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年大学统编教材:工笔人物画教程

老年大学统编教材:工笔人物画教程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它是以线表现物象、表达情感的画法,故又称“线描”。线描临摹是线描学习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要学好工笔人物画,就必须首先过线描这一关。这种线条成为写意笔法的先声,画史上又称为“疏体”。当然中国人物画历史上出现的线描方法远远超过18种,它不过是中国古人对线的形式语言的总结。

老年大学统编教材:工笔人物画教程

一、传统人物线描基本知识

1.线描的概念

线描即白描。线描是以线勾画物象的素绘技法,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独立艺术形式。由于它是以线表现物象、表达情感的画法,故又称“线描”。线描除线条本身的墨色外,基本上不敷色,因此具有简练、朴素、概括的艺术风格。

2.线描临摹的意义

线描是工笔画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国画是以线造型的艺术,线描既是中国画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也是中国绘画最基本的造型基础,无论学习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还是工笔画与写意画,都应具备扎实的线描基本功。只有拥有用线造型的能力,熟悉和理解线的表现力,才能在绘画中得心应手。

线描临摹是线描学习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临摹中可以学习到古人丰富多样的线条运用程式,体会线描形式随着时代演化形成的规律。古代画家在用线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不论在线的表现力还是通过线传达画家的个性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通过对古代线描人物画的临摹,一方面可学习线描的方法,夯实线描的基本功,熟练掌握执笔、用笔和用墨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可体会古代经典线描作品的用线规律,如线的用笔、线的组织、线的表现等。要学好工笔人物画,就必须首先过线描这一关。

3.线描的风格演变

中国人物画发展的历史也是线描发展演变的历史,古人在线描技法上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样式,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在今天,我们一方面要从形式上学习总结古人的用线规律,另一方面要研究线描随时代发展变化的审美规律,以便能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人物画的线描,使之适合于现代社会美的要求。因而,初学者对线的审美风格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早在一千多年前,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六法”,其中“骨法用笔”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骨法用笔”主要就是指笔法和线条。

线在传统的中国绘画中一直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远古时代人类最初的艺术品,如陶器上绘制的许多装饰纹样——鱼、人面、人们的集体舞蹈,还有绘制在巨大岩石上的岩图,这些历经几千年的作品都是以线条来描绘对象的,线是原始人绘画的基本手段。

这时期的绘画用线还没有明显的起笔和收笔,行笔中起伏、顿挫也变化不大,它的基本特点是稚拙、质朴而自然。

秦汉南北朝时期,由于造型能力的提高,绘画所反映的面也越来越广,加上书法艺术的发展,使绘画的线条有了线形的变化,更流畅自如,能较恰当地表现人物衣纹的质感和动感。这一时期的壁画、帛画、画像石(图3-1)、画像砖(图3-2)及卷轴画等作品的用线逐渐摆脱稚拙而走向成熟,但线条的粗细变化不大。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就可以代表当时线条的水平和特点。他的线条匀细流畅,富有弹性,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的人物穿长袍、拖长裙的衣着特点,人们把他的线条比作“春蚕吐丝”、“行云流水”,故有“高古游丝描”之称。这一时期流行的主要是这种“游丝描”或“铁线描”一类的线条。

唐代是我国古代人物画发展的鼎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吴道子。他在学习前辈画家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线条圆转、衣服宽松、裙带飘举的一种线条,画史上形象地称之为“莼菜条”。这种线条下笔有力,行笔较为迅疾,用笔有轻有重,富有节奏感,被誉为“吴带当风”。与“游丝描”、“铁线描”相比,它显得更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由于它的线条有粗有细,飘逸而有变化,犹如兰叶,故又有“兰叶描”之称。这种线条成为写意笔法的先声,画史上又称为“疏体”。

