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是凭借纸绢而存在的,自然,纸绢对于书画鉴定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依据。不同的纸绢有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质地上作书画,便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古人用何种材质,当然和书画家的个人喜好有关。例如:米芾喜用一种黄色纸,刘墉、梁同书等人喜用蜡笺等等。一般来说,纸绢也有它的时代风尚。宋朝四大书家都用熟纸写字,取其光滑适度,到元朝才开始用生纸作书画。早期的绘画多用绢,后期多用纸,这与画法的发展有关。宋代画家范宽、郭熙、马远、夏圭等,多用水墨渲染,故绢素为宜。元代以来的文人画家多偏重于皴擦,因此,多用纸表现。
目前我国所发现的较早的绢帛画是晚周帛画和战国帛画及稍晚些时候的马王堆汉墓帛画,均是画在较细密的单丝绢上的,另外几幅南北朝及隋代的绢画也同样表明了晋唐以前的书画用绢是由单丝织成的。直到现在为止,我们在晋唐以前的书画作品中,从未见过双丝绢的(即经线是双线、纬线是单丝织成的绢)。
五代至南宋时,绢有了发展和变化,除单丝绢外还出现了双丝绢。如:宋代徽宗赵佶的《祥龙石图》卷,用的即是双丝绢。另外,宋代院绢的质量非常高,和宋代院画的工整典雅、富丽细腻的趣味相投。但当时社会上一般画家使用的绢较差。如:赵佶的《听琴图》,因绢质地细密,灰尘不易沾染,加之保存较好,所以历经千年之久,仍然如新。但宋人《雪山行旅图》轴,绢就比较稀薄,质量较差。其次,我们还可以从书画作品中看出绢面的宽度到元代也有了一定发展,如:元代的绢比宋绢略粗,这和元代的生产力水平有关,但元代也有些书画作品的用绢较好,质量较高。明代曹昭《格古要论》说:“元绢类宋绢,有独梭绢出宣州,有宓机绢极匀净厚密,(出)嘉兴魏塘宓家,故名宓机。赵松雪、盛子昭、王若水多用此绢作画。”
明代的绢比宋代的绢更粗糙,明代早中期有一种质量很差、很稀薄的绢,由于这种绢太稀薄不易落墨,书画家往往先把它托在纸上,然后才开始作画。这种装裱后的绢经过一段时间后会与托纸脱离,必须重裱。假如裱画的人对这种绢的性能不了解,仅把绢揭下来冲洗后再托,这样,一幅书画作品的神采、意境就会逊色于前,甚至书画本身的字迹也会变得含混不清。
明代还出现了绫本书画。这种绫本的绫子有两种,一种是平面无花素绫,一种是有各种花纹的花绫。我们从古书画中可以看到,最早采用素绫作画的是明代的沈周。以后王铎、傅山等人的作品中就有许多绫本了,再后用绫本作书画的人就越来越多。一直到清初还在沿用。
清代又出现了一种绢,俗称“库绢”。库绢是在织造极为细密的绢帛上,涂以带有胶矾并经溶有白粉的各色染料染色。一般染色多成红色、粉红、青绿等,而图案花纹常以龙凤、云鹤、八宝等为主题。此类描金库绢专供皇帝书用,多由江宁织造进贡,而清内府则为最精,极为少见。
用纸方面,汉、晋、唐时期所用纸大多是用麻料制成的,张幅较小。据宋代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翰墨真迹辨》记载:“(晋代)北纸用横帘造纸,纹必横,又其质松而厚,谓之侧理纸……南纸用竖帘,纹必竖。若二王真迹多是会稽竖纹竹纸……其纸止高一寸许,而长尺有半。”如晋代陆机的《平复帖》卷,系麻纸,高度只有24厘米,与出土的晋代简牍的高度相同。
书法用纸本始于六朝之际,而绘画则要从唐、五代起才渐渐使用纸本。纸本的唐人写经大多数是黄色的,也有少数是白色的。据说这种黄色的纸是用黄柏水染成的,可以防止虫蛀。此外,在唐代还有一种较厚的纸,叫作“硬黄纸”。据记载:唐有硬黄纸,“唐人以黄檗染之,取其辟蠹,其质如浆,光滑莹润”。唐人《临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就是硬黄纸质地,从该帖的裂纹上可以看出来。
