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俗物产的文化隐喻
1.植物
①俚语释荷:
苦如薏。
[鉴析]:出自《毛诗草木虫鱼疏》。“薏”为何物?名虽少见,但物很常见,即莲子里面绿色的芯子。《毛诗》云:荷花古称“芙蕖”,成熟而结青色莲蓬,莲蓬里有白色莲子,莲子中有青色莲薏。一般不足三分(折合九毫米多),形状像吴钩。吃过莲子的人都知道,“薏”味苦,故常以此比喻人间苦恼之事。
②俚语释檀:
斫檀不谛、得系迷。系迷尚可、得驳马。
[鉴析]:出自《毛诗草木虫鱼疏》。檀木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名贵树木,其材可以做家具、制器物。“系迷”也是一种树木,但比檀木次很多;“驳马”则是一种榆树,材质最低下。不过三种树木外表都很接近,皆呈青色。檀木皮光滑,“驳马”树皮稍有白斑,不仔细分辨的话很容易搞混。因此俚语的意思是说:本想砍棵紫檀,没看清楚(“不谛”),倒砍了“系迷”树;还好砍的是“系迷”,要是再没看清楚砍了“驳马”树,那真是白耽误工夫了!比喻忙中出错,得不偿失。
③俚语释白杨叶:
白杨叶,有风掣,无风掣。
[鉴析]:出自《本草纲目》。白杨树在我国很常见,其叶可以入药,内服治腹痛,外敷消口疮。白杨的嫩树叶质地轻巧,微风也易摇曳之,故有俚语如是,可见老百姓平时观察物候十分仔细。且历史上发生饥荒时,灾民往往以杨树叶等下锅充饥。
④俗语释梅:
梅华优于香,桃华优于色。
[鉴析]:出自《埤雅》。意思是说梅花以香味见长,桃花则以色泽见长,两者虽然美好,但是香与色不能兼得,以此比喻世间万物难以十全十美,只要发挥其所长就可以了。
⑤俗语释芡:
荷华日舒夜敛,芡华昼合宵炕。
[鉴析]:出自《埤雅》。“芡”是一种植物,叶子宽大像荷叶,但表面不如荷叶光滑,有褶皱及芒刺。且芡和荷的生长规律也不同,荷花白天开放,晚上收拢,而芡则反之。以此比喻事物皆有自身规律,不可违逆而行,应当尊重其自然法则。
⑥俗语释藕:
藕生应月,月生一节。闰辄益一。
[鉴析]:出自《埤雅》。藕甚常见,为荷之地下根茎,中有管状小孔,可食用。由于藕深埋淤泥中,不易察觉,所以古人推断认为,藕的生长与月数相对应,每个月藕长一节,遇到闰月还会多长一节。这种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是古人的妄测。不过俗语经常用来比喻事物循序而进,不宜违背规律。
⑦俗语释槟榔:
槟榔扶留,可以忘忧。
[鉴析]:出自《临海异物志遗文》。相传将牡蛎壳研磨成灰,与槟榔、扶留树的藤,同时制药服用,可以使人感到兴奋。槟榔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是一种我国南部特产的重要药用植物。其木类似于椰树,其果食用后可以催涎、发汗。上面提到的另外两种药材与槟榔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经过调制却可以得到妙用。俗语以此比喻事物虽异,若精心安排、各取所长,便可相辅相成,显示奇效。
⑧俗语释萝卜:
上床萝卜下床姜。
[鉴析]:出自《用药法象》。古代中医认为各种药材皆有属性,或凉或温,或寒或热。有的虽然药性相同,但如果不视具体病情且不分属性乱用之,则会适得其反。比如说,中医认为生姜辛辣能够发汗,但不宜夜间服用,易伤肺、胃;若有病在身更为不利,只可白天服用,可以开胃。反之,睡觉前吃萝卜倒可以消食,有利身体。这是我国先民在长期实践后得出的药用俗语,可以养身,不无道理。
2.动物
①俚语释黄鸟:
黄栗留,看我麦黄椹熟。
[鉴析]:出自《毛诗草木虫鱼疏》。“黄栗”即黄鹂鸟。一般四、五月时,桑树的果实桑椹成熟,黄鹂最爱偷食之。它是一种杂食类害鸟,有时也会偷食麦子。俚语用黄鹂比喻那些趋炎附势,平时不事劳作,待他人功成,却来分享一杯羹的奸险小人。
②俚语释鱮:
网鱼得鱮,不如啖茹。
[鉴析]:出自《毛诗草木虫鱼疏》。“鱮”是一种古代常见的鱼类,看上去鱼头硕大且肉质肥厚,其实非常难吃。“茹”是指已经腐臭的死鱼。古代渔民以鱮连死鱼都不如,宁死不食。这则俚语颇有点现代俗话“早知如此,不如一死了之”的味道,比喻事物糟糕透顶,不可挽回。(www.xing528.com)
③俚语释蟋蟀:
趋织鸣,懒妇惊。