唐代以后,五代和宋代在继续保持“铁线”、“游丝”、“兰叶”等描法的同时,南宋画家梁楷开创的“减笔描”,线条简率而有气势,阔略而有法度,显得更为生动而不经意。

中国画的线条自宋代以后的几百年中又创造了名目繁多的画法,后人总结为“十八描”。当然中国人物画历史上出现的线描方法远远超过18种,它不过是中国古人对线的形式语言的总结。“十八描”涵盖了汉、魏晋、唐、五代、两宋、元、明各个时期的画法,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一类为适合于工笔画的线,如“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混描”、“曹衣描”、“钉头鼠尾描”等;一类为适合于写意画的线,如“减笔描”、“枯柴描”、“竹叶描”等;一类是兼工带写或称小写意的线,如“战笔水纹描”、“橄榄描”、“橛头钉描”、“马蝗描”、“枣核描”等。

4.十八描的具体形态

(1)高古游丝描:最古老的工笔线描之一,见于顾恺之的画作。线的提按变化不大,线条细而均匀,多为圆转曲线,顿笔为小圆头状。(图3-3)

(2)琴弦描:有写意味道。线用颤笔中锋,线中间有停停顿顿的变化,大多为直线的感觉,用笔也较细。(图3-4)

(3)铁线描:用笔方硬,是最常见的描法之一。转折处方硬有力,直线硬折,像铁丝弄弯的形态,用笔中锋,顿笔也是圆头。(图3-5)永乐宫壁画中就有铁线描的画法。

(4)混描:基本上是一种写意画法。先用淡墨皴衣纹,墨未干时,间以浓墨,讲究“浓破淡”的墨法变化。(图3-6)

(5)曹衣描:即“曹衣出水描”的简称。用笔细而下垂,呈圆弧状,讲求线之间的疏密排列变化。(图3-7)

(6)橛头钉描:这是一种写意笔法。顿头大而方,侧锋入笔,有“斧劈皴”的笔意,线条粗而有力。(图3-8)

(7)钉头鼠尾描:任伯年最常用的线描。顿头大,而顿头时有大的转笔,行笔方折多,转笔时线加粗如同兰叶描,收笔尖而细。(图3-9)

(8)折芦描:用笔粗而转折多为直角,折笔时顿头方而大,线多为直线,是一种写意画的用线方法。(图3-10)

(9)枣核描:顿头如同枣核状,线条行笔中亦有枣核状的用笔变化。(图3-11)

(10)马蝗描:顿头大,行笔曲折柔软,但很有力。(图3-12)

(11)橄榄描:顿头大,如同橄榄形状。元代颜辉等用橄榄描,行笔变细,粗细变化大。(图3-13)

(12)柳叶描:用笔两头细,中间行笔粗。十八描中没有兰叶描,柳叶描和竹叶描类似,都是虚人虚出的笔法。(图3-14)

(13)蚯蚓描:粗细均匀,曲折多而柔软,用篆书的笔法,圆转而有力。(图3-15)

(14)战笔水纹描:如山水画水纹之法,表现薄而褶多的衣纹。(图3-16)明代唐寅作仕女多用水纹笔法。

(15)枯柴描:水墨画笔法。用笔粗,水分少,类似皴法。用笔往往逆锋横卧。(图3-17)

(16)行云流水描:表现软而弯转的衣纹。(图3-18)

(17)减笔描:指的是马远、梁楷作大写意用的笔法。用笔简练到极致,一笔中有墨色变化。(图3-19)

(18)竹叶描:竹叶描与柳叶描类似,用笔也是两头细,中间粗。(图3-20)

“十八描”并未能包罗所有中国画用线的方法,学画的人用不着死板地去背诵描摹。在线描实践中,应该灵活地应用不同的线描技法,不能只限于一种固定的笔法,应用的笔法要与所表现的对象相吻合协调。

二、线描艺术的审美规律

线描不仅有造型状物的作用和独特的形式美感,而且线描本身也有着独立的审美趣味。也就是说,一幅好的线描人物作品不仅需要成功地表现客观物象,有它写实的一面,而且,单从线条本身来看,也是很美的,即具有抽象美感。只有这两个方面能完美地结合起来,才是成功的线描作品。在实践中,这两个方面也是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在用线描锻炼造型能力的过程中,应注意概括和提炼美的线条程式。同时,在临摹和分析线描作品中,应熟悉并掌握不同的线描程式,把它应用到写生中去。

