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希腊美术发展及特点

古希腊美术发展及特点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希腊人最先摆脱了巫术的束缚。希腊人通过诗歌渐渐混合在神人同形同性的神话中,这一形象体系是造型艺术、诗歌和戏剧的无穷无尽的推理源泉。希腊人根据数的规律,严格地解释比例、大小、结构和节奏等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创造了建筑及雕像等艺术。古希腊美术经历了三个不同风格的阶段,即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正面躯干为三角形,与希腊艺术家喜爱的对称法则是一致性的。

古希腊美术发展及特点

迈锡尼文明经历了几个世纪后,约公元前11世纪末,这一灿烂文明消失了,讲希腊语的新部落多里安人开始从中亚陆地向希腊迁徙,定居伯罗奔尼撒半岛,后来,它的文明普及了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爱琴海各岛屿和小亚细亚的西海岸,以及黑海沿岸的重要前哨城市,还包括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法国的南海岸和远至西班牙。

古希腊不是中央集权社会结构,而是松散的政体,利用海路与其他地区交往,是由无数个小型的自治城邦国家组成的,既有单一独立的统治,也有小型联盟组织,或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公元前8世纪中期就开始了较广泛的贸易,与埃及、近东等民族发生了联系。到公元前7世纪中期之前,希腊人掌握了两种技能,即学会如何书写文字和怎样雕刻石头。

希腊人最先摆脱了巫术的束缚。在希腊,人类不再是神的创造物,而开始以自己的形象创造神。并开始发现世界中的某些和谐规律。毕达哥拉斯在力学方面,把一切现象归结为数的标准。希腊人通过诗歌渐渐混合在神人同形同性的神话中,这一形象体系是造型艺术、诗歌和戏剧的无穷无尽的推理源泉。

希腊人根据数的规律,严格地解释比例、大小、结构和节奏等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创造了建筑及雕像等艺术。在他们的美学观念看来,一个整体中的各个部分是相互协调的,根据共同的尺度成比例。这是他们的标准与法则。排除非本质的不和谐而追求统一。

希腊人的自然生存环境的确是优越的,是典型的地中海性气候。境内盛产色美质坚的大理石,为建筑或雕刻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材料来源。对于战争的态度,则是强化人的体质锻炼,公元前7世纪就开始了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为造型艺术提供了标志壮美的模特儿。

盛行于原始时代的直观自然主义,在希腊艺术中变成了理性地有组织的现实主义。但希腊人在一切事物中看到了宇宙秩序的表现形式,即理想主义

古希腊美术经历了三个不同风格的阶段,即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

一、 古风时期(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6世纪末)

在这个时期中主要分为两个主要阶段:

1.几何形阶段:希腊神话形成期,也是希腊艺术萌芽阶段。即从迈锡尼衰亡延续至公元前8世纪的500年,被称为“黑暗时期”,艺术和文化因多里安人入侵而衰败。这阶段发现最早的艺术品是陶瓶和青铜器,陶瓶多数是简单的实物器皿,风格继承了早期的样式,图案较粗糙。公元前11世纪之后的陶瓶变得越来越精致,大胆地绘制对称图案形成一种匀称的表面结构。这种严谨朴素的图案是在浅黄色的底色上描着闪烁光泽的黑条和黑线。装饰的图案形式反映了艺术过程——运用轮制方法。这些陶瓶装饰被称为“几何风格”。可以说是基克拉底斯美术中的几何风格的延续与变化。在几何纹陶瓶上横向条纹之间充满了菱形、方格、V字形和方角漩涡纹,有时也有人或动物。最惊人的作品是雅典狄庇隆附近出土的《狄庇隆陶瓶》,高2米,全部用横向图案组成。瓶顶是一排鹿在吃草,瓶颈下方是一排卧着的鹿,采用图解的表现方法,每个造型极为相似,可能是用模板印制的。其他为各种几何纹样。在陶瓶把手之间的部位设计了一个葬礼的场面,人物稍有变化,被概念化地表现为短臂的埃及造型姿势,头部是一个小点。正面躯干为三角形,与希腊艺术家喜爱的对称法则是一致性的。前面人正在哀悼一位死者,死者的棺木放在中间木架上,其他人采用类似悲痛的姿势,两手放在头上。这个画面说明了陶瓶的目的是树立在墓地上的标志。

