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由盛转衰,无论在寺庙中还是在墓室里,壁画的数量与质量已大不如前。但因为制作者多是工匠艺术家,清代壁画在宗祠,会馆等公共建筑中,出现了适应经商者需要而描写市俗神祗、戏曲故事与民间传说的壁画,并开始吸收西洋透视法。中国古代版画是由画家起稿、刻工镌刻的,到明代中期则因市民文化与民俗文学的昌盛,版画在戏曲小说插图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旧时被称为“纸画”、“画片”与“画张”的古代年画肇始于五代、北宋。作为插图在宋元时期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经、史及讲解技术生产的书籍。到了明代,由于市民文化和民俗文学的兴盛,版画在戏曲小说插图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吸引了一些著名画家参与绘稿,佳作叠出。五代北宋时期的年画多以手绘的形式出现,在明中期以前,也开始有刻制的形式问世,但数量较少。随着版画的兴起明代中后期,木板年画也由之勃兴,至清代已蔚为大观。年画作为一种民间通俗美术,是适应过年驱邪志喜需要的独立创作,地方特色尤为显然,在民间曾经起到了传播知识的作用,。
明代的寺庙壁画较墓室壁画发达,清代也以寺观、宫殿壁画为多。以宗教题材为主,诸如道释画、水陆画、密宗佛画等等,也有取材于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的壁画。壁画的画法风格,明代主要继承了唐宋传统,清代的喇嘛教壁画则与元代密宗绘画传统一脉相承。进入清代中后期以来,西洋画法也开始渗入壁画领域。明代壁画遗存尚多,分布于北京、河北、山西、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等地。北京西郊的法海寺大雄宝殿中的壁画,完成于1443年,主要题材是唐宋以来流行的《帝释梵天图》。山西稷山青龙寺腰殿壁画作于永乐四年(1406年),题材是元代以来流行的“水陆画”。山西汾阳圣母殿壁画,是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的作品,内容为道教题材。
清代重要的壁画遗存主要分布在山西、山东、西藏、云南、北京等地。寺庙壁画与宫殿壁画中最引人注目者为现实重大题材的描绘、民间小说与文学名著的表现。西藏布达拉宫灵塔殿东的集会大殿内,画有《五世达赖觐见顺治帝图》。写了顺治九年(1652年)五世达赖率领3000人使团赴北京觐见顺治皇帝的重大历史事件,壁画包括了觐见、受赐、游乐、观剧并受封为“西天大自在佛所领释教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等内容,真实地反映和歌颂了国家的统一与民族的团结。在构图布置上,以连环画式的手法成功地处理了众多的人物和丰富的内容,在清代壁画中堪为杰购。
山西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壁画,据壁画题记而知,是光绪年间(1875—1908年)由大同民间画工董安等人所绘。画面构图采用以山石、云树、楼阁隔联的传统通景连环画形式,使用沥粉贴金的传统技法,造成富丽堂皇、绚烂夺目的画面效果,反映了民间绘画的辉煌成就。
北京故宫长春宫的《红楼梦》壁画,以细腻的笔调,略参西洋画法,描绘了“四美钓鱼”、“醉眠芍药”等《红楼梦》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它既是民间欣赏趣味渗入宫廷的例证,又是西洋画法被吸收进壁画创作的代表性作品,体现了宫廷壁画中中西融合的风貌。
版画作为绘画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就像篆刻作为书法的一个分支一样,有其特殊的表现力。这主要是强调刀法的韵味和力度,达到笔墨所不能及的效果。由于中国古典版画大都以复制绘画为主,因此对于刀法的作用,就更为重视。这体现在小品类的笺谱上是尤为精彩的。它们作为文人雅玩的一部分,在晚明的文学艺术中充当着特别的角色。吴发祥、胡正言等多才多艺的文人和出版家,正是晚明江南社会崇尚细腻的生活趣味的代言人。这和金陵、苏州、杭州以及许多周围城市和地区中文人们的精神和物质追求是相吻合的。以徽州地区的版画和其他文化艺术活动为例,就可以注意到那里的经济发展原来就是以文化艺术来开路的。