1.线描的审美因素对比分析

对线描的审美因素的了解,离不开对线的艺术语言的诸多因素对比。

从线条本身的形态来说,首先是长短、粗细、方圆、疏密的对比,其次是虚实和松紧的对比关系。从线条的朝向来说,有横线、垂直线、斜线、旋转线等对比。从用笔的变化来说,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顿笔、提笔,还有用笔速度的快、慢等变化,以及线条质感的圆润、苍老、光、毛等变化。从用墨的变化来说,有浓、淡、干、湿等变化。这些对比因素共同构成了线条的虚实变化,而这些因素与虚实并没有确定的对应关系。比如,一幅画中,有一组线条很密,其他线条疏,这一组线条会感觉很实。但如果中间一组线条很疏,周围很密,疏的部分反倒感觉实。在写生中要灵活地根据来自客观物象的主观感受有意识地运用这些对比因素,形成多种变化统一的艺术效果。下面我们依次分析线的对比因素:

(1)长短

长短的因素是线描最基本的对比因素之一。画面处理中,应长短有序,既有变化,又不是杂乱无章。如果长的过长,短的过短,或缺乏变化,所有的线长短一样,会让形象显得呆板。当然线条长短的不同比例也会使画面有不同的效果,不仅是两根线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一组长线条和一组短线条之间的关系。(图3-21)

(2)粗细

工笔画非常讲究粗细对比,但同一幅画中粗细差别过大,画面会有跳跃、不统一的感觉。在一幅线描作品中,最粗的线勾到多粗,最细的线勾到多细,比例要恰到好处,比如头发、胡须等部分较细,而衣服、鞋等部分较粗。在表现人物面部五官的线条中,粗细变化十分微妙。在每一组线之中,粗细变化也不宜过大,根据衣服、皮肤、毛发等不同的质感、量感、厚重感采用不同粗细的线条。根据画面对象的表现需要,绘画中应注意粗细对比和统一的结合。(图3-22)

(3)方圆、曲直

线条形态上可以千变万化,但主要归纳就是方圆、曲直两方面的对比。传统中的“铁线描”即是直线方折、转折硬挺,“行云流水描”则是圆线、曲线居多。实际应用中,如果一味方线,则缺乏生动,画面易呆板,了无生趣;一味圆线,虽生动有余,却易软弱无力,体积感、量感不强。由于中国画毛笔的特殊性,方圆结合、曲直结合是最常用的线描技法。方圆结合使一根线中有了硬和软的变化,适合于表现骨肉结合的人物结构和松紧相间的衣纹。由于书法用笔的特性,线条书写产生的流畅自如造成了自然而然的方圆、曲直等变化。(图3-23)

(4)疏密关系

疏密是线条组织中很重要的对比因素,在白描作品中尤其重要。古人讲“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即是强调疏密的变化。“疏密”指的是线条之间的平面排列而产生的距离。在整幅作品中讲究疏密可以形成画面的节奏美感。对不同物象采取不同疏密程度的线,例如头发、胡须是“密”的部分,衣服上的图案也可以加“密”,形成大组线条间的疏密对比,这种方法在白描中经常使用。例如李公麟的《维摩演教图》中维摩的衣服是疏的部分,床榻上的图案则很密,“密”的床榻衬托“疏”的衣服,空间关系因此表现出来。(图3-24)一组线条之中也要讲求疏密变化,线之间的宽窄度不要完全均等,宽窄也不宜相差悬殊,要对线条进行有条理的空间排列,形成有节奏感、疏密有序的线条组合。(图3-25)

(5)线的方向性

线的方向性即线的朝向,也是线的形态中很重要的因素。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和倾斜方向以及旋转的线都传达不同的视觉感受。水平线给人平静稳定的感觉,垂直线给人崇高肃穆的感觉,而倾斜线和旋转线给人动荡激烈、不安和玄秘的感觉。线的朝向不仅是线的形态,而且是画面构图中的重要因素。例如《八十七神仙卷》中所有人物衣纹基本都是由左上向右下的倾斜线构成,形成了人物由右向左走动的感觉。线的集中和发散也是线形态的一种变化。(图3-26)

