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近万处,西到新疆,东到吉林、山东、江浙和台湾,北到内蒙古北部,南到广东海滨区域,文化类型约50多种。除延续下来的石器制作之外,新石器时代最大成就是发明了陶器,陶器区别于石器的物理性状的改变而是一次真正的创造,采用化学原理创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材料。因此,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按出土的陶器的特点而加以区别,例如彩陶遗址、黑陶遗址等等。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在造型美术方面遗留下来的主要创作。
古代陶器的起源,根据考古学家的推测,是由于用粘土涂在编制或木制的器皿上而产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人们逐渐地发现,成了形的粘土,脱离曾赖以成形的器皿,也可以适用于这个目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类型繁多,遍布生活方方面面,简单地按用途划分,可分为汲水器、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汲水器多为尖底瓶,方便提水。饮食器多为敞口的盆、钵 碗、杯、勺、豆等。炊煮器通常有三足,可以架在火上烹烧,如鼎、鬲、鬶、甑、釜等。储藏器多呈球体或半球体,有较大容量,如壶、罐、瓮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除了能满足当时生活上的需求,还在器表进行装饰,且制作工艺多样,在我国不同地区,根据当地的原材料与地域特色创造出各异的陶器文化,为后世的美术工作者们所津津乐道。
在陶器文化中,彩陶的艺术成就比较突出。若是追溯绘画的渊源,大多数人首先会联想到的就是新石器时代那些画在陶器上的纹饰。彩陶的原料为普通的黄土(不含钙质和钾质),加细沙及含镁的石粉末,然后经过精细的澄洗。这样的陶土中含铁量很高,在10%以上,使其陶器烧成后成为黄色或红色。再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用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其中赭石和氧化锰作为呈色元素,绘好后入窑烧制。最终,我们看到了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等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彩陶器。我国彩陶制作的年代大约在距今3000—5000年间,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最集中的地区是青海、甘肃、陕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其中最早发现,最具代表性的遗址是仰韶文化的彩陶艺术。仰韶村(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首次发现)及其他性质相同的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称为“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历时2000多年,是中国先民所创造的重要文化之一。根据这些遗址上的发现可以知道当时人们过着长期定居的生活,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手工业除了陶器外,纺织与缝纫也已很普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可以分为早晚不同的数期,但从器型种类和装饰纹样方面看,艺术成就最为杰出的是半坡型和庙底沟型彩陶。
半坡型彩陶的典型分布是在西安半坡村、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等遗址。典型器型为圆底钵、盆或是卷唇盆、折腹盆、细颈大腹壶、葫芦型器等。纹样主要有人面纹、鱼纹、鹿纹、蛙纹和鸟纹,以及宽带、三角、斜线、波折等几何纹。不论是象形纹样还是抽象纹样,线条表现粗壮有力,点、线、面结合有序,图形创作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如在半坡彩陶中有几件人面鱼纹的彩饰盆,其中一件《人面鱼纹彩陶盆》(图三)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轮廓重合,加上两耳部位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纹样,人头顶的尖状三角形物,可能是发髻,加上鱼鳍形的装饰,显得威武华丽。