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文化视域中的歌俚研究:第八章俗语的释义

传统文化视域中的歌俚研究:第八章俗语的释义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章“俚俗”释义书面语居庙堂之高,登大雅之堂,是人们正式交往过程中极为重要的规范性语言交流工具。目前,语言学界普遍将“俗语”作为常用语的术语称谓。本书就采用了这种提法,下文将要提到的各种“俚语”,实际上就是“俗语”中的“熟语”。我们先来看这个“俚”字。“俚语”是一种民间惯用语,由于地域不同,往往带有明显的方言色彩。但在各地方言中,至今有许多“俚语”仍在使用。

传统文化视域中的歌俚研究:第八章俗语的释义

第八章 “俚俗”释义

书面语(泛指正式场合使用的交流语言)居庙堂之高,登大雅之堂,是人们正式交往过程中极为重要的规范性语言交流工具。除此以外,在人们的生活中,还到处充满着形形色色的常用语。常用语不同于规范的书面语,往往带有强烈的口头语色彩,甚至包含着戏谑、调侃的成分。无论古今,生活中的常用语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流传甚广。这些常用语丰富了我国语言文学的文化内涵,并且增加了语言表达形式的种类,是汉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常用语虽然在表达形式上不及书面语严谨、工整、典雅、正规,但在表述意义上,却与书面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譬如说,常言道(或“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捡了芝麻,丢掉西瓜”、“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以及“前怕狼,后怕虎”等。这些都是家喻户晓的口头语,它们和一些书面语在表达含义上,是完全一致的,对应地说就是“弱肉强食”、“后来居上”、“因小失大”、“分道扬镳”还有“畏首畏尾”。这些“常言”都属于“俗语”的范畴

那么,什么是“俗语”呢?

众所周知,常用语的种类有很多,包括“熟语”、“谣谚”、“歇后语”,等等。目前,语言学界普遍将“俗语”作为常用语的术语称谓。换言之,“俗语”的范围是最广的,我们可以将“谣谚”、“歇后语”、“熟语”等绝大多数常用语纳入其中,统称之为“俗语”。徐宗才先生就认为:“俗语也叫俗话,是一种通俗、形象、广泛流行在人民群众中的定型语句,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是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科学知识、生活感受的总结。”(《俗语词典》)这些统称“俗语”(或“俗话”)的常用语,其共同特征是口语气息浓重,当然每种常用语也各有特点。

一般来说,“谚语”偏重总结人们的知识经验,是寓有思想深意的“俗语”。王勤先生曾指出:“谚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总有训诲性和教育作用。这是谚语的根本功能所在。谚语所表达的意义是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传授经验、教训劝戒的功能。”(《谚语歇后语概论》)比如说,“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人心”、“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心齐,泰山移”等。“谚语”总结的经验,来自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里,甚至还有专门涉及生产实践的“农谚”,它在“谚语”里占了很大比重。像“燕低飞,要落雨”、“龟背潮,下雨兆”、“泥鳅静,天气晴”、“猪衔草,寒潮到”、“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等,这些都是古人观察物候和节气所积累的历史经验。

而“民谣”与“谚语”则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古人认为“谣”是“徒歌”,也就是无曲之歌词,“谣”、“谚”可以“互训”,即互相解释。它们的区别仅在体例格律上,所谓“对文则异,散文则通”,意思是说,“民谣”有韵,若形式对仗工整则不同于“谚语”;若形式松散的话,就和谚语没什么差别了。所以我们经常联称之为“谣谚”。

“歇后语”所体现的是中国人特有的智慧及语言趣味,它国并没有这种语法现象。“歇后”一说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历史久远。“歇后语”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段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段则解释说明之,像谜底,两相结合,贴切自然,妙趣横生。比如说,“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等。

当然,在“俗语”中,还有很大一部分被称为“熟语”。语言学界对于“熟语”的解释和分类,目前尚未有定论,但有一个通俗的看法:“熟语”即“俚语”。本书就采用了这种提法,下文将要提到的各种“俚语”,实际上就是“俗语”中的“熟语”。

那么,到底什么是“俚语”?它又有何语言特点呢?

我们先来看这个“俚”字。唐代有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名叫司马贞,他从小酷爱读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但因为年代相隔久远,《史记》的旧注本到司马贞生活的唐代已经存在很多纰漏与讹误,使得《史记》有很多让人看不懂的地方。于是,他发奋写了一部《史记索隐》,对《史记》进行注音释文,纠正以往疏误。没想到这部书让他名垂青史,后世称誉其为“小司马”。司马贞在《索隐》中训“俚”为“鄙”,“鄙”最初是指边远的地方,就像现在远离都市的乡下,也就是说,“俚”就是偏远地方的意思。由此引申,“俚”在现在词典上就解释为民间的,不文雅的意思。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和王胜》一诗中云:“不惜阳春和俚歌”,这里的“俚歌”,就是“民间歌谣”的意思。(www.xing528.com)