(6)浓淡

浓淡即是指墨色的深浅。线描人物画不需要太大的墨色变化,深浅变化限制在一定的范围,或者全部画面使用同一种墨色来画。而在工笔重彩人物画的线描中,墨色的深浅变化却至关重要,而且变化也很大。根据最后着色的深浅决定用墨的深浅,深色用重墨,浅色用淡墨,勾墨线一般一次完成,不再重复勾墨线,因此,事先准确判断墨色深浅非常重要。(图3-27)但工笔线描在同一组线中墨色保持一致,比如在同一块颜色的衣服、同样的皮肤色里面基本没有墨色变化。写意人物线描则墨色变化大,同一组线、同一根线都有可能出现浓淡变化。

(7)干湿

干湿与毛笔里所含的水分有关。工笔人物线描中干湿变化需控制在一定的范围,水分太多则线易软弱无力,水分太少则线条易拉出“飞白”,缺乏骨气。因此工笔线描中,水分适合不干不湿,易于勾出有力、有质感的线条。写意线描中,干湿变化很大,湿笔、干笔、渴笔、枯笔都有应用。(图3-28)(www.xing528.com)

(8)虚实

线描的虚实表现通过前叙的几点体现出来:集中的线感觉“实”,发散的线感觉“虚”;粗线感觉实,细线感觉虚;有力度的线感觉实,柔软的线感觉虚;深色的线实,淡色的虚。(图3-29、图3-30)

2.线描的用笔

中国画与书法都使用毛笔,在用笔技法上有相通之处,在审美上更是有许多共同之处。“书画同源”,练习书法对线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中国画用笔的变化十分丰富,从笔锋的使用上来说,有中锋用笔、侧锋用笔、中侧锋并用。工笔线描中基本都是中锋用笔,写意线描则以中锋为主,中侧锋并用。中锋是指毛笔笔锋的尖端从线条的中间通过,侧锋是指笔的尖端偏向线条的一侧。中锋用笔给人感觉圆润有力,侧锋用笔给人感觉扁平、生动活泼。

中国画线描有特殊的审美趣味,线条讲究味道和文化品味,有苍老、圆润、秀劲、挺拔等审美趋向,变化无穷。谢赫所说的“骨法用笔”,指用笔要有力量、有骨气,也是要有书法用笔的基础。中国传统人物线描最基本的要求是线的力度,古人总结了反映用笔力度的几种经验:

如折钗骨:强调的是线条的弹性。钗指的是古代妇女插发用的金属发钗,线条的弹性有如弯着的发钗。骨指骨法用笔,亦指力量之强。折钗骨形容曲线和圆弧线非常饱满,如抛物线,如弯弧挺刃。

如屋漏痕:指的是雨水从屋顶上沿着墙壁渗漏流下的痕迹,是积点成线。因水滴缓慢,形成优美的线条,形容勾线中一根线从起笔、行笔到收笔的整个过程。每一点都用到力,用笔不能飘,不能浮。

如锥划沙:形容铁锥在沙中划过的感觉。如果铁锥高于沙面,就划不着,过于用力则扎入沙中不能移动,必须保持均匀用力及与纸面相适宜的高度。

重如高山坠石:指下笔和行笔的肯定和果断。

黄宾虹先生认为用笔要讲究“平”、“圆”、“留”、“重”、“变”。虽然这种说法是就山水画用笔而言,但在线描人物中亦可适用。“平”指用笔粗细均匀,有“锥划沙”的笔法,不能忽粗忽细、忽提忽顿。

“圆”指用笔中锋,起笔藏锋,收笔回锋,如“折钗骨”法。

“留”指用笔须留得住,行笔有控制,力度要送到头,不能虚飘,有“屋漏痕”的笔意。

“重”指下笔的有力和肯定。

“变”指在中锋有力、均匀、有控制的基础上讲究用笔的变化。

古人总结出对用笔的要求,要做到“快而不飘、重而不板、慢而不滞、松而不浮”。用笔忌讳“板”、“刻”、“结”,就是指用笔平板、呆滞、无生机,或用笔如斧刻、锋芒毕露,或用笔不畅快、欲行不行、犹豫不决。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训练,达到熟练自如,才能在作画时通过用笔表达自己的意图。

