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发展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传达着各种形体、情感、气势。它以简约而单纯的黑白点画构置艺术格局,点画的无限多的组合与变化,自由多样的线条的空间构造与表现再加上用笔用墨、肥瘦枯润的相辅相成,形成了无限的境界,超越有限的形质,纵横驰骋,变化无穷,最终发展为书法艺术,并随之产生意境。
什么是意境?意境,是表现中华民族艺术特征的专用术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的审美氛围和意象,是书法艺术的核心与灵魂之所在! 李可染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表现,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
可见,意境与境界既有联系,又有差异。意为情思之流露,境为形象之概括。“意”与“境”相通,即精神风貌与情感意志的物质表达;而境界主要指真情和心灵境界,有境界,自为高格;无境界,则为奴书! 所以,中国艺术的审美与创作讲究意境美,境界高。
书法意境与境界是书法艺术高低的标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诗情画意美
书法和诗词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都具有强烈的写志、达意性,都是作者思想情性的自然流露,都是有感而发。蔡邕《笔论》:“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刘熙载《艺概·书概》:“写字者,写志也。”书法艺术虽不能像诗词那样通过语言直抒情怀,但通过书家的笔墨情韵以及线条的变化与组合,同样寄寓和表达着艺术情趣和思想情感。另外,书画同源,书法虽然不直接表现客观物象及自然生活场景,但在创作上书法和绘画一样都强调节奏和韵律,讲究章法的起、承、转、合,追求笔墨情趣的生机。所以,优秀的书法作品恰如一首情深意笃、意韵幽深的诗,又似一幅生机勃勃、意境悠远的画,充满了隽永醇厚的诗情画意,表现出诗意美和别具一格的文化气息(图19)。
虞世南《骨髓论》言:“鼓瑟伦音,妙响随意而生。”书法有着类似音乐和舞蹈的节奏。乐曲由不同的音组成,书法的音则是各种点画线条。另外,书法同音乐一样讲究章法,首写一字,其气势须管束到底,一字乃通篇之准,下字之首笔和上字之末笔之间要承上启下并贯穿书作始终,点画使转,几同金石铿锵。行气与章法的转换,时而如小桥流水,轻歌曼舞;时而如长江大河,高亢激扬;时而如冰泉水滑,呜咽凝结。抑扬顿挫,跌宕流连,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了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就像抒情乐曲之旋律回荡,节奏感非常强烈。“无声的音乐,纸上的舞蹈”道出了音乐舞蹈与书法意境的联系。
图19 嘉澍草书唐诗一首
三、喻象简省美
唐张怀瓘云:“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我们知道,汉字源自象形,书法“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书法作品的线条被书家灌注了生命力量,诠释和表现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美的意象。用一根简单的线就可剖判阴阳,划分黑白,演绎人生万象,表现宇宙和心灵,诠释变幻万千的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可谓简省并且寓意深刻。
四、含蓄朦胧美
书法是视觉艺术,却非绘画那样摹写物象。它表现自然物象、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精神世界的手法朦胧、含蓄、深沉,可启发和引导欣赏者去想象。“妙在含蓄无垠,思至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
五、继承与创新美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与积累,其章法经营及用笔之道均以继承为起点。没有继承,即无根之木。但同时“笔墨当随时代”,光有继承,没有创新,就是学成王羲之、颜真卿,也永远没有自我。学习书法,必定要多积累和学习,有了丰厚的学养和功力,再另有开拓,独辟新境。
总之,书法的意境讲求有情有境,同时又时时处处体现和彰显着辩证与统一。另外,书法意境的营造并非只由创作主体单独完成。其构成关系复杂,实际是由作为创作主体的书家、书法艺术品和观赏者等几部分因素共同构成。
首先,书法艺术创作者是营造意境的主体。艺术作品的意境与意象的表达密切相关。意象是书家通过书法家心智的抉择、情意的统一而产生出来的一种表情达意的审美要素,是书家对现实形象的观察记忆,进而匠心经营、熔炼、加工,在书法作品中形成的新形象。自然朴素也是书法艺术中的营造意境的形式美之一。也就是脱去着意的装饰、人工斧凿的痕迹,表现发自内心、天真自然的、富有魅力的意境美。书法绝不仅仅是书写汉字的方法,她更是借汉字表达艺术家心灵和情感的艺术。所以,书家的审美取向与感受、情感、表现与方法等是书法作品意境美的决定因素。所谓境随心转、境由心造。艺术家的学养是创作艺术作品的基础。以人品、学问、修养之综合,方达书法作品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如王羲之《兰亭序》以流美的线条、柔和的笔触抒写山水画境,其顺应自然的平和之美,正是其人格心灵的体现;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则以悲壮粗犷的文义和符号语言,刚健雄强、大气磅礴的笔势,表现了书者的凛然正气和人生追求。