希腊人的陶瓶一般是根据用途来造型的,大口碗用来喝酒,细颈瓶用于储蓄,有把手的圆形罐用于运输或混合液体。画家们在装饰各种用于仪式或日常生活的瓶罐大瓮时,发展了具有高度绘画性的美术。描绘人物活动场面的冲动使希腊人把他们以超自然神灵反抗自然力的神话故事转变成富于戏剧性的描述,在希腊人之前从没有人如此重视人的行动。

这一阶段的雕刻以小型人像为主,材质有青铜和赤陶等,如《阿波罗铜像》,长脖子、三角形的脸和躯干,虽然简单却透出雅拙的美感。

2.古风阶段(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末)这一阶段是希腊城邦的形成期,也是希腊人在地中海进行广泛殖民活动和地中海沿岸及东方各国文化交流时期。希腊人从两河流域、腓尼基、埃及借鉴了许多东西,但从未直接模仿,而是试图通过外在美的感染力去搅扰灵魂。大部分希腊雕刻原作都是建筑的装饰,都是为宗教目的服务的。它们用来装饰庙宇,用于山墙、饰带、脊饰或用作祭礼雕像、敬献的纪念碑。古风时期雕塑家发展了两种具体的类型,即男青年立像“库罗斯”和少女立像“柯尔”,前者一般是裸体像,后者是着衣像。男性立像姿态显然受惠于埃及艺术,但是希腊的雕像是作为一尊圆雕来创作的,即可以从各个角度观看。

从古风时期之初,男性裸体像就与身性的完美有关,以表示英雄主义。对裸体男性和着衣女性雕像的不同处理导致艺术家向两个不同方向发展:一方面是通过摆衣褶而专注于表面效果的丰富性。库罗斯的较早类型,人物双拳紧握,手臂贴着身体,左脚前跨,古埃及雕像“正面律”的规则强烈地控制着他的行动。《特奈亚的阿波罗》便是这一类的代表作,从这件雕像和另一件《背牛犊的男子》等作品面部表情上看到一种雷同的微笑,即“古风的微笑”。

在希腊艺术家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合乎自然的形式终于出现了。这种姿态较为自由,解剖更加准确的形象让人耳目一新。公元前5世纪初期,某种运动的观念也进入了雕像,虽然双肩仍保留着正面式,但两胁不再对称,左脚前跨,后面的右脚负担着身体重量。头部和身体的上部稍微转动,正面式的对称结构开始解体了。发现于塔林敦的女神像是优秀坐像的代表,这是公元前480年左右的作品,女神高贵的姿态,娟秀的容貌,美丽的头发,衣衫仍保持着某些程式化的皱褶,这表明古风时期的美术已经发展到了它的最后阶段,姿态设计中所显现的恢宏气派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建筑在古风阶段发展迅速,其创新在于运用立柱为主的神殿形式的出现。立柱等距离隔开承担重量,并能产生交替有节奏的效果和雕塑的美感。古风时期,两种基本的建筑柱式已经形成,即多里安式和爱奥尼亚式,多利安式朴素、粗壮,没有柱基,柱身上细下粗,中间略鼓,柱身有凹槽,柱头上接方形柱冠,爱奥尼亚式精巧、纤细,有柱基,柱身较细长、均匀,凹槽由多利安式的24个变为48个,柱头两侧为卷涡形,给人以弹性的优雅感。古典后期的小亚细亚地区又创立了科林斯柱式,柱头为繁密的花篮。古风时期著名的建筑是埃吉娜的雅典娜神殿和以弗所得阿尔忒尼斯神殿。

