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赫(479—502年),南齐画家、理论家,他的《画品》是第一部批评绘画作品、作者的论著。提出六条品评标准, “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自古画人罕能兼之。”其中,“气韵生动”是艺术表现的最高准则,“骨法用笔”强调笔法,而“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是针对造型基础与构图方面的鉴定,“传移模写”则是指绘画的临摹与复制,强调对前人古风的学习。谢赫还明确指出绘画的功能是“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后来,姚最(约活动于公元6世纪中期)续写了南朝后期的画家,完成画论《续画品录》,并给日后的评论家提出一个重要命题:“质沿古意,文变今情。”强调批评家要有发展的眼光,要善于发现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以能作出客观的评价。此外,还出现了北魏孙畅之的《述画》,第一部传记体画史。
此外,画家顾恺之亦有传世画论两篇,包括《画云台山记》和《论画》,《画云台山记》是一篇创作心得笔记,探讨如何处理云台山图画面,如“山有面,则背向有影”体现了画家对物象光影的观察,而“抱峰直顿而上,不作积冈,使望之蓬蓬然凝而上”则强调了画山的取势与造势。《画云台山记》中所记载的山水画法和对山水画创作的研究,为后世山水画的独立与成熟开辟道路。在《论画》中,顾恺之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尔,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对后世影响深远。(www.xing528.com)
随着山水画的萌生,南朝还出现了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两篇山水画论。宗炳(375—443年),字少文,南朝宋画家、理论家、佛学家。他在《画山水序》中指出山水是以其外形体现“道”的,晚年尝画山水于家中四壁,“卧以游之”,以强化山水画创作中“神思”(意境)的重要。这与王微的畅神说可谓异曲同工。魏晋南北朝时期画评、画论的大量出现表明了该时期美术的繁荣,二者之间的关系随之越来越密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