其次,书法作品是审美意境营造的中间媒介。书法作品是书法艺术家创造的成果,同时又是艺术品被观赏者接受或消费的基础。所以书法作品也是由书法艺术创作的主体与观赏者共同完成的。书法以用笔为上,一幅作品是否经得起推敲和反复品味,在于精妙的用笔、点画的变化。它不仅表现在意象与形质上,同时包括气质性情上的细微变化。书法以线条来抒发情感。线条由于具备立体感、力量感和节奏感,可通过自身的表现力及不同的线条组合表现“意境”。而笔法则是书法线条表现力的根本来源。优秀的书家赋予线条极强的生命力。意由心至,笔随势生,因势利导,使字里行间倾注着奔腾激昂的情感,给人以意味深长、含蓄隽永的艺术享受是书家要达到的目的。此外,书法作品的章法、布白、气韵、神采等是艺术家气质、学养与书法的生命意象、品质风貌的结合,是书法作品意境表达不可分的部分。也就是说,书法作品须具备气韵贯通、神采横溢、生趣盎然的艺术感染力,应综合体现书家的生活阅历、艺术修养及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境界等。所以,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仅要有形式上的美,同时须富有动人的气韵和神采,讲求精神内涵。(www.xing528.com)
最终,欣赏者是艺术作品的最终评审与仲裁者。欣赏者观赏艺术作品的过程本身,就是对艺术作品的再创造。一般情况下,欣赏者由于学识、地位、阅历的不同而感受不一样。由于生活经验、情绪记忆、形象记忆等的差异及鉴别能力与审美经验也存在着差异,因此面对同一作品时其联想、想象、体会也会各不相同。可以说,作品的欣赏过程是艺术家和艺术欣赏者共同创造完成的,而欣赏则是一种再创作。所以,艺术家的创作必须首先深刻理解创作与欣赏的关系,创作时应顾及欣赏者的感受,艺术家创作所采用的一切技法,都应有效地刺激和引导欣赏者审美与再创造。
总之,创作和欣赏两者关系密不可分,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艺术家对大量生活现象浓缩提炼后,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对现实的直接认识,欣赏者的审美则是根据自身的审美取向和艺术修养,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产生联想,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由此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经验,进而提升品格修养、道德情操。
“意象”组合为“意境”
“意境”由“意象”组合而成。两个视觉“意象”构成一个视觉和弦,可以暗示另一个崭新面貌的“意象”。多个“意象”结合,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场景——“意境”。“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本不相关的客观事象和物象按照艺术家的主观倾向结合起来,可以相互为用,相互辉映。诗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中的“胡马”与“北风”、“越鸟”与“南枝”本无关系,一经结合,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在书法中,不同的线条按照不同的方式组合,与线条分割后的空间共同作用,可以构成千变万化的书法形象,表现各种各样的境界。“意象”组合为“意境”,主要有下列形式:
一、并置式
并置式即两个或多个“意象”的平行罗列。这一点在篆、隶、楷书中最为明显。如王献之的《洛神赋》玉版十三行,许多平行的笔画和单字有序地排列在一起,构成庄严、和谐的画卷。这有以下两种情况。
1.本字自组
就是独体字点画与偏旁的平行罗列。如“二”、“三”、“川”等字,是相同点画的平行,其他独体字是不同点画的罗列;“品”、“淼”、“鑫”等字,是相同偏旁的罗列,其他组合字是不同偏旁的罗列。它们都强调平衡、匀称、和谐,构成“意”与“象”、“象”与“象”的组合,昭示种种不同的“意象”。
2.多字相组
单字与单字的平行罗列,讲究“平”、“险”、“参差”、“错落”,或有行有列,或有列无行,在不齐中求整齐,构成变化而和谐的篇章。
二、跳跃式
跳跃式即“意象”的动态关联。行、草书单字笔画的转折映带,上下字的连绵,充分体现着时间与空间的跳跃,极大地增强了书法的韵律性,就像音乐中的音阶、诗歌中的平仄一样,是一种动态的和谐。
三、相交式
书法意象通过“穿插”和“缠绕”可以塑造第三种“意象”,这就是相交式。书法家往往借线条的穿插增加顾盼的情趣,体现揖、让的礼仪。王羲之《丧乱帖》“酷甚”二字的穿插,错落有致,王徇《伯远帖》单字在行间摆动,与下一行穿插,更显出左右相得的趣味。书法线条的缠绕可以造成一泻而下的“意象”。王献之《中秋帖》“中秋不复不得”等多字连写,米芾《张季明帖》中“气力复何如也”六字连书,势如长江大河,滚滚而下,表现了一种崇高的“境界”。
四、辐合式
书法中有主笔和中心意象。外围“意象”向中心“意象”靠拢,是为“辐辏”;中心“意象”向外围“意象”扩散,是为“辐射”;多种“意象”结合,组成大的“意象”是为“联幅”。“辐辏”最好的例子莫过于唐楷,大都中宫紧密,四周点画向中心靠拢,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生命;“辐射”最好的例子莫过于汉隶,中宫宽博,气势磅礴;“联幅”最好的例子是条屏,由许多独立的部分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