如徽州最著名的制墨业,就有专门的产品包装和设计,有些墨品变为纯粹的观赏物,因此有程大约的《程氏墨苑》,作为徽州四大墨谱之一。绘制者中有著名画家丁云鹏、吴廷羽等,刻工则为徽派名手黄应泰、黄应道等。其构图饱满,阴刻、阳刻互用,黑白处理精当,刀法流畅纯净,并有极为罕见的设色彩印本。更难得的是这套墨谱中附有天主教宣传图数幅,镌有罗马字母,为我们研究明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记录。从书籍流通和文房四宝买卖的情况看,明末版画所体现的种种新迹象表明,当时文人日常生活中正在发生很多的变化。在趣味的变化中,版画是最明显地体现商业化倾向的晴雨表。它们对推进整个社会的文化教育水平,无疑是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感叹印刷术发明后人们学习经典的不同方式。因为在他年轻时,读一部《史记》还要靠抄录记诵。而不过几十年时间,印刷术使各地的学子都能在坊市上随便购买到《史记》。到明末情况就更不同了,不但书贾们大量刻书,而且许多书籍,特别是通俗文艺读物,都附有插图。其市场之大,普及程度之广,都是空前的。
版画的发展始终与刻书业密切相关,宋元时代的中心在福建的建安和浙江的杭州,在明代的时候则转移到南京和北京。南北两京的版画,内容最多的是戏曲传奇,构图有舞台效果,风格质朴,线纹劲硬,布景简洁,人物生动。同时,江苏苏州、浙江吴兴以及杭州等地也成为版画生产的中心之一。明代后期版画印刷几乎达到全国普及的程度,版画艺术呈现出相当繁荣的局面。
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内府刊《正统道藏》中的大量插图,镌刻、印制得都很精美。这对民间的版画业也有一定的推进作用。相比较全国各地的刻书业成就,北京内府的版画题材以政治、宗教等内容为主,镌刻以精工细致见长,但富丽堂皇之中却往往缺少生动的灵气。明代南京的刻书业,情况正好相反,代表着全国图书出版的突出成就。在这个刻印出版中心,先后有富春堂、世德堂、文林阁、广庆堂、继志斋、环翠堂、十竹斋等著名书肆以版刻为主,云集了王少淮、凌大德、汪耕、黄镐、黄应祖、刘希贤等大批绘刻高手。作品多为戏曲、传奇插图,尤以画谱、画笺闻名于世。这样的图书刻印和出版中心,和周边各个私家刻印流派互相影响。由于特殊的政治背景和贸易传统,更容易吸引人才,在南京大展身手。宋元时代在建安(今福建建瓯一带)刻制的版画对金陵版画有直接的影响。“建本”至明代嘉靖年间进人鼎盛期,风格朴实无华。早期金陵版画,线条粗犷,刀法朴拓流畅,人物生动,构图活泼。其版式以单面独版为主,并有双面对页大版式、多面版式等多种形式。这比“建本”上图下文,插图两旁联句,上标图目的形式有所变通。但是真正使得版画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徽派版画的兴起。自15世纪以来,徽派版画即以刻制闻名于时,高手如林,尤其以黄、汪两个家族最为突出。明清两代新安黄氏一族所刻书达200余部,能图者有100多人,成为一支阵容庞大的队伍。
明代中叶以后,安徽徽州地区的版画异军突起,渐渐冠压群芳。其中尤以黄(黄应麟等)、汪(汪忠信等)两个家族最为突出。 这一时期,一些著名画家如丁云鹏等都参与了为版画绘稿的工作,与名工密切配合,出版了刻绘皆精的作品。徽派版画的代表作品有《养正图解》、《古列女传》、《人镜阳秋》等。由黄应祖独镌的《环翠堂园景图》,是一版画长卷,画卷框高24厘米,长1486厘米。其底本由钱贡所绘,表现环翠堂主人汪氏私家庭院的景色,将徽州山水名胜与风土人情收于一图,布局精严,意气隽永,绘制精工绝妙,堪称国宝。环翠堂主人汪廷纳,海阳人,客居金陵以著刻自娱,编撰书画集数十种,如请黄应祖镌刻《坐隐先生精订捷径棋谱》、《人镜阳秋》、《环翠乐府》等,均精美绝伦。这些刻本与建本的粗豪古朴之风相比,更能反映人们的审美要求,因此各地书坊纷起效仿,使徽派的版画盛行于天下。但由于汪、黄均客居金陵,一般都把环翠堂刊本纳入金陵一派。胡正言的十竹斋也是如此。
在徽派版画以典雅、精巧的风格畅行于世的时候,金陵(南京)、武林(杭州)、苏州等地的版画插图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金陵版画在明中后期又受徽州版画影响,逐步走向鼎盛阶段。像黄应祖就是徽州著名的木刻家,他寄业金陵环翠堂从事剞劂,以其凝练工致的风格,改变了金陵版画的面貌。