陶瓶是希腊人主要的日常器皿和出口商品,雅典和科林斯是重要的生产中心,古风时期是陶器生产的发达期,情节性瓶画类型确定于古风时期,先后出现了三种彩绘风格:东方风格、黑绘风格和红绘风格。公元前7世纪的瓶画主要为东方风格,即白底彩绘式。约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瓶画上的人物都是涂满黑色画在浅底子上的,阴刻的线条是为了表明人体的轮廓和长袍的衣褶,其他局部则用紫色或白色色块加以强调,这是黑绘风格。早期的黑绘瓶画带有几何纹样和东方样式瓶画的特征。到公元前6世纪中期,黑绘风格已臻完美,多层饰带式的构图已不多见,主要区域只有一个单独的画面。黑绘风格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初,把全体人物涂成黑色,背景保持了陶土的赭色,代表作是《阿喀琉斯和埃阿斯玩骰子》。红绘风格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末,与黑绘式相反,把背景涂成黑色,留下主体部分的赭色,这种风格盛行于古典时期,瓶画上的内容以神话题材和日常生活题材为主,以流畅秀丽的线条表现了各种优美的人物,戏剧性的动人场面以及细腻的情感表现充分说明了希腊人非凡的艺术天赋。古风时期末,发展了一种新的瓶画技法,被称为红绘风格,把底子涂黑,留空出红色陶土本色的人像,这样在画局部时就能有更多的变化。还有一些红绘瓶画家开始探索表达空间深度感的透视技法。

建筑在古风时期进展迅速,希腊人并不热衷于建造规模巨大的建筑,他们的建筑在构造上受立柱和横梁的限制,“围柱式”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包括一个内殿,一个位于入口侧面的门廊和一圈围绕四周的圆柱,支撑着斜坡式屋顶,用来举行献祭仪式的祭坛位于神庙外的入口之前。

希腊的围柱式神庙发展了两种基本柱式:多利安式和爱奥尼亚式。多利安庄重、坚实,有阳刚之气。爱奥尼亚式纤细、秀丽,显阴柔之美。

二、古典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

古典时期起于公元前5世纪早期的波斯战争,止于公元前338年马其顿菲力普二世对希腊的暂时统一。在反击波斯入侵战争中,雅典和斯巴达扮演了领导角色,但雅典名望和利益更大,它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城邦,很快成为爱琴海地区的统治者,从此雅典不断与邻邦冲突,在公元前404年雅典长达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被斯巴达打败了。

柏拉图、埃斯库罗斯、阿里斯托芬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哲学思想至今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同样,这一时期也是艺术的黄金期。其中尤以建筑和雕刻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对视觉感受的关注使希腊建筑师追求一种给人全新感觉的空间和比例,不仅是一座建筑也包括一个建筑群,都考虑到几个不同的角度和视点,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雅典城邦首席执行官伯里克利任命当时最杰出的雕塑家菲狄亚斯主持重建被波斯人毁掉的雅典卫城,整个工程历时40多年才告完成。

希腊建筑师最早在神庙上发挥了他们的建筑思想,在公共剧场体育竞技场等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希腊建筑最高成就集中表现在雅典卫城,它建于海拔128米的山顶上,可俯视雅典城和周围郊区数里远。整个建筑群是由巴特农神庙、伊瑞克先神庙、卫城山门、胜利女神等主要部分组成,因按地形处理,整体布局并不规整。每个建筑物似乎是单独设想出来,主体建筑是巴特农神庙,其他的神庙、祭坛、神龛随意地放置在周围附近。

《巴特农神庙》集中了希腊人的智慧和能力。希波战争后公元前5世纪60年代开始复工,直到公元前438年才完成它的结构,公元前432年才把雕塑装在山墙上。巴特农神庙长70米,宽31米,46根多利安柱式围于四周,是希腊典型的围柱式结构。柱高10.5米,直径2米,东西山墙及下面的回檐和饰带设有浮雕,回檐浮雕92块,饰带长160米。正殿有菲迪亚斯的雅典娜雕像,连基座高12.8米。