整个画面黑白处理于对称中突出变化,方、圆对比使得画面生动有力。至于这个图形的由来,很多学者还是把它归功于早期巫术,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师“珥两蛇”的说法认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的意念,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半坡遗址的发掘者认为:“在原始社会生活里面,图腾崇拜是精神生活和原始信仰寄托的象征。因此人们的艺术活动里,往往与图腾崇拜相关联,图腾徽号往往被刻在某些器物上,我们推想,半坡彩陶上的鱼纹,可能就是半坡图腾崇拜的徽号……他们把鱼当做图腾来崇拜了。” 不论是巫术仪式还是当地的图腾崇拜,都反映出人类对自身生活的环境的观察与感受。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和渔猎,这种鱼纹装饰即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与他们的生活形成了密切的关联,人、鱼结合的形象被赋予了某种力量,并作为一种符号应用在器皿上,传达人们的信念与情感。
图三 人面鱼纹盆 新石器时代 20世纪50年代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出土
庙底沟彩陶中也有一件颇具意味的作品,河南临汝阎村出土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图四),画面中有一只嘴里衔着鱼的大鹳,旁边是一把装饰考究且带有“X”形标记的石斧,据推测,这把石斧应该是古代社会的权力棒,而整幅画面应该是在记载一段历史事件—鹳氏族兼并了鱼氏族。
图四 鹳鱼石斧纹彩陶缸 新石器时代 河南临汝阎村出土
以上两件具有典型绘画特征彩陶上的纹饰都反映了新时期时代图腾崇拜的思想,这是一种最古老的社会现象和最原始的宗教形式,是在氏族的形成过程中,每个氏族都选择某种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动植物作为本氏族的标志,并把血缘关系推广到这些动植物,把它们视作自己的亲属、自己的祖先,相信图腾祖先是氏族的保护者,并对它崇拜,并形成相应的礼仪、制度、禁忌和风俗。
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青海地区又先后出现了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类型彩陶。这些彩陶纹饰中包含了大量的抽象元素,并初步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纹样的形式特征。如石岭下的变形鸟纹(凤纹)、马家窑的繁密丰满的漩涡纹、半山粗犷的锯齿纹和变体蛙纹,以及马厂大气的折线纹等,代表了后期仰韶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变的地域性。在众多的动物纹、几何纹中,我们也同样发现了有趣的人形纹样,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彩陶盆(图五),在盆口的内壁,绘有三组舞蹈纹饰带,一组五人,手拉着手,欢快地舞蹈着,下面还绘有宛若水纹的多行条纹。这种巫舞形式在青海地区其它遗址多次出现,说明这是新石器时代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画面。
图五 舞蹈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 1973年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装饰手法非常成熟,在半山彩陶中,还有在不同视角可以呈现出不同图案样貌的 “双关图案”(图六)。总体看来,在该时期的彩陶图案中已经熟练运用了现在常见的—些形式法则: 1.对比,是图案的形式法则中常用的重要的表现手法。在彩陶图案中大量地运用着对比的手法,通常用等量形的对比和不等量形的对比两种形式。2.变化,是在统一的基调中的形态不同,以细微的差别使图案具有含蓄的艺术效果。3.反复,彩陶图案也常运用反复的手法,尤其以同一纹样反复地出现,以加深人们对这种纹样的印象。4.对称,是彩陶图案中经常运用的格式。对称也是一种重复,是位置对等的等量、等形的重复。5.共同形的使用,与变化中蕴含统一。6.相错,以相同纹样的相间交错的手法,使两组纹样紧密相衔,非连似连,而使图案结构错落有致,十分紧凑。7.重置,利用不同纹样的重叠,造成视觉上的错觉,来加强层次感。8.点、线、面造型三元素的恰当运用。