其实,“俚语”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很早就已出现。正史中的“前四史”曾多次引用当时流行的“俚语”,只不过其说法并不统一,名目繁多,如称“里言”、“俚言”、“里谚”、“野谚”、“里语”、“鄙语”等。但其特点完全一致,均指“民间口语中使用的通俗而又粗鄙的词语”。(《辞海》)

曹聪孙先生曾给“俚语”下如此定义:“习惯上认为,俚语是一种口语性、通俗性极强的‘粗话’。从文化审美的观点看,它不是文学语言。不过,它仍然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颇有地方色彩。”(《俚语探赜》)从其定义可看出,“俚语”至少具备三种特征:

第一,粗俗性。如“脓包”、“小赤佬”、“窝囊废”、“上西天”、“王八蛋”、“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口语表达,均为民间流传极广的“粗话”。

第二,方言性。“俚语”是一种民间惯用语,由于地域不同,往往带有明显的方言色彩。我们可以拿明清时候的一些话本小说举例子。这些话本的内容多是风花雪月、才子佳人,因此贴近日常生活,经常会将方言俗语等采入小说。比如《金瓶梅》里就有很多“俚语”来自各地方言,像“田鸡”即青蛙,北方或说“蛤蟆”,吴方言区的口语称之为“田鸡”。又像“墓生儿子”即遗腹子,此乃冀、豫二地的说法,意为妻怀孕而夫先没世;“墓生”一词十分形象。又如《红楼梦》也有很多当时的“俚语”,像“是非人”意指身世有问题、不清不白的人;“不防头”意指说话不假思索、不考虑后果;“杀鸡儿抹脖子”意思是说做事情急。当然,这些俚语现在已不太流行。但在各地方言中,至今有许多“俚语”仍在使用。比如,广东人讲的“蛀册龟”(指埋头死啃书本,不问世事的人)、“鸡同鸭讲”(指牛头不对马嘴,彼此无法沟通)等;江南地区流行的“矮冬瓜”(指人身材矮小)、“鸭孵卵”(指不明事理或不仗义、不讲交情的人)等;吴方言经常使用的“拆烂污”(指不负责任,把事情弄糟)、“老油条”(指处世油滑或工作拖沓的人)等;四川方言里的“贱皮子”(与“贱骨头”同义)等。

第三,生动性。刘叔新先生曾指出,“俚语产生和流传于民间”,“意思只客观反映一般事象,不进行说教”,“表意诙谐生动而明白”。(《汉语描写词汇学》)根据其研究,“俚语”又可大体分为“俚俗固定语”和“俚句”两类。前者指不成句的俚俗惯用语,如“走后门”、“穿小鞋”、“碰钉子”、“拍马屁”、“戴高帽”等口头词汇;后者则指“成句子的俚语”,如“狗嘴里长不出象牙”、“歪嘴和尚念不出好经”、“占着茅坑不拉屎”、“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是恶狗不挡道”、“站着说话不腰疼”、“人怕出名猪怕壮”等。

不过,也有学者提出“俚语”同“谚语”、“民谣”相比,并没有训诲性质。本书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俚语”虽然有时粗鄙难闻,但从表现形式上看,它更接近于寓言,且有其寓意。尤其是“成句子的俚语”,往往从事体表象抽绎出问题本质,以最简单形式予以组合并复述之,故其说事性极强,且因此而具有了更广泛的类比性。所谓“智慧藏于民间”,实际上就是指“经验”源自于“实践”这个道理,包括“俚语”、“谣谚”在内的“俗语”,所以能历久弥新,也正是基于“实践性”这一特点。

当然,“俚语”和“谚语”的侧重点毕竟不同。“俚语”缺乏对知识经验的总结,更注重对于发生过的社会生活场景或历史现象作出描述性的归纳。这种描述性话语长短不一,比如不成句的俚语有“开夜车”(指熬夜赶工)、“乱弹琴”(指胡扯)、“磨洋工”(指磨蹭)、“冤大头”(指吃了亏的人)等等;成句子的俚语有“横挑鼻子竖挑眼”、“眉毛胡子一把抓”、“求爷爷,告奶奶”、“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摇头不算点头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这些俚语表达了特殊情境下的特殊状态,从古至今,已经完全地融入到我们日常会话的各个方面。

习惯上,我们有时会将“俚语”和“俗语”混起来,并称“俚俗”。这是因为“俗语”本身也有一些描述性的语言和“俚语”的形态十分接近,很难区分清楚,所以笼统名之。本书所说的“俚俗”,就是指这种情况。

“俚语”源于对历史及社会的细微观察,同时也是一种民间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同其他一些传统民俗一样,“俚俗”中难免良莠不齐,低俗、迷信的部分也确实存在,但其中更多的应该是传统的积淀。中国古代圣贤也常将“俚语”当作摆事实讲道理的一部分,将其记录到正史典籍中,这说明他们对于民间智慧的尊重与认可。我们身落古人千百年之后,也应当具备足够的魄力及眼力,正视古代“俚俗”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更何况,有些“俚语”虽然不通行于现代,但其背后的历史典故却仍值得今人玩味;即便是权作茶余饭后的消遣,也可以由此来认识历史,了解传统,体会古圣贤的智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