这项工程的发起人是伯里克利,建筑师是卡利克拉特和伊克蒂诺。巴特农神庙后来有很多仿效者。希腊的神庙不是为宗教仪式而设计的,他们的宗教仪式主要在露天祭坛上,祭坛上摆着各种献给诸神的祭品。祭坛的后面是神庙,建造神庙是安置神性雕像,有时也把神像抬到室外来。所以神庙基本上是一个陈列场所,是居民的虔诚信仰以及他们财富与权力的象征。巴特农神庙是一个静态类型的建筑物,参观者围绕它转,并进入庙内朝拜雅典城的保护神雅典娜神像。希腊人建筑的重点放在神庙的外部,而不像埃及把重点放在内部。1847年,英国建筑师精确测量发现:外轮廓居然没有一处是直线,称之为“视差矫正”。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基石不是水平的,呈中间稍高的弧线。2.列柱除了正中两根垂直外,其他都向中心稍倾。3.列柱间距不等,中间6根柱子间距稍宽,边角列柱间距明显减少。4.列柱粗细不等,边角柱子较粗,中间柱子较细。公元1世纪的希腊理论家赫利奥多罗斯的著作中曾这样写到:“建筑家的目的是使他的作品有合适的比例外貌,并具有避免视觉误差的设计手段,为了这目的,不是实际上,而是感觉上有明显的尺度和比例的性质。”这种视差矫正被广泛地用于公元前5世纪其他神庙中。

雅典卫城的附属建筑伊瑞克先神庙运用不对称的形式建造,成为希腊建筑中的特例。最引人注目的是女像柱的运用,共6根,每根高2.3米,表情安详,姿态稳健,默默地承担着屋顶的重量。

希腊戏剧是从宗教节日中发源的,从山坡上开出一层层半圆形的观众席位,半围着合唱团用的半圆形舞台区域。合唱席后面的舞台装饰华丽,舞台上有一排柱子,作为固定的舞台布景。许多剧场,如埃皮多鲁斯剧场,有很好的音响效果。全希腊男子都到圣地,参加体育比赛,奥林匹亚现存的最古老的运动场。

古典时期的雕刻,一方面运用于神庙的装饰,多是浮雕和高浮雕。另一方面是圆雕,有的是纪念性的,也有的是专为欣赏而作的。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雕刻家。古典初期的青铜像《德尔斐的驭者》是最为典型的例子,整座雕像反映的是一个具有高度自尊与自信的希腊人形象,他保持着静穆的站姿,右手前伸执着缰绳,神情持重,没有任何不自然的夸张。

古典时期,站立男、女雕像逐渐变为自由自在的活动时的动态雕像。雕刻大理石像时,技术问题首先困扰过艺术家,如手臂细的部分容易折断,而翻铸青铜像就可以避免。铸青铜用的模型是用泥土塑制的,动势的塑造要自由得多。这也是古典早期的雕刻家大多愿使用青铜翻铸的原因之一。(www.xing528.com)

最早的山墙雕刻群像出现在雅典附近的埃伊纳岛的阿菲亚神庙上,两组雕刻表现的是战士英勇战斗的场面,人物姿态是相似的,但处理方法明显不同,它们比同时代其他作品变化更多。充满英雄气概的在《阿波罗像》,原来树立在奥林匹亚宙斯神庙上,姿态处理大胆,离地面15米高,整个人物是崇高静穆的,那种超度感和自豪感使我们领会了“神圣”的含义。

巴特农神庙的外部由树立着高浮雕的山墙、高浮雕的回檐和长长的前夫雕饰袋组成。被认为是菲迪亚斯所作。保存较好的是东山墙一组高浮雕,内容是雅典娜诞生,其中留世最优秀的是左边奥林匹亚山神忒修斯和右边的“命运三女神”,楣墙两端是马头,即东升太阳神车和西沉月亮神车。西山墙内容是雅典娜与波塞冬争夺新城的保护权和命名权。回檐浮雕是描写拉庇底人与森陶尔人的争斗和诸神与巨人的战争,以及希腊人与亚马逊人搏斗等内容。场面最浩大的是饰带,雕刻着向雅典娜女神朝贡的行列,包括数百个人物,原来有160米长,但五分之一被毁坏了。全部是理想化的人物,无论是着衣还是裸体,人物姿态变化多端,饰带的西边末端是人们从容不迫地整装待发,随着队伍的进发,人物动态也逐渐加强,沿着墙面渐渐到达庄严队伍的终点。由于观众的视觉角度是从柱廊中抬头仰视,雕刻家作了视觉补偿,如头部比脚部突出,背景向内倾斜,以使观者能清晰地欣赏作品。

