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处于意大利和弗兰德斯的中间地带,法国民族画派最后形成和发展是在“太阳王”路易十四时代(1643—1715年),这是法国君主政体鼎盛时期。巴黎成为欧洲政治文化中心,而宫廷又是巴黎的文化艺术中心。1648年巴黎皇家绘画雕刻学院成立,1665年罗马—法兰西美术学院建立,为宫廷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人才。17世纪法国艺术有多种潮流,如巴洛克艺术,反映平民生活的绘画,古典主义美术等,其中主流是古典主义。
一、 巴洛克艺术
17世纪初期法国上层社会流行的绘画和雕刻大都是摩防意大利风格,开始与枫丹白露宫的装饰性。当时最著名的画家是西蒙·武埃(1590—1659年),是官方巴洛克风格的代表人物。在意大利住了15年,回国后被聘为首席宫廷画师,在法国17世纪早期画坛上占主导地位,他的作品造型有力度,光感强烈,具有装饰性和华美性,《财富》一画,对人物造型进行了夸张,但不乏优美圆韵。《贤明带来和平和丰收》是为枢机大臣、红衣主教黎塞留画的,歌颂了黎塞留辅助国王治国有方使国家强盛的功绩,画面中象征贤明的女神正在接受和平女神和丰收女神的奉献,充分表现出武埃庄重华贵、富丽堂皇的画风。武埃培养了一批很有才华的学生,如勒布伦、米尼亚尔等,都是后来宫廷艺术的代表人物。
二、 反映平民生活的绘画
卡拉瓦乔所进行的革命帮助了法国艺术家,使他们重新发现平民对艺术的浓厚兴趣,代表画家是乔治·德·拉图尔(1593—1652年)和勒南三兄弟。
拉图尔出生在法国北部洛林的吕内维尔,是这个城里首屈一指的油画家。把卡拉瓦乔的用光推倒了极端。他所画的人物与事件往往处在用蜡烛光照射的夜里,故称为“夜景画”。由于他独特的用光,促使他将轮廓线进行了简约和高度概括,减少细部的刻画,具有很强的整体感和立体感。在他那些率真的作品里,把宗教题材作了十分朴素的处理,如《新生儿》、《木匠约瑟》、《油灯前的抹大拉的马利亚》等,他也画过白天阳光下的日常生活场景,如《竖琴演奏者》等。
勒南三兄弟,老大是安托万·勒南(1588—1648年)、老二是路易·勒南(1593—1648年)、老三是马蒂埃·勒南(1607—1677年),他们出生在诺曼底的拉昂城,由于是在父亲的农庄里长大的,所以对农村有特殊的感情。后来三兄弟在巴黎从事艺术创作,采取合作的方式,以写实为主,其中路易·勒南的成就最大,主要描绘农村风俗,以人物为主要描绘对象,构图单纯而庄重,形象沉着稳定,善于运用灰绿、灰棕等沉稳而略带忧郁的色彩。代表作有《农民家庭》、《农民进餐》和《收割回来》等。
三、 古典主义美术
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美术,是以古希腊罗马的雕刻和文艺复兴艺术为典范,遵守适度的观念,均衡和稳定的法则,其特征是追求形式的协调和叙述的含蓄,控制情感和想象,遵循各种艺术体裁所特有的规律。题材常取自神话,作品给人以宁静、高雅、严谨和明晰的感受,其代表人物是尼古拉·普桑(1594—1665年)和克洛德·洛兰(1600—1682年)。
普桑出生在诺曼底,在去巴黎之前,他在当地学画。他的艺术生涯可以30岁为界,30岁之前一直在巴黎研究古代文学艺术,对诗歌有浓厚的兴趣。30岁之后,艺术活动在罗马,为研究古希腊罗马艺术倾注了全部心血,从而满足他对理性美追求的强烈愿望。
普桑的绘画涉及的题材很广,宗教、神话和历史题材,到54岁还画了纯粹的风景画,普桑的全部作品都有严格的理性成分,画中形象都被理想化地描绘成为崇高的、具有英雄气概的人物,他为自己制定一套准则(后成为法国学院派的基础),使得他作品中每一样东西与人物姿势都有准确的含义。早期作品《诗人的灵感》,是普桑研究古代艺术之后,经过自己艺术思想积淀的结果。这是以神话和诗作双关比喻的佳作。画的中央坐着阿波罗,头戴桂冠,右手支着一架从众神使者赫尔美斯处获得的七弦琴,正在命他的缪斯女神欧忒耳珀记下他心中被灵感激发的诗句,天使与另一缪斯女神围在他的身边,期待阿波罗的泉涌般的诗句。普桑把这些人物作为诗与音乐的象征进行描绘,正是他崇拜古典艺术思想的表现。(www.xing528.com)