金陵版画创作中发明的一些传统的印木刻技法,对国内外的版刻业有深远的影响。如拱花技术,就是以刻镂好的块版或线纹,不施墨彩,而用压印法使线或块面突出于纸上,呈现凹凸感,如现代钢印的效果。中国古代套色版画的出现,已知以明刻《萝轩变古笺谱》为最早,但以刊刻于崇祯六年(1633年)的《十竹斋书画谱》和刊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十竹斋笺谱》影响最大。作者胡正言,是明代著名的出版家,安徽休宁人,侨居南京,能书善画。笺谱是具有玩赏性和实用性的信笺图绘谱录。他发明了“短版”(分色分版的水印木刻)与“拱花”(以凸版仔笺纸上压印花纹图案),开拓了中国版画技艺的新领域。由于胡正言还精通篆刻书画,并能凑刀向木,所以,他能兼文人和出版家于一身。他所汇辑的《十竹斋书画谱》,请了明末的文坛名流高阳、凌云翰、吴士冠、魏之克、胡家智等校勘,收录赵孟頫、倪瓒、沈周、文征明、米万钟等名家的作品,由汪楷等数十人同刻,于天启末(公元1627年前后)刊出。全书分书画谱、竹谱、梅谱、兰谱、石谱、果品谱、翎毛谱、墨华谱8种,每种图20幅,计160幅。既是供人学画的样本,又是供人欣赏的佳作。金陵本地的刻家刘希贤也吸收了外地刻手的风格,制作了双面大版的书籍插图,如《三遂平妖传》等,揉金陵版画的豪放和武林版画的秀丽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总的来说,明末的金陵版画,作品雕版精工细致,风格清丽俊秀。像《环翠堂园景图,《画荻》、《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萝轩变古笺谱》等,在中国版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还有水印木刻技法中的恒版,它依画稿的色彩层次将其分割并雕镂成若干小版,随类赋彩,套印成画。因套版形似短灯,故得名,最早在金陵十竹斋画谱(1617年)中创用,为彩色套印之典范为此,十竹斋主人胡正言与大量绘刻者“朝夕研讨十年如一日”,形成可以与原画乱真的彩色图画。彩色水印的绢本佛像在辽代的应县木塔中曾有出土,但当时的技术没能流传下来。十竹斋成功采用彩色印刷术,大量制作套色版画,其贡献是非常突出的。
明代版画不仅用作书籍插图,而且也用于画家传授画法的“画谱”、文人雅士的“笺纸”、制墨名家的“墨谱”,以及民间娱乐用的“酒牌”。画谱中的较早者是1603年杭州双桂堂所刊的《顾氏画谱》;墨谱的代表则为万历年间出版的丁云鹏参与绘制的《程氏墨苑》;热心酒牌版画创作的是著名画家陈洪绶,酒牌在当时称为“叶子”,热心于叶子版画的著名画家则是明末清初的陈洪绶。他在明末绘制了《水浒叶子》,由徽州黄君情刻,在顺治八年(1651年)他又与刻手黄子立合作完成了《博古叶子》。
古代套色版画的出现,已知最早的是明刻的《萝轩变古笺谱》,但影响最大的却是刊刻于1633年的《十竹斋画谱》和刊刻于1644年的《十竹斋笺谱》。(www.xing528.com)
清代版画除了徽派以外,北京的殿版也很有名。代表作品有1696年北京刻手朱圭所刊焦秉贞的《耕织图》、1717年所刻冷枚画的《万寿盛典图》等。而1679年运用分色水印木刻法所印制的《芥子园画传》初集,是由金陵画家根据李流芳的稿本缯辑而成的,其后又出版了二、三、四集,广为流传,成为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一部绘画教科书。
清代特别是清前期版画依然十分兴盛。殿版版画由于朝廷不惜投入充足的财力,并指派优秀的画家参与,因此不仅制作精良,而且艺术水平也极为高超。北京的名刻手苏州人朱圭,镌刻了大量的殿版版画作品。
萧云从所画的《太平山水图》和《离骚图》是其中重要的代表。《离骚图》大约作于崇祯末年,刊刻于顺治二年(1654年),刻工为徽派版刻名手汤复,共绘有64图。《太平山水图》(1648年)则是萧云从应地方官张万选之请而绘制了一部山水版画作品。此外,上官周的《晚笑堂画传》(1473年)和改琦的《红楼梦图咏》均为清代木版人物画的佳作。
康熙十八年(1679年)出版的《芥子园画传》初集,是由金陵画家王概根据李流芳稿本增辑绘制而成的一部画谱,其后又出版了二、三、四集。成为影响深远的一部绘画教科书。
西方的铜版画作品在明万历年间已由传教士利玛窦带入中国,西方铜版印刷技术的应用最早是在康熙年间。早期的铜版画是康熙时印制的《御制耕织图诗》与《避暑山庄图诗》。