利用服装折褶的线条增强体积感的办法,一般称为“立体感线条”,巴特农神庙的雕像服饰有浅皱纹,也有很深的折褶,它们不仅加强了体积,也产生出生动的亮面与暗面对比。《命运三女神》的群雕中,用薄纱似的服饰给山墙增添了光辉灿烂的生气。用优美的卷曲线条来强调乳房的柔软丰满,用又深又宽的斜褶痕来表现大腿的健壮。希腊雕刻家已认识到与躯体你反方向的褶纹能显示出人体的运动和形体的问题。作于公元前420年的《奥林匹亚德尼开神像》就是运用衣服飞卷起来的效果,以暗示胜利女神在飞翔,前身衣饰紧贴于身,披服饰的躯体比露体部分显得更加丰满、结实。这种利用衣褶烘托人体的方法被称为湿衣法。

古典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雕刻家,但难以找到签名的作品,能见到的惟一一件写有雕刻家名字的是奥林匹亚的《尼开》雕像,是芒德的帕奥尼乌斯所作。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古希腊雕刻大部分是罗马时代的仿制品。原作大多是青铜像,而仿制品却是在公元1世纪到公元3世纪罗马人用大理石制作的。青铜像比大理石像细腻入微。1972年意大利南部里亚切附近海域里挖掘的《里亚切的战士》具有微妙的塑造、惊人的写实手法和细部的处理,眼睛是用骨头和玻璃制作的,黄铜的眼睫毛、嘴唇和乳头、银子的牙齿,他的头发被刻得非常细腻微妙。人体的肌肉、骨骼、青筋,甚至手臂上的血管都那么逼真清晰。

卓越的雕塑家米隆和波利克里托斯,跨越了古典初期和盛期,他们都擅长运动员雕像。

米隆,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他的《掷铁饼者》(图十九)是构图上杰出范例,被希腊人称作“节奏”,原作是青铜,用复杂的形式使四肢之间互相均衡,他表现得是在两个动作间隙中的永恒的平衡。它生动地暗示身体的弯曲和平直的扭转,以及铁饼将运行的轨道。用静态的语言来表现运动,说明米隆对肌肉、骨骼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有高超的写实手法。他也是最早在雕刻中揭示人与人之间戏剧性情节的雕刻家之一,如《雅典娜与马尔斯》。

图十九 掷铁饼者 约公元前460—前450年 大理石 高约152厘米 罗马摹制品 罗马特尔姆博物馆藏

菲迪亚斯,是古典盛期的雕刻家,是古典理想美风格的创造者,为雅典卫城创作了一座9米高的雅典娜青铜像。他为奥林匹亚宙斯神庙制作的黄金象牙宙斯像,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波利克里托斯是阿尔戈斯的代表,生活在古典盛期(公元前450年—公元前420年),在他的作品中已看出对多视点的美的追求。《持矛者》(原作是青铜)人物向前迈了一步,重心完全移到右腿上,左手拿着一支长矛,头部稍稍转向右侧,它解决了支脚与右脚的矛盾和紧张与松弛的关系问题。人物左手执矛,重心落在右脚,身躯略微左倾,头向右侧,达到身体结构的动态平衡,这种人像构图方式称作对位法,由于它能使静立雕像产生真实的动态感,征服了周围的空间,所以被后代雕塑家广发采纳。波利克里托斯在他的《法则》理论著作中首次提出了七比一的人体比例标准,他的其他作品还有《束发的运动员》他一贯的创作原则。他的艺术也标志着古希腊雕刻向新的表现领域拓展的开始。

这时的青铜雕塑还使用了失蜡法的浇铸技术,即把熔化的青铜注入蜡制内模,将蜡熔化掉,然后取代原来蜡所占的空间。失蜡法可制作大型人像,看不到明显的接合痕迹。著名的《宙斯或波塞冬像》和《战士像》就是青铜雕塑的范例。