普桑的代表作品是《阿卡迪亚德牧人》,含义较晦涩,一直是美术史上高深莫测的难解作品之一。“阿卡迪亚”是古代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式的“乐土”,画面有三位男牧人和一位女牧人在看石碑上的铭文:“即使在阿卡迪亚也有我。”据美术史家解释,这里的“我”是指“死神”。铭文的意思似乎是说:“在美好的乐土里,死也是不可避免的。”显然,这是一种“风光虽好,人生苦短”的感叹。这种非现实的牧歌悲哀情调,唤起人们对维吉尔所描写的阿卡迪亚田园牧歌式的淳朴生活的联想。画中人物的服饰都是仿效古希腊罗马雕刻风格,这是他把这种形象视为崇高表现的结果。
普桑在晚年把建筑和历史题材结合在油画当中,画了《四季图》,是他为黎谢留公爵所作。他对法国19世纪绘画艺术的影响还是巨大的。
洛兰是美术史上罕见的风景画奇才,出生在洛兰地区的夏马尼。他年轻时去过罗马。他成名较早,而且直到去世始终盛名不衰。他是将自己完全献身于风景画的第一位画家。洛兰的作品包括:希腊风光、罗马风光、罗马乡村、那不勒斯的海港和以圣经、神话、田园为主题的理想化风景。他的空间概念和构图方法严格遵循古典画派的原则,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则使他不落窠臼。他在搞创作之前,总是先画一幅简单处理透视关系的整体性草稿。洛兰之所以伟大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题材,让历史典故的风景画有更多的抒情味,二是技法,一片柔和的光辉进入他的画面中,所画的城堡都有一种迷人的魔力。
洛兰著名的作品有《克娄巴特拉女王抵达塔尔苏斯》、《西巴女王上船》等。他的作品给人以天地万物和谐一致的印象,能激发诗的意境和幻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对十八九世纪英国风景画家。
勒絮埃尔(1617—1655年)也是一位典型的古典主义油画家,学画于西蒙.武埃,他参入了巴黎美术学院的创办。作品浸透了理性主义精神,创作题材限于宗教神话题材。他的作品在稳定、静态的构图中安排着有动势的人物。在拉姆贝尔大旅社创作了神话题材的壁画,具有非常和谐的情调。还创作了一些富有内容、感情深刻的作品,特别是《圣布鲁诺的一生》,代表作品是《三缪斯》和《朋友聚会》等。
17世纪下半期,法国的艺术有新的倾向,将普桑的古典主义艺术渗进了意大利巴洛克的画风。特别是夏尔·勒布伦(1619—1690年)就任皇家美术学院领导后,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古典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体系,促进了艺术的高尚和经典,同时溶进了巴洛克艺术的华丽。代表性的画家是夏尔·勒布伦、比埃尔·米涅尔(1612—1695年)和菲利普·德·香拜涅(1606—1674年)。
勒布伦是西蒙·武埃的学生,是路易十四的宫廷画师、巴黎美术学院的院长、皇家首席美术师、皇家葛贝兰式花毯工场经理。在绘画上他是路易十四专制时期华丽风格的创造者,把古典主义的沟通特征和绘画手法与巴洛克美术装饰性的豪华、绚烂、悲壮互相结合,代表作品《大法官塞基埃像》和《牧人来拜》,在整个17世纪法国画史上的影响时间最长。
米涅尔是勒布伦的竞争者和继承者,也曾跟西蒙·武埃学画,在罗马度过20年之久,在勒布伦去世后回国任巴黎美术学院院长。除从事大规模的装饰绘画外,还擅长肖像画,把人物置于均匀的光线下,柔和安详,并注重于外表的华丽,如《吹肥皂泡的女孩》和《曼特努侯爵夫人像》,在当时很受欢迎。
菲利普·德·尚拜涅(1606—1674年)是弗兰德斯人,后来入法国籍,他把法国文化与弗兰德斯传统相结合。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肖像画上,作品《男子肖像》,造型结实有力,又不乏心理内容的揭示。
法国17世纪末期的肖像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名的画家和作品,里格(1659—1743年)画的《路易十四像》被认为是“太阳王”的标准像,稳健的手法与浓郁色彩紧密结合,开创了华丽肖像画的样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