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上述形象的比喻,再来分析书法的笔法。笔法具体有中锋、偏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方笔、圆笔、运笔方向等用笔技法,意即使笔锋在顺逆相交、疾涩相顾、轻重相间的情况下运行。以充分利用柔软的笔毫的富有弹性的功能,达到运锋铺毫时笔势畅通、线条丰盈、体态生动的效果。
中锋指的是笔毫的正中之锋,中锋之法加合理自如地发力运笔为笔法之根本。中锋行笔要求书写时笔锋在点画中间运行,墨顺锋尖自两面均匀渗开,能使点画遒劲丰润,富有立体感,如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以避免笔画上轻下重或左轻右重等。
偏锋,又称侧锋,即用笔时笔锋偏到笔画的一侧横向入纸并运笔,写出的点画常为锯齿状,一边光一边毛,一边浓一边枯。
藏锋,即藏头护尾。藏头,指起笔,须“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横画直下,直画横下”。将笔尖逆落纸上,锋藏而行。护尾,指收笔,须“无往不收,无垂不缩”,将笔毫回收锋尖。藏锋是要把笔锋藏在点画中间而不外露,浑厚凝重、含蓄内敛、不急不厉。需要注意的是,在传统教学中总是强调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却很少告诉大家这样做是为了藏锋,以至于很多初学者因不分主次、不明所以,书写时将逆锋、回锋夸张了书写,而且越是认真的人越是如此。这样写出来的笔画“惨不忍睹”,最终导致对学习书法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失去对书法学习的兴趣。
露锋,即不回收掩藏笔锋,故又称出锋。大多指在笔画末尾露出笔锋的收笔动作。在一个字中主要的笔画藏锋时,副笔偶尔可以露锋。藏锋可显笔力骨气,露锋则丰实遒劲。
逆锋,指落笔时笔锋稍往笔画运行相反的方向运行,使笔锋痕迹裹藏起来,如起笔的藏锋就须用逆锋写出,逆锋是藏锋的具体手段,可令笔画含蓄、饱满。
顺锋,是指露锋起笔,且顺笔锋运行,不折回;或指在笔画末端不回锋。书写时偶尔用顺锋是为了表现露锋,如出捺角,顺锋有飘逸流畅之感,但须注意顺锋不可太长,以免产生轻飘油滑感。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初学者,如果过分强调细节,将会不得要领。所以在教学中要因人而异,要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嘉澍书法教学法”中的“笔画一点放射教学法”就是让初学者将学习笔画的着眼点放在笔画的起笔处,通过对起笔一点的书写过程的解析,让大家明白书写笔画的方法与过程及恰到好处的捻管转锋,以达到只要学会一个笔画的书写,就可以把握汉字所有笔画的书写的目的。同时,“嘉澍书法教学法”在教学中主张运用“跷跷板”的发力方法,要求运笔过程要“留得住”、“柔韧”、“瓷实”,以保证线条质量,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书者可通过长时间研习各基本笔法的方法,逐步掌握笔画的长度、角度、力度和钢柔度,即笔画的长短、斜正、轻重、曲直,再加上墨色的浓淡枯湿变化、错落有致的章法和笔画的变化。要多借鉴古典书论之载述,取长补短。
笔画的变化包含同种笔画间丰富的变化和不同笔画之间的丰富的变化。章法的变化将在后面的章节加以阐述。
一、同种笔画间的丰富的变化
书法运笔的变化,力度间、形体间的变化及墨色的变化使得笔画的书写蕴含着丰富细腻的变化。如长横的运笔就有逆锋顿起、中锋提行、回锋顿收等形成两头稍粗、中间较细的变化。墨色也由两头浓中间淡而富有弹性,犹如千里阵云。而当相同的笔画位置不同时,尤要突出笔画间力度的变化。其中包括中锋行笔、逆入、涩行、紧收。这里是提、按、顿、挫的变化,该重则重,该轻则轻,讲求“同笔异法”。如横画的写法,起笔就有逆锋、顺锋的区别,而收笔亦有外露锋芒与内藏锋颖之别。古人论书云:“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衂挫于豪芒”。
二、不同笔画之间的丰富变化
汉字笔画形态丰富,千姿百态,不同的笔画相互间取势、斜正、呼应;点、横、撇、捺、钩间有一定的角度、弧度的变化。而角度与弧度的变化是完成笔势的重要元素之一。如“十”的书写,横画稍向右上行笔与水平线形成不超过15度的夹角,左低右高,充满动感,回锋收笔同竖画的起笔呼应、形态细长;竖画则顺锋空中回锋慢行收笔,形态粗壮饱满同水平线垂直,行笔速度缓慢劲健,以求稳定。注意这里行笔速度快时,可令笔画超脱飘逸,但若过快,就显得浮华柔弱;用笔迟重缓慢,能使笔画朴拙庄重,但要注意避免呆板僵硬。所以书写汉字时,点线间上下衔接,左右萦拂,变化往来的势关系到通篇的神采气韵。
康南海说:“古人论书,以势为先”。历代书法家都很重视笔势,孙过庭有“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之述。经典作品的笔势或若雷霆万钧,闪电裂空;或如风云变幻,横绝大千;或似举剑向天,像水银泻地。
所以学习书法尤其是学习行书,要研究笔势。
笔势关系到点画与点画、字与字间的呼应;笔势由刚柔、舒敛、虚实、轻重等对立统一相协调构成。形是静的,势是活的。笔势要相互接续,相互映衬,掠笔须紧摄有力,聚锋不散,疾势于啄、磔等笔画,转笔须左右回顾,静中求动,听其自然,随阴阳而生,笔锋在点画中运行,抑扬顿挫。若此长期临池,可渐入佳境。
“嘉澍书法教学法”在教学中利用“永字八法”(图5)讲解笔画的形态、结构和节奏,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永字八法”包括了楷书的点、横、竖、钩、挑、长撇、捺、短撇等八个基本笔画的写法,如再加上“折”的笔画,共九个笔画。可以通过“永”字来分析笔画的形态特征,同时亦可以此把握行笔的快慢,理解把握书写时的节奏,以求气韵。
图5 永字八法