[鉴析]:出自《毛诗草木虫鱼疏》。蟋蟀是比较常见的昆虫,在古代,北方人称之为“趣织”。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也有一篇家喻户晓的小说《促织》。原来“趋织”、“趣织”、“促织”是蟋蟀别名,其实是一回事,盖方言不同而已。中国古代社会男耕女织,分工不同,而蟋蟀鸣叫时正值深秋,乃棉花等农作物收成,欲待加工之时。民间以蟋蟀鸣叫作为催促妇女辛勤织布的口号,是以命名“促织”。《毛诗》的这种说法大概是蟋蟀别名的最早出处。
④俗语释龙:
龙精于目。
[鉴析]:出自《埤雅》。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神兽。民间对于它的想象层出不穷,有一种说法认为龙听不见声音(可能是从“聋”字推演而来),所以视力非常好,能够于千里之外窥见芥籽。这种说法当然是无稽之谈,没有任何事实根据。不过这条俗语则可用来比喻那些虽有缺陷,但不失一技之长的人。
⑤俗语释鯋:
鯋性沙抱。
[鉴析]:出自《埤雅》。“鯋”是一种身长不足十公分的小鱼,生性喜欢沉在河底,并善于用河沙伪装自己,经常口吹沙石覆盖全身。它背上还有刺,遇到危险能够螫人。俗语以此物比喻那些平时善于伪装,背地里却混淆视听、暗箭伤人的卑鄙小人。
⑥俗语释鲟鱑:
鲟鱑鱼吃自来食。
[鉴析]:出自《本草纲目》。鱑与鲟是同类鱼,生活在内陆大河的深水处,通体光滑且无鳞片。但鱑鱼有个特殊的生活习性,喜欢在乱石湍流中觅食,进食时,只是迎着水流张开大嘴,任食物自己游进来(故称“自来食”)。俗语用鱑鱼来比喻好吃懒做、守株待兔之懒汉。
⑦俚语释河豚:
舍命吃河豚。
[鉴析]:出自《本草纲目》。河豚鱼生活在江南水域,肉质鲜美,但其血、内脏、眼睛、鱼子皆有毒,必须剔除干净方可安心食用。所以此乃吴地流行之俚语,意思与“舍命陪君子”相似,即必须下定决心方可行动。
3.器物
①俚语释瑱:
不喑不聋,不成姑公。
[鉴析]:出自《释名》。“瑱”是古代一种非常有趣的小饰品,原意是美玉,后来定指古代帝王所佩戴之冠冕两侧,垂下用来塞耳朵的玉制挂件。中国的先秦时代十分讲求礼制,君子浑身上下佩戴有各种各样的小玉器,比如用来规范仪步的玉佩,挂衣角的玉钩等,“瑱”也是用来保证人们非礼勿听的。它因此也叫充耳,即塞耳止听也。民间把这种上流阶层使用的高级玉器当作“装聋作哑”的代名词,因此上面这则俚语就与“瑱”有关联了,说的是长辈(姑公即丈夫的父母,这里泛指长辈)有时候应该不闻不问,对小辈的过失要装装糊涂。
②俚语释琴:
新为桐,旧为铜。
[鉴析]:出自《洞天清禄集》。这本书的作者赵希鹄是宋代著名的鉴赏家,尤其喜爱鉴赏古琴。上佳的古琴一般都用梧桐木来制作,这是因为梧桐木质地轻巧却很坚硬,透气而不易干裂,吸水性小、不易走音且能耐火、防潮、防霉,非常符合制琴的条件。但赵希鹄也指出,世人因此只知道琴越轻巧越好,有时候反倒不认识更珍贵的用古桐木做的琴。古桐琴经过百年风霜,木液已尽,坚硬无比,能够弹奏出新桐琴所不具备的金石之音。所以俚语说,新制的琴一看就知道是梧桐木做的,因为其轻;不过越是古老的琴反而越珍贵,质感则像一块铜。这本来可能是制琴业或鉴赏界的俗语,我们现在可以用来表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意思。
③俗语释龙蛇:
强龙难敌地头蛇。
[鉴析]:出自《洴澼百金方》。这是清代评论历代战略防御的一部兵书,其中提到的这句俗语直到现在我们还在使用。书里有一篇记录了一道朝廷下达给地方百姓的谕旨,里面鼓励乡民起来抵御盗贼侵扰,虽然一村一县力量微小,但是乡民占据地利,拥有主动权,若能抓住盗贼远来不熟悉当地环境的机会,就可以转危为安、反败为胜。
4.农业
①俚语论耕耨:
春浊不如冬清。
[鉴析]:出自《农书》。这是我国现存首部以宋代江南水田耕作栽培技术和农桑生产为内容的地区性农业著作,作者是陈旉。里面提道:江南水田能够一年两熟,晚田收获后,必须等到来年开春再行耕种。冬春交接时,平原地区可以采用“平耕深浸”的方法肥田,即空水田里引水灌溉,这样既可以防止初春杂草生长,又可以化解冬季土壤冰冻,达到积肥的目的。这条俚语就是针对这样的情况,它类似于农谚,意思是说与其等到开春烧尽杂草,解冻泥土,再行耕耨,不如临近冬末时,以水浇灌田地来得有效、方便。
②俚语论居处:
近家无瘦地,遥田不富人。
[鉴析]:出自《农书》。这则俚语意思是说农民的居所应该尽量靠近田地,这样便于及时耕作、除虫、施肥。这种说法其实是对千百年来农业经验的一种总结,中国古代社会处在一个较封闭的小农经济环境中,自耕农管理土地缺乏有效的技术与工具,只能受制于地理位置的远近。古代的富人只能是地主,靠自己双手辛勤耕作的小农根本无法扩大生产,经营广袤的田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