公元前4世纪,雕刻出现了两种主要新倾向,一是表现较为抒情的情绪和较为柔和的情感,二是表现激情。表现各种人类感情的现象也逐渐出现苗头。

抒情风格的艺术家代表是普拉克希特利斯,是雅典雕刻家,他常以大理石雕刻人体。他最负盛名的雕刻是《克尼多斯的阿芙洛狄德》,表现美神入水沐浴前的时刻。这是为小亚细亚沿海的克尼多斯城雕琢的,是古希腊雕塑中第一个完整的女性裸体像,创造了西方古典主义女性裸体像的典范,也使他成为柔美抒情风格的创始人。

表现激情的艺术家是斯珂帕斯,公元前4世纪巴洛斯岛的雕刻家,他首先在古希腊雕刻中注入情绪的表现,其人物造型都具有强烈的特征,如眼睛深陷、眉弓突出、面部起伏很大造成强烈的明暗对比。强化动势,对不安、骚动、痛苦、渴望等情绪表现有浓厚的兴趣。代表作有《狂怒的美娜德》和传世作品《尼奥贝群像》。斯珂帕斯为哈里迦纳牟索留斯陵庙作的浮雕饰带《希腊人与亚马逊人之战》,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是古典时期悲怆风格的典型代表。

古典时期最后一位大师是里西普斯,活动期在公元前4世纪末,是西库瓮派的代表,后来作了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宫廷雕刻家。他在雕刻中强调三度空间和从个角度充分的造型,从人物的平凡动作中塑造美。不去表现运动的形体,而是留出想象的余地,如《休息中的赫勒克勒斯》,赫勒克勒斯是与普罗米修斯一样具有高尚品格的神,雕刻家选择了一次战斗刚结束,下一次战斗还未开始的情节。激烈运动后的《刮汉的运动员》、行动前的《缚鞋的赫尔美斯》等,此外,他的弟子卡瑞斯为罗德岛作的阿波罗青铜巨像,高34米,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古典时期的雕刻反映出古希腊艺术的突出特点即写实性和理想主义相结合。公元前4世纪早期色诺芬曾记录一段话,苏格拉底评论画家帕拉修斯时说:“当你描绘人物时,很难遇到一个所有局部都完美的模特儿,你只有把许多模特儿中每人最好的部分组合在一起,然后表现出整个优美的躯体。”更晚一些时期的西塞罗叙述了宙克西斯在绘制一幅海伦的肖像而雇用了五个不同女孩子的事实,“因为他相信在每个人身上不可能发现他理想中所有的美,自然中任何物体不可能每个部分都是完美无缺的”。

古典晚期的建筑,不只限于修筑神庙,还创造了几种新的类型,包括室外剧场、纪念碑以及大型陵墓等,建筑外观从盛期的庄重、典雅转向纤巧、绮丽的风格。古希腊第三种最重要的柱式——科林斯柱式出现了,雅典的李西克拉特纪念碑是最早运用科林斯柱式的建筑范例之一。

古典晚期的雕刻中,公元前5世纪作品的庄严性被妩媚和优雅所取代,史柯帕斯、利西普斯、普拉克西史柯帕斯善于表现剧烈运动状态下的人体,并借此传达人物内心激动不安的情绪。利西普斯是古典晚期最后一位雕刻大师,创作的运动雕像比盛期的理想主义人物更具人性。《刮汗垢的运动员》是代表作之一。而普拉克西特列斯创造出一种以柔和、细腻见长的风格,他为小亚细亚尼多斯城创作的阿芙洛狄特是代表作之一,是历史上最早表现女裸体像的雕刻家。后来成为西方古典美术最重要的创作题材之一。

从留传下来的故事中可以知道,公元前5世纪和前4世纪的画家已经颇受瞩目,成为闲谈的话题。人们不仅知道他们的名字和画作,还知道他们的性格和对绘画逼真性的追求。如普林尼所述,有一次,宙可西斯和帕哈奥斯两位画家进行比赛,看谁能画出最逼真的作品,宙克西斯画了一串葡萄,小鸟信以为真来啄食,另一位画家帕哈奥斯则转身让他的对手揭开他画上的帘幕,令宙可西斯大为懊恼的是,直到此时他才意识到对手竟然用一幅画着帘幕的画欺骗了他这个画家的眼睛。

