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意境,历代众说纷纭,借用老子的话来说,中国美学概念是外延“惚兮恍兮”、“窈兮冥兮”,内涵“质精甚真”、“其中有信”, 这种内涵的真信和外延的恍惚,使之成为难以界定的概念,成为不同视觉、不同语境、不同层次可以获得不同解悟的概念。[1]意境就属此类。所以,历代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其中有涉及对意象、形象范畴的理解,也有涉及意境、境界范畴的理解。《辞海》对意境这一概念是这样解释的:“文艺作品中所描述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且有虚实相生,意与境偕,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优秀的文学艺术往往是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2]
今人对意境的理解,多是建立在历代美学家、评论家和文学艺术家对这一概念进行阐释的基础之上,人们大多认为意境是指“文学家、艺术家在进行各门类艺术创作中,运用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熔铸而成的情景交融、虚实统一的、能够深刻表现宇宙生机或人生真谛,从而使审美主体的身心超越感性具体,物我两忘,进入无比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这种解释为现代人所普遍接受,但也还不能说这就是意境概念的定论。
意境中的意属于主观范畴,它包括了各种因素,如情感、理解、想象、兴奋等,情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对其他的因素有着主导、贯穿和渗透的作用。意指的是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性。在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中,艺术家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其特征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客观存在,是艺术形象所反映出的生活景象,是现实生活的客观再现。境的特征是形与神的统一。境是意的依托与具体表现,所以意境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客观景象和艺术家的主体意念的统一。在主观与客观、主体意念与客观景象两者统一的过程中,形和神、情、理相互渗透、融会,相互制约,浑然一体,这样就形成了审美的世界,形成意境。意境的重点是阐释从创作过程到接受过程中,创作主体与客观世界抗拒与融合、矛盾与统一的艺术世界,包括艺术家的情感与外部空间,艺术作品意象与欣赏者之间的联系、互动、冲突、和谐、联想和想象等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从而产生富有感染力的艺术世界。(www.xing528.com)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意境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它是将客观事物中最精粹的部分集中起来,经艺术家思想情感的陶铸而形成。意境的基本特征就是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把欣赏者引入能够进行充分想象的艺术空间之中,使欣赏者能够领悟到一种深远的艺术境界,获得“味之无穷”的审美感受。
显然,以上的种种说法只是意境这一概念很浅显的一种解释,而其更深层次的内涵是用语言或文字所不能表达和概括的,只能通过艺术家、欣赏者个人的学识修养,对人生、自然的体悟和感受,去体味和把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