图六 双关图案 半山陶器
除了彩绘之外,陶器器表的装饰类型还有“坯体装饰”,后来又发展出规整的弦纹、精美的镂刻装饰(龙山黑陶)等,此外,陶器上还会使用跟后来的雕塑手法极其相似的贴塑技巧和拟形陶器。甘肃省永昌县鸳鸯池1973年出土的马厂类型杯,几何纹的底部贴了一个突出的人物头部的陶塑,青海省民和县山城1971年出土马厂类型壶的上腹部也贴了一个鼻孔朝上的人头像,虽然都是陶器的从属装饰,但人物的面貌却非常写实,五官都有所表现,面部扁平,额头较窄,基本符合东方人的面目特征。
拟形器要比这种局部的陶塑装饰更加生动,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地将形式与功能作了完美地结合。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猪形陶鬶,江苏吴江梅堰出土的良渚文化的水鸟形陶壶等,有的拟形器甚至无需作出头部的塑造,我们都可以发现一种仿生的形态美感。(www.xing528.com)
我国早期雕塑的概念也在这个时期慢慢形成,不仅仅是器皿的依附体,还可以看成是独立的浮雕、圆雕作品。迄今所知黄河流域年代最早的一件陶塑人像为裴李岗文化陶塑人头像,1977—1978年在河南密县莪沟北岗遗址发现,属距今7000多年,头像用泥质灰陶制成,高约4厘米,颈下部分残缺,扁头平顶,宽鼻深目,突颏瘪嘴的造型,具有老年妇女的形貌特征,其塑造手法比较稚拙,但是,其略加锥划表现老妪特征的做法,却甚是质朴传神。仰韶文化出土的人、兽陶塑较丰富,其中甘肃礼县高寺头1964年出土的圆雕少女头像(图七),是仰韶文化陶塑人像的杰作。头像残高12.5厘米,用堆塑与锥镂相结合的手法制成,颈下部分已缺,头顶锥刺着一个小孔,前额至后脑堆塑着半圈高低起伏的泥条,仿佛盘绕在额际的发辫。脸形丰满圆润,五官部位安排准确,嘴巴微微启动,神态颇为优美,是我国原始社会人像雕塑的优秀之作。1982年,在我国辽宁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祭祀遗址中,发现了一批小型陶塑孕妇像,此后又在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发现一件与真人等大的泥塑女神头像,五官清晰,造型逼真,目光炯炯,嘴唇掀动,颇具神秘色彩。研究者一致认为这些女性雕塑可能是当时人类崇拜的丰收女神或是地母神的形象。
图七 圆雕少女头像 陶塑 仰韶文化 甘肃礼县高寺头出土
这些早期的陶塑人像与该时期的石刻人像,在形貌上基本一致,如河北滦平后台子红山文化早期遗址中,出土的几件石人,五官清晰,脸型丰满,身躯呈溜肩鼓腹状,造型颇似孕妇,与当时流行的生殖崇拜、女神崇拜的宗教观念息息相关。
中国古代还有极为发达的玉石工艺,在古代称之为玉的矿石,一般好的矿石,所谓“美石”(坚硬有光泽、有色彩)都可以称为玉,作为制作原料。新石器时代后期在甘肃仰韶文化中和山东龙山文化中都发现了玉石器物,不是作为单纯的劳动工具,而是可能同时作为一种在形式上有诱人的力量的美的对象而存在。而我国史前玉雕作品以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红山文化壁玉龙、1986—1987年在浙江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的透雕神人玉冠饰、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的玉雕人像等最为出色。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玉龙体高26厘米,整体呈玦形,墨绿色,龙首似猪,斜目方鼻,鬃鬣向后贴身弯曲上翘,龙身蜷曲,尖尾,无四肢及鳞甲。龙背居中处有一穿孔,可系绳悬挂,全龙呈垂首拱背勾尾的形态。浙江余杭反山12号墓出土的大玉琮与玉钺上,运用浅浮雕与阴刻线雕出神人与兽面组成的图案,形象神秘威严。这种图形或简或繁地出现在反山和瑶山出土的大量玉器上,应是良渚部落的神圣徽帜,代表军事或宗教首领的权威。
古代玉器的形式是由石器而来,制作技术也是由石器而来。处理玉的原料,因其硬度较高,需要特殊的技术,其主要的如:剖、磨、琢、碾、钻等,都是在制作石器的长时期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此外,有关玉器的原料的各种知识,无疑地是在新石器时代为了制作石器而获得的。
图八 红山文化壁玉龙 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
