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是取信于人的重要证明,分为书画家本人所用印章和收藏家所钤收藏印章两种。
1. 书画家印章
书画家本人在作品上钤印是随着名款的被普遍使用而渐渐普及起来的。书画家在完成作品后,除了签名外还要加钤印章以表示是自己所作。这种情况大约始于五代的李煜时。米芾《画史》记述:“锦峰白莲居士,又称‘钟峰隐居’,又称‘钟峰隐者’,皆李重光画自题号,意是钟山隐居耳。每自画必题曰‘钟隐笔’,上著‘内殿图书之印’及押用‘内合同集贤院’黑印。有此印者,是典于文房物也。”
由于印章质地比较坚固,一方印章可以使用若干年,甚至可能使用一生,因此用印章来辨真伪,是有相当根据的。但是因为印章坚固耐久,书画家死后,印章可能依然存在,后人便可利用这些印章去作伪,因此,搞鉴定工作不能专靠印章,只能把它当作一项辅助手段。
各个时代的印章有各个时代的特性,而这一特性可以从印章的形状、篆文、刻法、质地、印色等诸方面分辨。
北宋的书画作品上,钤盖书画家本人印章的很少,大多数书画家在作品上不钤盖本人的印章。宋代的印章以铜、玉居多,少数用其他材质。印色有蜜印和水印之分(南宋末年出现了极少数的油印),蜜印颜色红而厚,水印颜色淡而薄(油印因有油质,字口较蜜印和水印清晰),但它们钤盖在书画上全都显得厚薄不均。如宋代徽宗的书画印章“御书”长方大印,与明清时期的印色不同,印色较红而厚,是蜜印。宋代扬无咎《四梅图》卷中的“逃禅”“扬无咎”印的颜色淡而薄,是水印。
元代印章的篆文、刻法都有所变化,出现了圆朱文印。印色大都采用油印或水印,质料有象牙、玉、铜、木等。元代高克恭《秋山暮霭图》卷,虞集的题跋在画的本幅上,虞集印的周围边框很整齐,他的印章的材质肯定是象牙。因为印章的材质、印色不同,钤盖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元代以后画家们不仅在书画作品上署款、钤印,还有题跋,所用印章也由一方发展到同时使用多方。
自元代王冕开始用石料刻印以后,采用石料刻印的人越来越多。明代早期,各种石料的印章已相当普遍,篆文的刻法也有新的变化,每个字的停笔处都比原笔画略粗一点,俗称“锤头式”。宋代、元代的印章就没有这种形式的篆文,到了明中晚期,这种风格样式的印章便消失了。
明代初期,一般书画家多采用油印,虽然是红色的,但显得较淡,并略呈黄色。与元代的印色有所不同,明初的最高统治者用的印色比较红,与一般人的印色不同。这时有些书画家的印章比较多,篆文的刻法又不同,如沈周的《卧游图》册中画牛的那一开上的两方“启南”二字朱文印,字的大小是一样的,但却不是同一方印,给书画鉴定的工作带来了困难。
明代中后期,文彭治印很著名,后人称之为“文派”。文派发展了印章的文字、刻法,字文比较清楚,有的还刻上了边款,这在篆刻史上是一个新的发展和创造。这时的印章多以石质为主,但也出现了水晶、玛瑙等名贵材质。这一时期的印色大多是油质的,颜色有浓淡之分,但也有书画家使用水印,水印色淡不均,且字口模糊。油印虽然也有浓淡之分,但字口比较清楚。
明代后期至清代早期,书画家所用的印章篆文变化不大,但印章的形状、字体、字形都有多样化的趋势。有的书画家早中晚期的印章更换很多,但有的书画家的印章变化很少,喜用的印章比较固定。如恽寿平的“恽正叔”白文方印,下边处有向里凹的痕迹,在不同时期的几件绘画作品上都钤盖着这方印。
清代中后期的印章,篆文刻法有各种规格,出现了如浙派、邓派等各种流派。这些派别大多以《说文解字》为主体,刻印的人相当多,而且也类似文彭的样式在印章的侧面刻款。这时多以石料为刻印的首选质料。印色大多为油质,水印不见使用了,还有少数的蓝色印,是专门应用在丧事中的。(www.xing528.com)
