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的意境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山水画是以自然界的景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传统绘画门类,其诞生和发展可谓源远流长。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就是“天人合一”,由此产生了山水审美意识的自觉。荆浩《匡庐图》关仝《关山行旅》山水画的意境说及其山水画中的意境表现在唐宋两代基本成熟。倪瓒《渔庄秋霁图》中国山水画因心造境,在静观中将自然中的一山一水,用一方空间、一种笔法升华为一种境界。

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是以自然界的景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传统绘画门类,其诞生和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与“水”组成的“山水”一词,是指以山川和河流为主的整个自然界。“山”和“水”作为一种图形符号,最早出现在远古彩陶、岩画、工艺美术和具有装饰作用的建筑材料上。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传统哲学思想的浸润、传统文化的阐释以及审美观念的嬗变,山水画最终呈现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意象形式,促使其独立分科,成为中国绘画最重要的画科之一。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就是“天人合一”,由此产生了山水审美意识的自觉。“天人合一”就是主体融入客体,或者客体融入主体,坚持根本同一,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相同相合的状态。这是中国认识论中对自然万物进行宏观认识和总体把握的思辨观念,也是一种符合自然规律但又超越规律达到高度自由的审美境界。古人崇尚自然,认为自然界不是完全孤立于人的精神之外,而是物我同一、心物相映,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山水画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体现“天人合一”的美学内涵。[17]在此之后佛教传入,再经过禅宗的洗礼,中国山水画对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意境追求与营造就更为自觉和成熟。山水画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自然与人的精神交融而呈现的和谐境界,可以说意境是从“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化生而来的。

众所周知,山水画萌芽于晋,那时正是道家玄学风靡四方之时。道家的那种重心略物的思想,是山水画重表现略再现的基础。士大夫们以虚无的胸襟体会自然、表现自然,将人的精神与自然相融合而外化在画中的山水里,使山水画一开始就是一种意境中的山水,而不是客观自然的再现。在山水画家的眼中,山水的美不在山水本身,而在于它体现了道。宗柄的《画山水序》提出:“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而有趣灵……”他认为,山水之所以吸引圣人,是因为山水中有道的趣灵。他进一步提出:“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这是由于山水中蕴含着道的灵趣而引起画家的浓厚兴趣。因此到了晚年,他将游历过的山川绘成图形,以“澄怀观道,卧以游之”。[18]所以宗柄的《画山水序》充分地说明了中国山水画重精神性和理性的价值意义。南齐谢赫提出的 “气韵生动”虽是针对人物画而言,要求对人物外形的描绘要表现出生动的神气韵润,但已经涉及画外之意的表达,对山水画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荆浩《匡庐图》

关仝《关山行旅》

山水画的意境说及其山水画中的意境表现在唐宋两代基本成熟。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总结吴道子的绘画创作时说:“画乃由豪气出,须意气而成。”涉及了画家对意气的把握。五代后梁荆浩在《笔法记》中说“景者,制度时间,搜妙创真”,“可忘笔墨而有真景”,“真者气质俱盛”,提出“真景说”。此时山水画家已在其作品中自觉不自觉地追求某种意境感受。荆浩的《匡庐图》采取全景式构图,运用了三远法。关仝的山水画就流露出一种强烈的山林之士的隐逸情趣和希仙慕道的思想。他写景绘形概括提炼、笔法简洁,而且十分注重山水的四季变化。《关山行旅》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画出了北方深山中幽僻荒寒的意境。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是在山水画高度成熟后产生的。“写貌物情,掳发人思。诗是无形画,画是有情诗……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其中提出“境界”一词,要求山水画家应画出诗意,这与宋代写意山水的发展分不开。这个时期山水画已逐渐进入发展高峰期,各种笔墨技法技巧、如皴、擦、点、染等表现形式已日趋成熟,山水画家经过长期的观察体悟,得山川变化之妙,师造化,得心源,通过丰富而严谨的笔墨语言系统,实现山川真景到画中真境的转化。[19](www.xing528.com)

元人尚意,赵孟頫就特别重视神韵,追求清雅朴素的画风,强调山水画中书法用笔的重要性,“元四家”深受其影响。倪瓒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20]他作画极少设色,笔墨松秀简淡,山水画意境清幽而荒寒萧索,带有孤独寂寞的感情色彩,流露出伤感、淡泊、沉寂的思想情怀。

明清两代意境已成为重要的课题被广泛深入地挖掘和研究,并将意境推为中国绘画最基本的审美特征,确立了意境为中国绘画审美判断的标准。

由上可知,中国山水画意境的形成和发展根植于中国山水文化观的确立和发展,由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汉唐儒释道学说的融合,形成了中国人认识自然、社会人生所特有的认识观。古人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默契,一种“心物统一”的境界,所以“天人合一”的思想始终体现在山水画的意境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两忘,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画家们以游历的方式对风景进行选择,在游历的过程中体会山水的意境,然后根据体会进行创作。画面中的山、水、树、石、烟、云、桥、屋等物象是有既定模式的,在进行基础训练时通过画谱已经掌握了前人总结的这些物象,所以创作中就能集中精神去营造在自然山水中体会到的意境。中国的山水画家们将绘画当成探讨自身存在方式的外在表现,画面的意境是属于个人的,是画家在自己心灵的山水中游玩体会“天人合一”的精神和谐,将自我的情怀纳入宇宙万物中,实现了物我相交相融。在面对自然时,感受到的是一种浸透画家主体意识的表象,正如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意溢于海。”

倪瓒《渔庄秋霁图》

中国山水画因心造境,在静观中将自然中的一山一水,用一方空间、一种笔法升华为一种境界。山水画的意境表现种种,有雄奇、静谧、淡泊、空灵,有古朴、苍郁、清雅、飘逸,有虚无、缥缈、萧散、冲融,有恬静、简远、疏旷、寂寥,还有幽雅、洁净、恬淡、深沉,甚至厚重、苍茫、萧索、凄凉……每一种意境给人以独特的感受,而每一种都通过一定的空间景象达到情景交融、意溢象外和物我合一的境界,所以中国山水画是一种意象的图式,它不能等同于风景,因为山水画是天地、是造化、是自然、是太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