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了仰韶文化早期遗址的一座墓葬(距今约6000年),在男性墓主身旁首次出土了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形象,作为墓主权威的象征,布局是东龙西虎。这是中国墓室装饰的开端。其中龙长178厘米,形体特征与后世的龙接近,体态修长,曲颈昂首,有前、后肢,足趾有利爪,是我国目前所知年代最早、造型最大的龙图形,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而中国发现最早的古老的壁画遗迹在辽宁建平、凌源交界处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出土的壁画残片,用赭红色画成勾连纹图案,或用赭红间黄白色彩描绘三角纹图案。此外,在宁夏固原店河村齐家文化遗址,于一座房屋残垣的白灰面上,发现用红彩描绘的几何纹装饰壁画。
同西方美术史一样,我国在这个时期也发现了大量的岩画。中国不但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岩画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岩画遗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包括台湾在内已有18个省、自治区的100多个市、县(旗)发现有岩画。可能由于中原地区岩画破坏较大,目前发现的岩画所在地点几乎都属于古代的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创作。北方的创作年代,上可以推至1万年以前,南方岩画上限则在公元前4000——前2000年之间,岩画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如狩猎、放牧、祭祀、手印、脚印、图案、符号(有些近似于文字),堪称原始社会的百科全书。北方草原地带以动物、狩猎等内容为主,西南地区以人物等内容为主,东部—东南—西南沿海地带的岩画则以巫术祭祀内容最为突出。
岩画是用矿物质颜料涂绘(以动物血或皮胶做调和剂)或用石器磨刻、敲凿乃至用金属工具刻划在山崖石面上的图画。中国岩画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南系除广西左江流域,还有四川、云南、贵州、福建等地。南系岩画大都以红色涂绘,颜料是以赤铁矿粉调合牛血等而成的。制作年代较晚。这个时期的岩画大多属于北系,北系岩画以阴山、黑山、阿尔泰山等为主,绵延数千里,气势宏阔。北系岩画大都是刻制的,刻制又包括磨制、敲凿与线刻。制作时间的跨度很大,最早的可能在新石器时代,最晚的在元代。
在黑龙江、内蒙古阴山山脉、贺兰山北部乌兰察布高原等地是北系岩画集中的地区。北方岩画多表现狩猎、游牧、战争、舞蹈等,图形有穹庐、毡帐、车轮、车辆等器物,还有天神、地祗、祖先、日月星辰、原始数码以及手印、足印、动物蹄印等。贺兰山的岩画,形象古怪,面目各异。新疆岩画多为生殖崇拜的内容。这些图像大都凿刻在深灰或灰蓝色的岩石上,凿刻或磨刻的图像斑驳、稚拙、粗犷、简洁、浑然而多变。连云港的岩画刻在深褐色的岩石上,岩画的纹路和岩石的色彩既一致,又有微妙的变化。色彩的深浅交替,使图像产生一种跃动的感觉。
在南系岩画中,人们发现这些原始岩画作品普遍用红色涂染,这同原始艺术中习惯使用红色的现象是一致的。原始人在他们频繁的狩猎和战争活动中,鲜血不断地刺激他们的视觉神经,导致红色在视觉中的稳定性。红色那炽热的调子和生命之火相呼应,使岩画获得了无限的生命力,当红色置于某种祭祀仪式氛围中,红色和血色,使岩画产生强烈的刺激效果,从而具有了一定的恐惧感、神秘感。
随着气象变化,岩画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从而使岩画具有不同的整体效果。岩画和巫术仪式的结合须要选定某个特定的季节和时间,以增加仪式的空间氛围。比如内蒙古阴山磴口县莫勒赫图沟崖壁上刻有的人面形岩刻,结合周围巨石兀立,深谷苍凉的地貌,容易使人产生敬畏感。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的岩画,刻在锦屏山南面入口处凸出的巨石上,形似穹窿,灰蒙蒙的色彩给人造成神灵如在天上飘然而立的感觉,令人肃穆。绘于河流转变处峭壁上的花山岩画,由近两千个红色人形构成的巨大场面,造成随时有可能压迫过来的沉重感。岩画对面是开地,高耸的画壁同绿色植物形成强烈的对比,与江水的流动合成一种神秘而凝重的氛围,在阳光或月光下呈现出奇异的色彩。可以想象,祭祀中人们的歌声、水声、鼓噪声混合交织,响成一片,红色岩画也仿佛和人们一起跃动起来,产生了难以言喻的庄严神秘的效果。
绘画、雕刻等艺术样式的雏形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已然成立,结合早期的宗教观念,使得这些早期作品在今天看来也充满魅力,虽然它们承载的实用性已经发生了转变,但其艺术表现可以作为独立的形式元素愉悦视觉,更可以传递给华夏后人中国这个地域的久远的文化讯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