线条的美感讲究起笔、行笔、收笔,讲究无往不回、无垂不缩,这些和书法的审美是一样的。在线条本身的造型上也强调一波三折的书法美,如长短不同、粗细不同、方圆不同、转折位置不同,千变万化。这是中国画线描的程式美,书法用笔也是中国画线描区别于其他种类线描的重要特征。

三、线描的临摹技法

1.线描执笔和运笔的方法

(1)执笔

练习线描要做到用笔自如、勾线流畅,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执笔要“指实掌虚”,与书法执笔方法相同:拇指和食指配合,各在一边抵住笔杆,共同用手指肚部位握住毛笔,食指和中指并拢,中指按住笔杆,无名指运笔时起推拉作用,小指帮助无名指运动

执笔要指实掌虚,指实则下笔有力,掌虚便于手指运转。执笔手指用力也要适度,执笔太松则勾线会轻飘无力,执笔太紧则容易造成线条呆滞、刻板。只有正确掌握执笔方法,才能使勾线舒展流畅。

画很细而短的线,腕部和肘部贴于纸面不动,只用手指运笔。画中长线,手指相对不动,主要是腕部和肘部的运动。工笔线描画长线时,一般腕部和肘部贴于纸面,左手支撑身体,右臂轻轻悬起运动,不能贴纸太紧,否则不易拉动毛笔。让毛笔与纸之间保持适当的摩擦力,则能画出有力而匀挺的线条。画写意线描时,可以用悬腕和悬肘的方法,使之更加挥洒自如。

(2)运笔

线描运笔包括起笔、行笔、收笔三个动作。起笔一般来说是顿笔结头,笔锋有逆转和藏锋的动作。起笔要站得住,行笔才能稳而不飘。行笔过程相对动作稍快,其中包括有转折甚至顿笔的动作。收笔一般是提锋出笔。出笔要速度放慢,不能加速撇出,要有回锋的动作,如同书法中的无往不回、无垂不缩的要求。随着运笔的动作,有速度上的慢、快、慢的节奏变化。这种用笔是实起虚收。除此以外,还有虚起实收,即起笔不顿头,收笔顿头;虚起虚收,即线中间粗,两头都不顿笔;实起实收,两端都有顿笔动作。

线描虽不像书法那样有固定的笔顺,但也讲究用笔的先后次序,有主有次,有条理。一般来说,画人物时先从人物头部画起,先画眼睛、口鼻,再画脸的外形,画完耳朵、头发后,再画人物脖子、上衣、手、裙带等。每个局部在入手画时也要注意先画前再画后的规律,这样有利于交代前后关系和空间关系。比如画人手时,如果两只手是重叠的,就先画上面一只手,再画下面一只手,做到有条理、不紊乱。衣纹的处理也是这样,先画前面的,再画后面的,而且衣纹要分组,一组一组画。每组中也要有先后和主次,讲究线之间的起承转合、长短疏密配合和几条线之间笔意的连接。写意线描中更强调“贯气”,即线条的连贯性和整体感。

2.摹本的选择

工笔人物画临摹通常是从线描的临摹入手的,通过临摹学习前人的线描经验并逐步掌握线描的基本方法。实际上,临与摹是两种不同的含义:所谓“临”就是对照着现有的作品来画;“摹”是用较薄的纸蒙在画幅上描摹,像“描红”一样。两种画法结合统称为“临摹”。初学时可先采用摹的方法,着重练习执笔、用笔和用线的基本技法,进而再采用自己起稿对临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对临本的造型和线条的组织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线描临摹首先要选择适合工笔人物画学习的好临本。我们选择临本应该注意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地学习,一定要选择历史名家的传世作品。如果起手学习了风格庸俗、笔墨不高或者坏习气很多的本子,将来要改掉很不容易。所以,选择好范本是直接关系到学习起步高低的问题,应当十分重视。