另外,在画传中有些著名的书画家,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或者有些不知名的书画家,由于作品的数量少,无法对印章进行分析研究。这时,我们就应该根据条件首先确定它的时代气息,然后再看印章的时代气息与其他各方面的时代气息是否一致。如有矛盾,我们便可以进行具体的研究。假如那件作品是宋人名款,但印章却是清代的风格,就需要仔细分析印章是后来钤盖上的,还是书画本身就是假的。
2. 收藏印
收藏印对书画鉴定是有很多帮助的。一则可以被用于证明书画作品的流传经过。将收藏家的时代排列一下,便可弄清楚它的传世经过,即前人所谓的“流传有序”。其次,有几位鉴赏家如梁清标、安岐的眼力相当高,凡经过这两人盖过鉴赏印的书画,绝大多数是精品。另外,收藏印至少可以为推断作品的下限年代提供可靠的依据。如一幅画有宋徽宗的收藏印,就可以确定此作品最晚也是北宋的;如有张丑的收藏印,就可以说最迟也是晚明的;如有梁清标的收藏印,那么便可推知,这最迟也是清朝初年的作品。
收藏印在皇室宫廷中有一条比较明显的线索。北宋徽宗有一套收藏印,分别钤于书画的固定位置,分别为:“御书”葫芦印、双龙方印或圆印、“宣和”方印、“宣龢”方印、“政和”或“政龢”方印、“大观”方印、“内府图书之印”大方印。以上七玺均为朱文,世称“宣和七玺”。此七玺全者,即为宣和原装裱格式。因时代久远,宣和内府所藏的书画作品,大都经过后代的多次重新装裱,很难保存原样。
但是,收藏印与书画家的印章一样,也并不一定可靠。既然后人能够拿着书画家的遗印作伪,自然也会拿收藏家的印章作假。越是著名的收藏家的印,越是有人仿制,像项元汴的“天籁阁”等图章不知被人翻刻过多少次。何况,古代收藏家的鉴赏力、判断力总是有局限的,即使果真是他收藏过,所钤的印也是真的,也不见得全是真迹。
现在作伪者制作假印(包括作者印和鉴藏印)的方法有翻刻、凭空臆造和锌版三种,其中以后面二者较难辨识(锌版是在近代照相制版技术发明后才出现的)。
翻刻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制作假印的方法。一般来说,翻刻的假印笔画部位容易走样,尤其是清代中期以后兴起的“见刀法”的浙派印更不容易翻得像。铜印、牙印如以冻石来翻刻,在笔画上极易看出质感的不同。同时冻石治印细笔易断,用冻石来翻刻细朱文的铜印,又很容易在这方面出毛病。而且从整体来看,翻刻的印章往往呈现出一种呆滞死板的神气。
凭空臆造的假印比较少见,在假的恽寿平的画中见过一大套。这种作假的方法可以使人无法取得对证,但我们如果是看熟了真印的话,用这种方法作伪的假印却又比较容易辨识了,即心目中十分清楚,这位作者是根本没有这枚(套)印章的。
锌版是采用照相制版的方法来制印。用这种方法作伪的印章字体部位虽然可以完全不走样,但笔画易毛而软弱无力,有的再用刀来修一下,则朱文变细,白文变粗,和原印就不太一样了。
用各种方法制作的假印章,在钤盖时作伪者往往故意震动它一下,从而使它有些模糊难辨,以图蒙混人们。我们在鉴定过程中,应该时时留心观察,才能不中作伪者设下的种种圈套。
以前有的鉴赏家完全不相信印章,认为它不起什么作用,这种看法无疑是不正确的。古代印章流传下来的毕竟是少数,翻刻作假也极难与原印完全一样,尤其在原来尚无照相制版等先进技术条件下,何况还有印油的色泽、作品质地的新旧、仿作与原作风格上的差异等区别呢!因此,不可小视印章考证法在书画鉴定中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