。

二、工笔人物画创作的构图

构图是与构思相联系的,构思是思想过程,构图则是将构思的想法物化,即画面的形式美感。其目的就是以合适的画面体现构思,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激发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心理的美感,是创作中的关键环节。所以,构图历来为画者所重视。唐代张彦远就是以构图为“画之总要”,明代李日华说“大都画法以布置气象为第一”,清人邹一桂也认为“以六法言,当以经营为第一”。

中国画构图是多变而丰富的,有着鲜明的东方审美特征。中国画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是建立在“阴阳相生”、“天人的把古庙画在丛林深处。庙,有的画得完整,有的只画出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墙断壁而真正技高者没画考题中的寺院,而是巧妙地画一挑水的老和尚,这说明和尚住在山里,古寺也就随之藏了起来。作者是在‘藏’字上着笔,不是看图说话,巧妙地构思,选择了老和尚挑水的角度,含蓄而又贴切地表达了主题,创作了一幅恰符诗意、耐人寻味、出类拔萃的作品。合一”等哲学思想之上的。以此形成的审美观,既不强调再现客观世界的真实,也不强调精神世界的抽象表现,而更多期望通过艺术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实现画者对人生境界的追求。这种追求使中国画形成一种独特的构图观念。在空间处理上采取散点透视法,自由地对空间进行组合、延伸和变化。同时,还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不同时间、空间的内容放在同一个画面中,形成特殊的艺术效果。在构图形式中,中国画不拘一格,采取与生活环境相协调的方式,衍生出长卷、立轴、斗方、团扇、圆扇、折扇、条屏、三联等多种形式。而在图示形式中,中国画形成了日臻完善的构图模式系统,总结出了一系列的构图法则:

1.均衡

均衡就是平衡,指画面中各种造型因素虽形态相异,但体量感相同或相似,呈现出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但均衡不等于对称,因为用这种形式构图的画面不是左右两边的景物形状、数量、大小、排列一一对应,而是形状、数量、大小不同的景物在画面中采取相对均衡的排列、组合,在视觉上造成稳定和谐的艺术效果,是一种感觉上的均衡。这种形式非常符合中国“和谐统一”的美学思想,而在中国传统绘画尤其工笔人物画中广泛使用。如唐代画家周昉的代表作《簪花仕女图》,整个画面采取平铺列绘的方法,将几个人物按画面中线均匀地配置,整个构图均衡统一。(图5-1、图5-2)

2.主次

在画面中着重表现的内容就是主体,突出主体才能强化主题,主体要出现在画面中显要的位置,其他的则围绕主体安排,衬托主体。一般来说,主体不能出现在正中间或边角的位置,在正中显得呆板,在边角则不够突出,最好放在画面中线偏左或偏右的位置为佳。当然,除了位置适当外,还要通过线条的疏密、墨色的浓淡、色彩的对比、面积的大小等因素加以衬托突出。如唐代阎立本的代表作品《步辇图》的处理,将主体——唐太宗和步辇安排在画面中间偏右的位置上,同时在面积上占据着画面的主要部分,与左侧的使臣、官员等形成主次对比的关系。(图5-3、图5-4)

3.布势

古代画论中有“置陈布势”一说,讲的也是构图。布势的“势”可以理解为气势、局势、大势,是画面总体运动趋势的具体指向。当作品需要表现一定的情绪和情境时,构图就不能四平八稳、平铺直叙,要生变出奇,如同小说电影中的情节,跌宕起伏才能吸引眼球、打动人心。如在画面中布置安排有下滑或倾倒的动势,然后再在下滑、倾倒的方向设置物件,形成阻力加以对抗,补充平衡,使画面在奇险中达到稳定。(图5-5、图5-6)

4.取舍

取舍是指一幅画在确定了主题和选材范围之后,采用哪些具体的形象组织画面,或者画面中各个形象处理的完整程度的多少等,以达到既简洁明快又能充分表现主题的目的。取舍在中国画中是非常讲究的:面面俱到会使画面繁杂、呆板,甚至画蛇添足,削弱主题;而内容过少又易使画面空洞,意思含混,不足以说明主题。因此,取舍是中国画构图中一个重要的命题。中国画对取舍的处理是非常大胆和富有个性的。比如宋代人物画家梁楷创作的《李白行吟图》舍弃了一切背景,寥寥数笔就勾勒出李白游吟飘然潇洒的神情,以少胜多,而寓意深远,令人寻味。(图5-7)

