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周至战国时期陶塑艺术进步与发展的见证

西周至战国时期陶塑艺术进步与发展的见证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周陶塑甚罕见。山东章丘女郎山战国中期墓出土一组彩绘乐舞俑,咸阳李家堡战国晚期秦墓出土的一对陶塑骑马俑,表明战国中晚期陶塑艺术有了较大的进步,为此后陶塑艺术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此外,信阳、江陵等地出土的彩漆木雕镇墓兽,集多种动物特征于一身,格调琦玮诡谲,表现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西周至战国时期陶塑艺术进步与发展的见证

1986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遗址中出土了一批商代晚期的大型青铜铸像,具有圆雕性质,首先其中一尊大型青铜立人像,身高181.2厘米,连底座高262厘米,头戴华冠,粗眉大眼,身着饰有云龙纹的左衽长袍,双臂上举,夸张的双手握成环圈状,足腕佩戴脚镯,赤足立于镂饰兽面纹的覆斗形方座上,神态威武肃穆。其身份可能是主持祭典的巫觋,也可能是政教合一的蜀王。遗址中还出土了与真人头部等大的青铜头像或人面像数十件,内有一件横径134厘米的特大神面像,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强调其视听功能,双目纵突,大耳宽嘴。江西新干商代大墓出土的高53厘米的铜双面神人头像、陕西宝鸡茹家庄出土的西周握圈小铜人、湖北随县曾侯墓出土的编钟架上的铜人、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战国捧管铜人等,造型各具特色。

其次,商周时代的鸟兽形铜尊卣和铜器座也反映了这个时期的雕塑水平,著名遗例有湖南醴陵出土商代的象尊、湘潭出土的豕尊、湖南安化的猛虎食人卣(图十一)、河北平山战国晚期中山王墓出土的错金银猛虎噬鹿铜器座和错银双翼神兽等。出自中山王墓的这两件作品,矫健的体型都呈S形曲线,富于韵律感。前者将动物生死相搏的情景浓缩在不大的尺寸中,场面惊心动魄,后者具有镇墓守护神的意义,可能是汉代“飞廉”、陵前瑞兽“辟邪”、“天禄”等大型石雕的前身。

图十一 猛虎食人卣 商代 通高35.7厘米 相传出土于湖南省安化 宁乡交界处 现藏日本泉屋博物馆

除青铜雕塑或青铜器上的塑件外,原始陶塑继续发展。夏代的陶塑,以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陶羊、陶虎、陶龟及陶蟾蜍为代表,皆用捏塑加锥划的方法做成,形象朴拙,特征鲜明。商代前期的陶塑,有河南郑州二里岗出土的陶跪坐人像(已残)、陶虎。殷墟亦出土陶塑人面形器盖,以及陶塑带枷男女奴隶像、陶卧牛及陶鸮等。西周陶塑甚罕见。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四川成都青羊宫遗址出土的捏塑陶虎,约属西周遗物,陶虎长约16.5厘米,周身刻画斑纹,做虎视眈眈、昂首呼啸状,颇为生动。

春秋战国的陶塑中陶俑渐多,有山东临淄及山西长治出土的小型舞女、侍女俑,塑工粗率,陶俑作为丧葬明器,似乎尚处在初创阶段。山东章丘女郎山战国中期墓出土一组彩绘乐舞俑,咸阳李家堡战国晚期秦墓出土的一对陶塑骑马俑,表明战国中晚期陶塑艺术有了较大的进步,为此后陶塑艺术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商代的玉石雕刻十分发达,殷墟曾发现专门的玉石作坊。安阳四盘磨及小屯妇好墓等商代贵族墓葬出土的玉石雕刻小人像(图十二),高4—14.5 厘米不等,多为跽坐姿,少数立像。奴隶主贵族形象,身上往往刻出华丽的衣纹(云雷纹)的,而身上无衣纹,仅在腹下悬挂长条形蔽体的,可能是奴隶像。

图十二 玉人 商朝 高7厘米 1976年河南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www.xing528.com)

商代的石雕动物,先后在安阳侯家庄西北岗1001号大墓及小屯妇好墓,有过两次较大发现,有石虎座、石虎、石伏鸮、石卧牛、石鸟、石蛙、石龟等,皆用大理石雕成。妇好墓还出土了玉龙、玉虎、玉象等作品,形象简洁,造型庄重,色泽优美,十分耐看。

西周玉石雕刻基本上沿袭商代风格,圆雕作品锐减,片状平雕作品增多。著名作品有洛阳出土的周初的戴枷玉人以及1985年长安沣西出土西周早期的兽面玉饰,巨口獠牙,形貌威猛。

春秋战国的玉石雕刻刀工精细,神秘色彩减弱,夔龙形玉佩多数饰有蟠虺纹及涡云纹,形式多样,造型矫健自如。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的战国卧牛,呈扭头蜷腿打滚状,标志着战国雕刻已突破商代追求左右对称的造型程式

在俑葬逐步取代人殉葬的社会潮流推动下,木俑制作日渐兴盛。战国木俑以湖南长沙、河南信阳、湖北江陵等地出土最多。或以单块木头雕成,或用榫卯结构拼接手臂,姿态有立有跪,表象对象多属侍仆与歌舞伎,俑身或施彩绘,或者绢衣。

木雕动物以湖北随县擂鼓墩和江陵拍马山出土的彩漆木卧鹿、江陵望山出土的彩漆木雕禽兽座屏等最为出色。此外,信阳、江陵等地出土的彩漆木雕镇墓兽,集多种动物特征于一身,格调琦玮诡谲,表现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