另外,还要学会读帖。学书者在读帖时要力求做到细致、认真,以使笔画的形象特征得之于心、应之于手。我们有一个学员,不断地临帖,每天写很多,但是进步不大。后来我就主张她多读帖,她很不理解,说自己一直在读帖。原来她没有真正理解读帖的意思,以为就是记住字帖的内容。通过讲解,最后她明白了读帖应该读些什么以后,学以致用,立刻突飞猛进。
用笔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有:
①对笔画形态的认识不够,比如写撇、横等(把握圆和弧线的关系)时用笔犹豫不决,拖沓乏力;
②不能把握书写的速度,过快或过慢;
③不能把握笔画与笔画间的连贯关系,书写时节奏的把握不够,不理解“一点教学”的起笔和收笔时的从容心态;
④不会捻管转锋等。
“永”字八法及其精解
“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以“永”字的八个笔画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永”字八法相传为隋代智永所创,一说为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用“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它是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见图5)八画,以诸宗元所著《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一、“永”字八法的渊源
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用几年的时间专门写“永”字。他认为,这个字具备楷书的八法,写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又将这“永字八法”传给虞世南,再后来,经过很多书法家一直传了下来。“永”字八法是以“永”字点画写法为例,说明楷书用笔和组字的方法。其来源还有以下几说。
1.崔子玉、钟繇、王羲之说(www.xing528.com)
唐张怀瓘《玉堂禁经》:“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历代以下,书者工于笔法之妙。其名世者,如魏晋之钟繇、王羲之,唐之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之辈,亦各家有书,所传之,惜乎沦没日久,真迹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传在世”。
《法书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聚字成篇,积画成字,故画有八法。唐韩方明谓八法起于隶字之始,传于崔子玉,历钟、王以至永禅师者,古今学书之概括也。隶字即今之真书”。又云:“以‘永’字八画而备八艺,故用为式”。
2.智永说
宋陈思《书苑菁华》:“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援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
3.张旭说
宋朱长文《墨池篇》《张旭传永字八法》,同《柳八法颂》及《颜鲁八法颂》。
清冯武《书法正传》中《书法三昧》云:“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二、永字八法精解
古人认为,“永”字不但可以涵盖楷书的所有笔法,而且“永”字从第一笔的起构到最后一笔的收结,笔画与笔画之间都隐含一条互相关联呼应的轨迹,也就是点画之间含着形断意不断的笔势,使全字脉络虽隐曲而气韵畅通。所有点画的迎来送往、聚散开合都彼此关情,凝神于一处。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3.竖为弩(同努)
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4.钩为趯(跃的样子,同跃)
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跃,须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申义策应之意。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两个笔画虽错落不相称,然其心气相通相应。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
6.撇为掠(掠是拂掠之意)
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行笔快速,笔锋峻利。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
8.捺为磔(磔音哲,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之意)
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磔本义是肢解祭祀用的牺牲,含解体张裂之意。楷书中的捺画承隶书的波磔而来,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体向外开放。所以隶书又叫分书,楷书中的捺也起到这个作用。楷书捺笔,力虽内聚形却外张,字体开展舒畅、开放。其二是说这一笔直要写得刚劲、利刹、有气势。磔本义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画即取刀劈之意。写时要逆锋轻落,右出后缓行渐重,至末处微带仰势收锋,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自然。
三、八法结语
卢肇说:“‘永’字八法,乃点画尔”。但“永”字八法并非孤立存在,当考虑每个点画如何安排时,实际已涉及字的结体法则。因此,作者想通过永字八法的“永”字的剖析来说明基本点画的写法和组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