5.虚实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画面中刻画简略或者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作用是给人以想象,表达悠远意味。实是指画面中精细刻画出的事物以及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是对画面中核心内容的处理。大画家董其昌有一段有关“虚实”运用的论述:“须用虚实 有详处,必要有略处,虚实互用。疏则不深邃,密则不风韵,但审虚,以意取之,画自奇矣。”这段话有两层含义:一是画的各部分要有虚实变化,运用时要虚实相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二是虚实变化出于“意取”,就是通过构思中的“意”来指导画面中“虚实”的表现。(图5-8)

6.疏密

中国画的画面中疏密对比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清代恽寿平总结前人的绘画理论指出“文徵仲述古云,看吴仲圭画,当于密处求疏,看倪云林画,当于疏处求密 余则更进而反之曰,须疏处用疏,密处加密”。“疏密”的处理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在人物画的构图中疏密的处理是指:如要画单个人物,则要关注人物与背景之间的疏密关系。(图5-9、图5-10)而要画多个人物,则还要关注人物的组织,要两三个集中一些,另一两个距离稍远,这样就有了疏密有致的处理了。(图5-11、图5-12)

7.参差

在人物画中,“参差”是指在构图时人物之间、人物与其他物象之间的排列不要太整齐或太平均,有画处与无画处交合线不能直,要齿牙交错,参差有致,这样才显得灵活与生动。一般来说,画面中不要出现两个一样高的物体,在工笔人物画中则要注意在只画一个人物时,要考虑人物和背景物体不能等高、平齐。(图5-13、图5-14)在多个人物的画面中则要考虑各个人物之间要高低错落地安排,不要出现按高矮排队或者一般高矮的情况。(图5-15、图5-16)

8.呼应

一幅画表现多个人物时,要使他们的神情互为顾盼与呼应,形成情感的交流,不能各自独立、没有联系。比如《韩熙载夜宴图》画面中人物众多,姿态各异,既有近距离的直接交流,又有远距离的眉目呼应,用无形的链条将人物串联起来,形成统一、和谐的画面。(图5-17)(www.xing528.com)

在进行构图时,我们可参考上文所谈到的各种程式。但这些程式只能活用,不能死套,要根据实际题材、主题进行灵活的处理。

三、工笔人物画创作的形象塑造

工笔人物画表现的对象是人,因此,如何表现人物形象是人物画创作的中心问题。在中国传统人物画论中,阐释形象塑造的最重要的观点就是“传神”,人们常说的“形神兼备”、“传神写照”等就来于此。“形”指的就是人物外在的形象、造型和结构内容。“神”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对象人物的“精神”,二是指一种高深的艺术境界。一般来说,这种艺术观点是指人物画中的形象不是简单的外表表现,更要通过外在的形象刻画对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心理进行深度的表现,即所谓“以形写神”。

在人物画创作中做到“形神兼备”,是需要作画者付出真诚而又艰辛努力的。

首先,要深入生活。每个人的生活背景、习惯、经历、地位都不相同,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也是各式各样的,所以,想要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人物形象,就一定要深入到对象的生活中去体验。一方面通过与人物对象的直接观察、交流,理解对象的性格和心理,充分地表现形象。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的体验来把握这种生活形态对于人物的影响,“感同身受”,这样才能深刻地把握人物内心,“感动自己”,则有利于创作中的情感抒发,使作品更有感染力。我们熟知的许多优秀人物画作品,都是来自于画家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体验。

其次,要积累形象。要利用“传移模写”和写生这两种手段丰富自己头脑中的形象素材。“传移模写”是中国古代画论“六法”中的一环,是古代学画者学习的手段,主要指临摹和默写,通过临摹来学习造型,通过默写来理解形象和生发新形象。中国画传统造型是一种“意象造型”,是通过长期观察世界之后总结和概括的艺术形象,具有“程式化”和“模式化”的特征,并与相应的题材和内容相关联。因此,作画者想要自如地创作反映古代艺术风貌、艺术风格的作品,就要多在“传移模写”中下工夫,大量临摹古代经典的艺术形象并加以消化吸收,才能理解传统人物画的造型规律,生发出自己新的艺术形象。(图5-18)

艺术形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写生则是在生活中汲取形象最重要的手段。运用素描速写白描等手段去记录生活中鲜活的个性形象,既可以充实头脑中形象的内容空间,也可以摆脱“概念”、“模式”的束缚,创作出富于吸引力的艺术形象。写生的范围是广阔的,并不限定画人物的画人物,画花鸟的画花鸟,世间的万物都是可以写生的内容,都是提高造型能力、获取艺术素材、促发创作灵感的源泉。(图5-19)

在一幅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中,形象的塑造贯穿始终。在构图中确立人物的位置,在草稿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表现,在正稿中完成形象的塑造。这里重点是在草稿中对形象的推敲,在工笔画创作中草图是关键,推敲充分的草图会使正稿的绘制“事半功倍”,所以,作画者尤其是初学者要特别重视。每一个人物形象都要认真研究,将重点放在比例、结构、动态、形象、神情等造型因素中,不厌其烦,反复推敲。