五代至两宋的纸,较前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大约到了北宋时,各种制纸材料大多已开始使用,自此就不易以纸的质地来鉴别书画的年代了。北宋时已有高丽笺纸、砑花纸和粉笺纸。北宋的书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喜欢用熟纸来写字。因为熟纸经过加工,光滑细润,并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南宋的纸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纸的高度增大,如法常的《水墨写生》卷,纸的高度已达47厘米。纸面非常光洁,帘纹也几乎看不出来。
元代的各种纸,基本上和宋代的差不多,变化不大,没有什么特殊之处。造纸的方式、工艺日益进步,各种材料也得到了很好的使用。因此,造出了各种粗细、厚薄的纸料。但从表面上很难看出这些纸的材料。
明代的纸是在元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造纸技艺又有所精进,纸质越来越薄,尺寸也逐渐增大。明初宣德皇帝朱瞻基的书画,所用纸被称为“宣德笺”,这种纸光滑、细腻、洁白,一直到明末清初还有人在用它,适合用于书画,表现作品的神采。(www.xing528.com)
明代早期有种大片洒金纸,到明代后期虽然还有这种纸,但数量已很少,代之而起的是小金片和金星纸,明末清初又发展成全纸有金,即泥金纸。
清代的书画用纸,在明代后期的基础上,继续沿袭和发展,变化不是很大。清初有一种泥金纸,色呈赤黄。清代后期的泥金纸就变得淡黄了,如果遇到潮湿,颜色甚至会变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假金纸。这种情况在清代后期的书画作品中经常看到。
书画家所采用的纸绢,与他们的书写习惯、表现技巧以及时代风格存在着必然的连带关系。不同的纸绢具有不同的表现特点,在不同的纸绢上作书画,能取得不同的艺术效果。因此,书画家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纸绢。我们在鉴定书画作品的时候也要注意这方面的情形。一般来说,设色工笔画用绢的较多,水墨写意画用纸的较多。唐、五代以前的书画作品就流传下来的看,几乎全是绢本的。宋以后由于开创和发展了水墨写意画,纸本就逐渐多了起来。比如李衎的双钩填色竹用绢本会取得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故用绢。而方从义等人所画题材多为水墨山水,因此用纸会更富有表现力。还有一种是:后人为了取得和前人相同的绘画风格,所以大量采用前人当时所用的纸绢。如:明代的院体画家,仿宋代的马远、夏圭,勾勒设色都一一仿效之,所用纸绢也与宋代类似。
毛笔在书画的创作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好的笔,更能使作品出神采,也更能追摹到前人的笔意。湖南长沙南门外左家公山的战国墓中,出土了一支笔,笔杆用竹削成,头部劈成数块,用兔背上的毛做成的笔头插入其中,外边由细丝线缠紧。后来陆续在秦墓中出土了秦笔、汉墓中出土了汉笔,形式皆类同战国墓出土的笔。到了唐代,毛笔的制作已相当精致,笔管有用象牙、金、银做成或装饰的。当时的安徽宣城是重要的制笔中心,这一地位一直延续到宋代,并带动了歙州等地的制笔业。湖州是元代时期制笔中心,所制笔被称为“湖笔”。
据记载,古时曾以枯木为杆、鹿毛为柱(即笔主毫)。至秦代,始以兔毫、竹管做笔。古代一般都用较硬的毛做笔,秦汉直至唐代的笔,都以兔毫为主。唐代的笔笔锋很短,称为“笋式笔”。短而硬的笔,写来有干枯感,所以后来有长锋软毫问世。清代以来,羊毫开始流行。
毛笔笔锋所用原料大致可分为三种:
1. 硬毫,是指兔毫、狼毫(黄鼠狼)、鼠须、鹿毫、豹毫。
2. 软笔,主要是羊毫,还有鸡毫、胎毫。
3. 兼笔,就是以硬毫为柱,软毫为被。
毛笔笔毛有长短,分为长锋、中锋、短锋。
毛笔笔头有大小,分为大、中、小三种。最大的名联笔、屏笔、楂笔,最小的名圭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