在我们的学习中,开始临摹要着重练习对毛笔的掌握、对线条的控制力,多选择画幅相对较小、线段较短、线形变化较少的范本,如李公麟的《五马图》《维摩演教图》等。基本掌握后练习工笔人物画所常用的“中锋线”,中锋的好处在于丰实健壮,没有偏枯纤弱之病,可选择的范本如《八十七神仙卷》《送子天王图》等。这些作品都是中锋用笔,有利于初学者锻炼勾线的基本功。最后结合工笔画范本进行临摹,如《韩熙载夜宴图》《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群仙祝寿图》等。只有反复地练习才能够很好地控制线条,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工笔人物画奠定基础。

3.临摹过程

(1)临摹前需要先认真“读画”,必须仔细地分析、研究临本,对画面中的人物造型、结构、表现技法等进行一番细致的观察和研究,方可动笔去画。不能把临摹理解为“依样画葫芦”,而是要根据临本的线描特征,研究其笔锋的运用,对线条的起笔、运行、转折、顿挫、粗细、曲直等变化,以及墨色的浓淡、干湿的区别,都要做到尽量和临本接近。不要因为小、线条短就忽视勾线的顿、运、收三个环节,因为精微的部分是最见功力的地方,要笔笔送到,不可马虎了事,因此老一辈画家称工笔画为“一笔不苟”。另外,还要区分物象的不同质感,分组描绘。如人物的肌肤、不同衣服的衣纹和装饰以及背景等都有不同的用线特征,要加以区分,不可混为一谈。初学者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一拿到临本就急于动手,不加分析地把线条一模一样地全部描下来,这样的临摹方法势必造成“谨毛而失貌”。

(2)有了一定的理解后,动手临摹。先在熟宣纸上用HB或B的铅笔描下稿子,然后用毛笔进行勾线练习,勾线时要注意忠实于临本。在临摹中,选临小幅的临本能培养精细刻画的能力,选临大幅的临本则能锻炼勾长线的功夫,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全面锻炼的效果。

(3)要临出原作的精神、掌握他人的线描技法,往往需要反复多次临摹才能达到。因此,可采用一稿多临的办法,不要过多地更换临本。只有经过反复临摹,加深对原作精神的理解,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才能把传统的线描技法学到手。也可以作针对性的临摹或局部临摹,着重弥补自己的薄弱环节。同时,也可以采取背临的学习方法,这不仅能锻炼记忆默写的能力,还有助于加深对技法的理解。

(4)临摹中要注意平心静气,全身心投入;执笔方法要规范,始终保持与桌面垂直;为了保持行笔顺畅,不要穿太厚重或粗糙的衣服,以免手臂移动不灵活;不要在饥饿状态下勾线,否则手会抖动得更加厉害。

临摹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往往比欣赏活动更细致、深入。线描技能的训练需长期坚持,非一日之功。所以,除完成课堂作业外,平时有空要坚持练习。只有熟练、自如地掌握线描的技法,才能在工笔绘画中得心应手。

四、优秀传统线描作品解析

1.李公麟《五马图》

《五马图》(图3-31、图3-32)作品描绘了宋元佑年间天驷监中的五匹西域名马,并且各有一名马官牵引。作品风格写实,真实描绘了马匹和马官的形象。用笔不拘程式,十分放松洗练。线条虚实变化极大,用粗而有力的线画马的臀部,而马的尾巴和腹部则用虚的线条,甚至画出飞白的效果。

图画的整体线描感觉接近兰叶描,虚起笔较多,转折部位往往较粗。线与线的粗细变化也较大。在用线表现人物和马匹的结构上十分出色,如线的轻重虚实配合马腿关节的转折表现骨骼、肌肉的不同质感。

