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最基本的技法是笔画的写法,也就是用笔的方法。
“书法之妙,全在用笔”。早在两千多年前毛笔基本定型的秦代,先贤们就已经开始研究笔法了。如蒙恬不仅改良了流传至今的毛笔,还撰写了中国书法史上第一部论述毛笔的著作《笔经》。两千多年来,历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更是不断地、深入细致地探索研究,保存下大量有独到见解的用笔方法。如唐孙过庭《书谱》云:“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产豪芒”等。
书法的方笔和圆笔为线条的基本表现形态。要学好书法,须了解方笔与圆笔的运用,即如何用方笔、圆笔,又何时该方圆兼备,如何运笔。所谓“书法之妙”,全在运笔。书家要有驾驭笔墨的深厚功力方能写出神形兼备、有生命的线条。
方笔,棱角,主要表现在点画线条的起止转折上,棱角可运用“顿笔方折”、“折以成方”的笔法形成,给人以刚健挺拔、方正严谨之感。
圆笔,无棱角。圆笔是在点画线条的起止转折上,运用“提笔圆转”、“转以成圆”的笔法形成,不露筋骨,笔势圆润遒劲。
笔画的位置包括起笔、收笔的位置以及穿插避让等关系的位置。对汉字结构而言,笔画的位置处理至关重要。笔画位置不当,字的结体必有问题。若使每个笔画准确,最有效的方法是读帖或临写时从大局出发,左右对比,纵横观察,高瞻远瞩,时时处处考虑位置的经营,做到竖成列,横成行,字心平稳整齐,布局合理,因势利导,气脉贯通。
笔的纵向运动是指提按须注意轻重缓急,而笔的横向运动是指笔画的延伸须注意粗细的变化。这里运笔方向与执笔方法密切相关,毛笔的纵横和进退的运动由执笔的押、钩、格、抵控制。而所有提笔、蹲笔、顿笔都是控制笔杆与纸面成垂直关系的上下运动。而笔的横向运动,则用绞笔、挫笔、衄笔、翻笔、抢笔及行笔控制。
汉字由笔画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科学有机地组合而成。具体说就是笔画之间有变化、呼应、穿插、疏密、向背等关系,所以书法学习的内容包括把握笔画的书写要领、笔画的特征、笔画的位置等的组合关系。
笔法是指笔尖在纸上运动而形成点画的方法。笔法又叫运笔方法或用笔要领,它包括起笔、行笔、收笔的方法。方笔和圆笔正是通过上述运笔方法形式的。书法的用笔指行笔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生的效果。它包括执笔的高低等。每一种流派都有各自不同的用笔方式。用笔方式对书法风格的形成起着很大的作用。
古人说“用笔为上”,指出用笔方式在书法基本构成中起着关键作用。米芾说:“蔡京不能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迈‘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这“勒”、“排”、“描”、“画”既是对用笔的形象性的概括,同时又说明每一个书法家都有自己一定的用笔方法。
“嘉澍书法教学法”主张用笔本身要遵循一定的形式法则,要有一定的力感和质感。不管运用哪种运笔方法书写,都须追求力感、质感,讲求气韵张力。而“气”、“骨”、“韵”都与用笔有关。特别是“气”和“骨”,主要是指用笔。书写者全神贯注,把自己的心绪通过臂、肘、腕、指传送到笔端,形成有“气”有“骨”的点线,给人以力感、质感。相反,失败的用笔怯弱无力、刻板、沉没。这是因功力不足造成的。(www.xing528.com)
在书法训练的过程中,越研究越会觉得书法的用笔奥妙无穷,有时难以直接用非常明白通俗的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述清楚,于是,很多书家便运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事物形象地做各种类比。如何用笔、姿势、动作、技巧、观念、效果等是“书法”的主要传统内容之一,为“笔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代书家的用笔“真经”。这些形象的比喻有必要仔细体会和理解,这样做对书写大有裨益。
如“鹰望鹏逝”、“游鱼得水,景山兴云”。“鹰望鹏逝”是小篆的“鼻祖”李斯的话。意为作书若苍鹰、鹏鸟捕食,先在空中回旋观望,发现“目标”再迅速下飞捕捉。也就是说,书写须“意在笔先”。笔锋着纸前,先取势,考虑好布局、风格后,下笔干脆、利落、迅疾。
“游鱼得水,景山兴云”。意在强调从大自然美好的事物中悟出书写规律,指用笔要自然舒畅,不做作。如鱼在水、舒展活泼、自由自在;如景山的云朵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如“犹若登阵”、“笔是将军”。汉丞相萧何将书法的笔势、笔法比作用兵,其《论书势》云:“夫书势法,犹若登阵,变通并在腕前,文武遗于笔下,出没须有倚伏,开阖籍于阴阳”。意为用笔运腕须善于变通、若用兵前的调兵遣将,要随机应变;结体与布置点画须善于把握起止、方圆、提按、粗细、曲直、擒纵、断连、正攲、舒敛、开合、收放、向背等对立统一的关系。
书圣王羲之亦认为笔如同指挥作战的将军,其《书论》中说:“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 笔是将军,故须迟重”。意为用笔时笔墨一落,其骨肉精神即已定局。正如将军作战,一场战役关乎生杀予夺、领土得失,而胜负却只取决于将军。故将军须“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审时度势,既不可操之过急,又不可失果敢与气度。
如“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怀素向颜真卿求教书法,“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 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怀素在谈用笔体会时用了“夏云奇峰、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坼壁之路”的比喻,而颜真卿只说: “何如屋漏痕”? 怀素顿若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屋漏痕”是非常形象的比喻,这是对用笔的要求,为笔法的最高境界。唐代以后,书家对“屋漏痕”多有解释,主要观点是指中锋或藏锋用笔,“言不露圭角”。沈尹默《书法论丛》中解释“屋漏痕”为:“雨水渗入壁间,凝聚成滴始能徐徐流下来,其流动不是径直落下,必微微左右动荡着垂直流行,留其痕于壁上”。这里的“痕”是自然、有涩势、有质感、总体垂直的,正所谓“中锋用笔”、“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锥画沙”指锥锋画入沙地中间凹成一线,两边凸起。书法用笔要像“锥画沙”那样,笔锋在线条中间运行,凝重、立体,富有质感,有涩感的效果,无起笔、止笔的痕迹,墨迹浮于线条两边。
“印印泥”指用笔应若印章印在印泥上深入有力,有形态端严、圆静有力的效果。
如“长年荡桨”。北宋黄庭坚的《山谷题跋》云:“元祐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晚入峡,见长(音‘涨’)年荡桨,乃悟笔法”。长江三峡人将船头把篙船工称呼为“长年”。“长年荡桨”即船工荡桨。当年黄庭坚坚持“凡学书,欲先学用笔”。他多年研究笔法,虽然积累了很多经验却常为“用笔不到”而苦恼,晚年乘船过三峡,因见船工反复有节奏地把船桨推出再挽回的自然协调的动作,终于顿悟出用笔“飘逸”、自然到位的笔法。
如“折钗股”。南宋姜夔《续书谱》云:“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钗是古代妇女的一种发饰,多由金银打造,两股合成,韧性较好。这里“折钗股”,是以“金银钗”作比喻以表现笔画转折处形象的一种笔法,是指用笔到线条转折处时要像折弯的“钗股”般劲健、均称、圆畅,用笔须正锋,不扭不偏圆转平铺笔毫,“折钗股者,如钗股之折,谓转角圆劲力均”,以使转折处的线条圆劲健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