三、希腊化时期

希腊化是一个新的形容词,用于描写从亚历山大去世到操希腊语的世界被罗马最后征服这一时期,希腊化诸王国是由亚历山大的后继者们所统治,希腊城邦的亲密和独立不复存在。新的居民移居而来,试图吸收希腊文化,同时不可避免地使希腊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按自己的需求被改变。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菲利浦和亚历山大大帝南征北战,大大开拓了希腊世界的疆域,把希腊文明远播东方直至印度和流域。兴盛的希腊文化实际上是希腊、罗马、波斯以及其他成分的混合物。

希腊化时期的新的艺术倾向在公元前4世纪就能觉察出。新的自然主义要求人的姿态应该合乎情理地运动,而不应按艺术家的意图作任意的扭曲。其次是内容,在动作表情方面丰富了,包括死亡、睡眠、笑、淫乐、本能、人体弱点、老年、幼年等,由于民间赞助者的情趣和偏爱日益引导着风格的发展,整个时期,文化中心向东转移。

公元前3世纪前半期强调人体的姿态要更合乎自然运动,《舞蹈的农牧之神》虽是青铜原作的大理石复制品,但快乐的舞蹈动作使这个半狂的人全身贯注地转动,产生一种戏剧性地扭转姿势,从不同角度观赏,人体的骨骼肌肉塑造的也很自然,没有过分夸张的成分。

希腊化时期出现了外邦人和群像的新主题,圆雕的群像在公元前3世纪和公元前2世纪是很普遍的。

加蒙派的《杀妻自杀的高卢人》群雕,是树立在一座战争纪念馆中央的装饰品。柏加蒙的胜利自豪感并未使他们去贬低被他们打败的英勇的敌人,相反,尊重敌人是希腊古老传统的一部分,这里高卢人成为充满尊严的高尚的敌手。自尊心强,不肯屈服的高卢人不愿将心爱的妻子留给对方做奴隶,先杀死妻子,然后自杀。这个悲壮的场合中,有着含蓄的对比——生和死、男和女、着装和裸体,当时的艺术家非常爱好这种对比关系的表现。

随后半个世纪,约公元前180年至公元前160年间,在柏加蒙建立了宙斯祭坛,基座装饰着神与巨人战斗的群像浮雕,雕像几乎从背景中闯出来,强健的肌肉、盘绕的衣饰、战斗的激烈场面使人想起斯珂把死的悲怆风格。宙斯和雅典娜占支配地位,描绘了强有力的男神和女神朝相反的方向运动而又回头彼此相视的情景,是对过去杰作的创造性发展。

在帕伽马城,国王为庆祝战胜高卢人而兴建了《宙斯祭坛》,祭坛长达120米的浮雕饰带最为惊心动魄,饰带高达2.3米,表现的是众神与巨人之战,整条饰带上,充斥着神态狰狞、形体扭曲的人群,他们缠结、重叠在极其混战的运动中,这里已看不到和谐、端庄等古典美术的原则。

这种感伤式、悲怆的风格,后来被罗德岛派进一步运用。罗德岛派的艺术家们与柏加蒙派所选的题材类似,善于表现战争与激烈的争斗场面,人物肌肉常出现十分紧张的状态。

公元前2世纪后半期,独具特色的《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德》(阿格山德尔作),一座半裸的女神雕像。此外,曾树立于萨莫色雷斯岛的《萨莫色雷斯的尼开神像》也是一件富有代表性的作品,约作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是为纪念德米特里在一次海战中大败埃及王托勒密的舰队而建立在该岛上的。作品被发掘时头与手已全失。雕像立于船头形的基座上,动态是迎风而立,服饰向后飘摆,衣纹与形体处理源于古典风格,技巧十分熟练。薄薄的衣服内隐现出女神丰满而富于弹性的肉体,充满生命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