在临摹中要注意用笔的速度和轻重节奏感的把握,并注意线条连接时的虚实变化。此作品为熟宣画,完成线描之后用墨稍微渲染,马身上的花纹用湿染的方法显得生动自然。

2.李公麟《维摩演教图》

《维摩演教图》(图3-33、图3-34)此图描绘了维摩向文殊菩萨以及僧侣、天女请授大乘教义的情景。图中维摩坐在炕上,薄帽长须,虽带病容但精神矍铄,坐在对面须弥座上的文殊菩萨正在静听对方说法,维摩侧面的散花天女把花撒到大弟子身上,两旁还有许多聆听说法的僧侣、天女、神将。全图用笔细劲,人物神态刻画入微。

李公麟在画中用较淡的墨色表现人的皮肤,用较浓的墨色表现人的帽子和衣服,用粗细变化大的兰叶描法和战笔水纹描法分别表现维摩和侍女的衣服的不同质感,胡须和拂尘用排线的方法表现为浓淡变化的灰色调。勾胡须时先勾出中心最长的一根,然后再向两边一根根勾,疏密距离平行均匀,线与线不能相碰。床塌的直线规矩严整,与放松的衣纹和云纹形成对比。用“界尺”的方法勾出床榻上的图案,细致均匀形成一片灰色调,并衬托出人物的主体形象。临摹中要细心练习图案的画法,不可忽略。在人物衣纹处理上要重视主次和空间的前后关系。

临摹中对墨色要注意加以把握。此作品墨色从重到淡分为很多层次,而每一层次中又有细微的变化。不管变化多丰富,都要根据不同物象的感觉应用不同质感的线条。这就是李公麟白描人物画的特点,也是在临摹中需要认真体会之处。

3.《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图3-35、图3-36)作品是北宋时期道观壁画的粉本,描绘东华天君和南极天君与众仙官、侍从、天女等神仙一同去参拜元始天尊的情形。线条风格继承了唐代吴道子的画风,人物衣纹有统一向右的飘动感,使人感觉神仙队列自右向左的运动。

人物表情描绘生动传神,表现了帝君的庄严、神将的威武和仙女的端庄,五官的刻画用笔简洁肯定,对衣纹线条的处理十分讲究。虽然所有衣纹都有共同的朝向,但在大组的衣纹之间有着微妙的角度变化。线条组织有适当的松紧和疏密变化,以此来区别前后关系。其中飘带构成的圆弧线条与纵向的衣纹线条形成对比,在大的疏密安排上,人物的衣纹大致属于同一个层次。前景的云彩和莲花处理得较为松动疏朗,而人物衣服上的装饰和器物则处理得细碎、繁密。人物的头发加以墨染,使人物头部在整个画面中处于主要的位置。

临摹中应首先把握线条的整体性。整幅作品的线条勾线粗细要均匀流畅,平行线要空隙相等,不能忽远忽近,墨色要统一,不能一片勾得重而另一片勾得淡。在此基础上要注意起笔顿头的形状和提笔收锋的动作。疏密变化和粗细变化共同构成大的虚实关系和前后关系。临摹时须注意线条对人物的表现,留意线条表现人与人的关系时显示的虚实变化。线条的粗细变化不大,但极其微妙,在临摹中要认真把握。

4.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送子天王图》(图3-37、图3-38)画中内容为释迦牟尼降生后,他的父亲净饭王抱他去拜见天神的情景。送子天王图分二段:前段有两位骑着瑞兽之神奔驰而来,天王双手按膝,神态威严,随臣侍女神态安详,武将则欲拔剑以防不测;送子天王图后段为净饭王抱着初生的释迦牟尼,从姿势看,净饭王是小心翼翼的,王后紧跟其后,惊慌拜迎,其人物身份、心理、形态刻画入微,很好地反映了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吴道子的线条被形容为“磊落逸势”、“笔力劲怒”。此作品基本代表了吴道子的风格。整个画面富于运动感,线条富有弹性和张力,既有方圆变化,又有大的粗细变化,神采飞扬的线正适合于宗教题材的表现。

临摹中粗细变化比较难掌握。用笔要讲究提按的变化,还要控制整体的节奏和韵律感。总的虚实规律是:衣纹收紧处实,放松处虚;人物外轮廓线实,内轮廓线虚;在前面的线实,在后面的线虚。临摹这样的作品要选取适合于提按和转折变化的勾线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