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书法篆刻艺术:美术史揭示的精华

明清书法篆刻艺术:美术史揭示的精华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董其昌是明末集帖学大成的重要书法家。其用笔秀逸生涩,布局疏朗均称,结体秀媚。与董其昌并称为晚明四家的还有邢侗、张瑞图、米万钟。邓石如与伊秉绶被称为清代碑学的开山祖师,他们的书法对清代以及近现代书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继明代文人篆刻之后,清代的篆刻艺术获得了长足发展。清代金石学、文字学的兴盛,以及篆刻的社会化和印人的职业化,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明清书法篆刻艺术:美术史揭示的精华

明代草书楷书成就较大,著名书法家有“三宋”,分别是宋克、宋广和宋璲,他们均是由元入明、活动于洪武年间的著名书法家。具有笔画娴熟、俊爽遒媚的风貌,尤以宋克成就最高。

由于明皇帝对书法的喜好和推崇,帖学书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因宫廷缮写文书的特别需要,产生了颇为流行的“台阁体”书法,代表人物为“二沈”,即沈度、沈粲兄弟。沈度(1357—1434年),字民则,号自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精于楷书,风格婉丽端庄、雍容平正,深受明成祖的喜欢。他为朝廷书写的金版玉册和重要制诰,都成为“台阁体”书风的典型范例,代表作有《敬斋箴》等。台阁体书法讲求书写端严,整齐如一,姿态雍容婉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书写者的个性发挥。

明代中期,在苏州地区,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名家,他们力矫台阁体之弊,重倡帖学书法本义,形成了占据书坛主流地位的吴门派书法。吴门诸家中以祝允明成就最高,祝允明(1460—1526年),字希哲,号枝山,出身名门,家学深厚。性情豪爽,行为纵逸不羁。早年小楷精谨清秀,有晋唐风规,作品有笔法遒厚、结字肥拙秀逸的《唐宋四家文》,其行书也是流畅俊美,且草书成就最高。作品有《草书唐诗》,晚年更加潇洒奔放,自成一家。

陈献章(1428—1500年),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人。晚年自创用茅草束笔作字,笔锋劲利刚健,多飞白,具有一般毛笔所没有的特殊意趣,时号“茅龙书”。其代表作品有行草《大头虾说》、《自书诗卷》等。

徐渭书法以狂草著名,结体纠结多姿,笔势险劲洒脱,于奔放苍劲中时见姿媚,在明代书法中颇为独特,被明人称为“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

晚明书法以董其昌影响最大,但他的广泛影响主要发生在清代初中期,明末的黄道周、倪元璐明末清初的王铎、傅山的书法则代表了书坛的新变化。

明清篆刻的辉煌始于明代中后期,文人篆刻兴起,代表人物文彭被视为明清流派篆刻的开山祖师。晚明的篆刻名家还有何震、苏宣、汪关、朱简等人。

董其昌是明末集帖学大成的重要书法家。特别注重师古人之意趣而不泥其形迹。书法“渐老渐熟,反归平淡”,形成了生拙秀雅、自然平淡的风格。他于行、草、楷书均擅,而尤以楷书见长。其用笔秀逸生涩,布局疏朗均称,结体秀媚。与董其昌并称为晚明四家的还有邢侗、张瑞图、米万钟。(www.xing528.com)

明中叶开始,文人书画家广泛地参与到篆刻创作中来,从材料到技法都进行了新的探索。宋元时期的一些私印或出自文人之手,但只是可别现象。此外,用于治印的材料也多选用象牙、金属、玉石等,镌刻难度大。文彭继王冕之后尝试使用冻石治印,石材易刻,为文人参与篆刻创作提供了条件,文人治印遂蔚然成风 ,文彭被公认为文人篆刻的先导、明清流派篆刻的奠基人。

明末篆刻名家很多,其中以汪关、朱简两家最为突出,他们均为安徽人,汪关主要取法汉印平实一路,善于使用冲刀,刀法朴茂稳重,功力深厚。朱简善用切刀法刻印,不拘泥于形似而追求神韵,风格豪放,个性鲜明。

清代初期的书法仍延续明代帖学余绪,但面貌截然不同。大多数文人书法家则由于康熙酷爱董其昌书法,而将董书奉为典范。代表书家有“康熙四大家”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何焯等。明前期的“台阁体”演化为此时的“馆阁体”书法而盛行开来,代表人物有汪荃等人。还出现了一些隶书名家,如郑簠、朱彝尊等。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号嵩樵,河南孟津人。行、草书成就最高。用笔或方或圆,时见顿挫折笔,结字奇崛险茂而富于变化,章法恣纵错落而不是法度,笔势连绵流畅而大气磅礴,于秀逸婉转之中追求刚健豪迈、苍郁雄畅的“气骨”,作品有《行书诗翰四首卷》、《临古法帖》等。

傅山(1607—1684年),字青竹,阴曲(今山西太原人)。他与八大山人都是著名的遗民书画家,也以行草书擅名,在书风上与王泽一样都追求“气骨”,强调直抒性情,傅山还明确提出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书法美学观。“馆阁体”追求“乌、方、光”的书写效果,字如算子,端正拘禁,千人一面,缺乏个性,没有生气,致使帖学书风日趋靡弱妍媚。清代中期,乾隆嗜好书法,特别喜爱赵孟頫书法。与此同时,一些画家也兼擅书法,出现了颇具绘画意趣的画家书法,以扬州八怪为代表。书坛的帖学名家亦多,北方有刘墉、翁方纲、铁保、永瑆,南方有梁同书、王文治等人。

邓石如与伊秉绶被称为清代碑学的开山祖师,他们的书法对清代以及近现代书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邓石如(1743—1805年)原名琰,字石如,后以字行,号顽伯、完白山人等,安徽怀宁人。他出身寒微,终生布衣,以刻章隶鬻书为生。尤以篆、隶著名于世。其篆书字体微方,浑雄朴厚,臻于化境,实为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继明代文人篆刻之后,清代的篆刻艺术获得了长足发展。清代金石学、文字学的兴盛,以及篆刻的社会化和印人的职业化,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书法家的积极参与,也使得篆刻这一实用工艺变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与艺术个性的创造性艺术,致使清代篆刻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还出现了许多研究印人与印学流变的著述。清代的篆刻家更强调将书画印视为一体,讲求“以书入印”、“以画入印”,主张治印贵在传神,并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强调新从古出与古从新变,因此极大地推动了篆刻艺术的风格之变。清初的篆刻流派以程邃为代表的“徽派”最为著名,他们主要以秦汉及之前的书体入印,在布局上求奇求变,作风苍老深厚,清代中后期影响最为深远的流派则分别是以丁敬为代表的“浙派”和以邓石如为代表的“皖派”,前者讲求以刀法强化印章文字的金石味,后者则讲求笔意、追求线条的丰富变化与内在韵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