由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和安德义等外籍宫廷画家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创稿的铜版画《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战图》册,共16幅。乾隆皇帝亲自下令绘制,并专门送往法国制版。道光期间,在澳门、广州等地出现了石印所,光绪年间在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印刷所也开始使用石印技术,但主要印刷天主教宣传品。晚清石印技术被广泛运用,出版了大量的石印版画作品。其中以点石斋石印书局出版的《点石斋画报》最为著名。
年画是指流行于民间的、木板印制的年节装饰画,它以富于民间乡土气息和年节民俗的喜庆色彩而具有独特的风貌。清代则是年画艺术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最著名有天津杨柳青、江苏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今潍坊)、河北武强等处。除了传统的美女、娃娃、门神和神码、风景花卉、民间寓言、历史故事外,小说戏曲乃至时事新闻也颇为盛行。
印制木板年画的作坊出现于明代后期,到清代前期又有扩大和增长,全国已经形成了若干生产中心。这些年画中心的生产能力强,行销范围广,而且有着鲜明的地区特色,最著名的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县的杨家埠。
位于天津以西的杨柳青自明代万历年间开始出现年画作坊,已知最早的有戴廉增、齐健隆两家。后来从两家中滋生出很多店铺,到乾隆年间便达到了鼎盛,杨柳青随之成为了北方的年画重镇,交通便利,商肆众多。杨柳青年画题材广泛,包括神码、生活风俗、历史故事、戏曲小说、娃娃美人、风景花卉等。在画法风格上,明显受到殿版版画(包括西洋画法)与宫廷绘画的影响,比较追求绘画效果,单色版印刷后,再辅以人工填色开脸,线刻精工细腻,色彩鲜艳辉煌,以典雅细丽为主要特色。道光以后至清末,人物形象又受到了海派画家钱慧安的影响。其产品销行华北、东北和西北各地,对河北武强、山东潍县等地年画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著名年画艺人有高桐轩等。代表作品有康熙年间的《喜叫哥哥》、乾隆年间的《盗仙草》和道光年间的《庄稼忙》等。
桃花坞在苏州北城工艺美术行业的集中地。明代开始印制年画,康熙年间出现了年画作坊,雍正、乾隆朝时更为兴盛,重要画店有张星聚、张文聚等。表现内容以故事性画面为主,并乐于表现城市面貌与市民生活,最受欢迎的题材是表现日益繁华的城市景观与表现市民生活的时装美人等。采取套色木刻的方法,乾隆时又加强了色彩晕染,作风比较写实,明净强烈。代表作品有乾隆时期的《苏州阊门图》,清中叶的《百子全图》,清末的《花果山猴王开操》、《苏州火车开往上海等》,
杨家埠在山东潍县城东北,年画生产在乾隆时已具规模,同治后则进入盛期。体裁形式丰富多样,如炕头画,窗顶画,窗旁画等。印制方式主要是木板水印分色套版,只有大幅年画的人物面部略作人工烘染。造型夸张,构图饱满而富有装饰性,色彩对比强烈,风格质朴生动,具有很强的民间风貌。代表作品有《大宅锤》(门神)、《男十忙》、《女十忙》、《春牛图》等。
此外,河南朱仙镇、陕西凤翔、四川绵竹、福建泉州、广东佛山、浙江、安徽、湖南、贵州等地均有年画产地各有特色,直到晚清西方石印传入以后,各地年画才逐渐衰落下去。武强是北方年画的著名产地,兴盛于清代。题材主要是北方流行的历史戏曲故事,多采取连环画的形式加以表现。印制大多采用木板水印套色,黑白分明,色彩鲜艳浓重,风格质朴粗框,代表作品有《九九消寒图》等。河南朱仙镇位于河南开封西南,其年画的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时期。题材主要为吉祥图画、戏曲故事以及门神、神码等,作品有《吉祥婴戏》等。四川绵竹是西南著名的年画中心,其年画分“红货”和“黑货”两类,“红货”即在刻印墨线的基础上全部采用手工彩印描线,常因绘制者的不同而呈现出精细与粗框的风格。“黑货”为朱、墨拓印的屏条,内容有名人字画、吉祥神话及耕织图等,风格沉着古朴。福建泉州是华南地区的重要年画中心,年画以门画为主,多为红纸上套印黑线及黄绿二色,简单、鲜明而红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