四、工笔人物画创作的色彩应用

1.工笔人物画创作的色彩规律

在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中,色彩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表达和抒发情感。巧妙地运用色彩能使作品增加光彩,富于内涵和想象的空间,给人以更强烈、更深刻的印象,塑造的艺术形象也能更加真实、准确和鲜明,使作品更富有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

传统工笔人物画在创作中的色彩运用主要有两个特点:首先,主观设色。传统中国画画论中“随类赋彩”的色彩观点使得工笔人物画在色彩表现中并不关注自然界真实的色彩,更多的是反映画家为了主题的表达和艺术的效果而作的设色选择。其次,和谐的色彩追求。中国文化中的“中庸”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画中的色彩表达,中国画色彩追求平和、厚重、含蓄、雅致等富于文化气息、高雅气质的色彩趣味。在画面中通过墨线进行分割,利用线与线之间的疏密变化形成大小、形状不一的色块,利用黑、白、灰、金、银等来调和色彩之间的对比、矛盾,达到画面色彩的和谐、统一。整体来看,传统中国工笔人物画色彩的运用是主观的,是画家在画面中表现“心性自由”、传达“抒情写意”的艺术手段。

在现今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中,在画面整体的色彩把握上要继续保持传统绘画中色彩趣味上的艺术追求,而在具体的画面色彩关系的处理上还需要利用色彩原理来指导,尤其对色彩对比的处理和色调关系的把握,对工笔人物画最终色彩效果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

2.工笔人物画创作作品色彩运用解析

在一幅画中,色彩的运用并不是单一出现的,而是多种形式共同出现的综合形态。色彩的对比关系和色调是艺术创作中作者根据题材、主题、情感的不同要求,有目的、有选择地对色彩表现进行处理的结果。

(1)《朝·桑·露》

《朝·桑·露》(图5-20)是一幅反映现实农村题材的作品,画面表达的是清晨几个农村姑娘采摘桑叶时的情境。作者对画面中的色彩做了精心的布置:利用红与绿这一带有明显中国民间意味的色彩组合构成画面中最明显的色彩关系来体现农村生活这一主题,大面积的绿叶和衣服上的红色的鲜明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墨色头发、树干、灰色背景穿插其中,则平衡了画面,调和了红、绿对比带来的视觉刺激,使画面的色彩效果既鲜明、明确,又和谐统一。在细节上,红色衣服利用明度和纯度的变化,丰富了内容和层次,白色上衣则通过花纹和色相的变化而产生微妙的区别,增添了生动和趣味,而清新的面庞上那一抹淡淡的红晕则使形象的表达更加生活和自然。

(2)《魂系马嵬》

《魂系马嵬》(图5-21)是一幅具有厚重历史感的作品,表现的是唐玄宗杨贵妃在经历马嵬之变时的场景。作为一个悲剧性的主题,却选用浓烈的红色作为作品的基调,大面积的红色既是富华瑰丽的大唐时代的象征性描绘,也是杨贵妃凄惨下场的沉重而悲情的衬托。整幅画采用强烈的明度对比和冷暖对比的形式来烘托主题,在一片浓重颜色笼罩下,身着白衣的杨贵妃愈发显得无力和无奈,微带青色的白衣的冷和威严热烈的朱砂红的对比更能将杨贵妃心中的凄凉表现得一览无余。

(3)《金沙滩》

《金沙滩》(图5-22)是一幅具有鲜明情感表现的重彩作品。画面中明亮的金黄色调给人以灿烂明快的感觉,反映了作者丰富而热情的内心情感。画面采用了高调的明度对比为主的色彩处理形式,给人以视觉的炫目感。在用色上除了金色以外,基本以黑、白为主,这样使画面的色彩更加单纯,所有的部分都散发着金色的光芒,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热情活力。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在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中,色彩的表达是工笔人物画创作是否能够确切反映作品主题、作者艺术意象的关键环节之一。在绘画中色彩的表现主要是由作者的艺术个性和所要表现的情感、内容而定,这其中情感的内容占主导。运用不同的色彩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是画家在画面情感表达方面最常用的和最有效的形式。

在具体的工笔人物画创作中,色彩的处理一样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过程。最好采取制作色彩稿的方法,先画一张或几张与自己的创作同样构图的色彩稿,利用色彩处理的知识反复尝试不同的组合,将最有利于表现画面主题的色彩方式、风格、关系预先确定下来,再按照中国画设色的方法一步步完成,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