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民歌的女性视角
1978年,有一部彩色故事片风靡全中国,电影名字就叫做《刘三姐》。其实在这部电影之前,中国古代历史上这位善于歌唱民歌的“刘三姐”早已经家喻户晓了。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其传说最早见于南宋地理学家王象之写的《舆地纪胜》之卷九十八《三妹山》。明清以来,有关她的传说与歌谣文献记载很多,而壮族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与歌谣更是丰富。
目前,关于“刘三姐”传说的通行版本是这样的:刘三姐为唐代壮族农家女,年幼聪颖过人,被视为“神女”。十二岁能通文字,指物索歌,开口立就。她经常自编自唱,歌如泉涌,优美动人,不失音律,故又有“歌仙”之誉。十五岁时,聘于林氏,唐开元年间,为抗拒林氏逼婚,与情人张伟望出奔,不知所终。
民间多以为两人双双成仙而去。广西宜山地区的传说版本则说:刘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即公元703年),从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十二岁即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扬壮乡。后她曾到附近各地传歌,慕名而来与她对歌的人络绎不绝,但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个个罄腹结舌,无歌相对,羞赧而退。这个版本的最终结局有所不同,据传刘三姐的才华遭到流氓恶霸的嫉恨,最后被害死于柳州。传说她死后骑鲤鱼上天成仙,也有的说她在贵县的西山与白鹤少年对歌七日后羽化为石,还有的说财主莫海仁欲娶她为妾,三姐坚决反抗,莫氏遂买通官府强加迫害,三姐乘船飘然而去,等等。值得一提的是,1978年版《刘三姐》电影的情节选取并加工的就是最后一种说法。
在中国古代,刘三姐之所以能成为广大底层群众心里的“偶像”,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她的反抗精神激励着饱受封建社会压迫的劳苦大众。古代社会,穷人读书识字的机会寥寥无几,他们平时的沟通只能通过语言进行传达。而唱歌,尤其是对歌,一直以来是民间人群进行生活生产经验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刘三姐因为天资聪颖,又稍识文字,所以能够迅速掌握唱民歌的精髓与技巧,她的山歌内容朴实、贴近生活,又辛辣机智,善于把握事物本质,因此能够源源不断地歌唱出穷人的心声和不平。作为一名民间歌谣的教习者,她又乐意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更多的穷人。这样一来,她自然赢得了无数的崇拜与敬仰,当然那些利益受到侵害,时常为民歌攻击的土豪劣绅、贪官污吏自然也对刘三姐恨之入骨了。
王朝尽管在不断更替,但作为刘三姐保护的人群和她抨击的阶层之相互关系与地位却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因此,刘三姐的故事被不断传颂。千百年来,壮族人民对她的尊崇与热爱始终如一,直到现在,广西很多地区都立有刘三姐的塑像或刘三姐庙。每当有新的壮歌集问世,必先捧一本供在她的像前,甚至有些地方举行赛歌会,第一项活动就是抬着她的塑像游行。广西壮族地区至今还有“如今广西歌成海,都是三姐亲口传”的说法。下面让我们来领略几首近代广西壮族的山歌,感受一下山歌敢于冲决黑暗,向往光明与自由的气魄:
(一)
山歌好比龙泉水,深山老林处处流。若还有人来阻挡,冲破长堤泡九州。
(二)
刀砍杉树不死根,火烧芭蕉不死心。刀砍人头滚下地,滚上几滚唱几声。
(三)
水泻滩头哗哗响,妹不见哥心就忧。喝茶连杯吞下肚,千年不烂记心头。(www.xing528.com)
(四)
连就连,我俩结交订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河桥上等三年。
第一首歌作于清代末年,广西当地官府禁制百姓唱山歌,有的人因此下狱监禁。老百姓不怕官府的压迫,传唱着山歌抗议这一暴行。山歌不息犹如水流不止,官衙横加阻拦只能是防一时之民口,将来民心的山川一溃,必把腐朽的社会掀翻。
第二首也是贪官污吏惧怕民歌而加以阻止,老百姓发誓即使杀头也决不放下山歌这个武器。
第三首则是情歌,风格奔放,表达双方对爱情的执著。第四首虽然有迷信的说法,民间相传人死后要经过一条奈河,河上有座奈河桥乃鬼魂到阴间必经之路,但是总的来说,情歌唱出的是恋人彼此相约,至死不渝的忠贞誓言。这四首民歌恰恰反映出刘三姐不畏强暴,追求自由爱情的精神已经在民间遍地开花。
其实除了壮族,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美丽动人的歌谣。比如说土家族的《有心不怕郎家穷》唱道:
高山点灯不怕风,深山砍柴不怕龙,无心哪怕郎做官,有心不怕郎家穷。
土家族居住在湖南、湖北等省的山区,这首歌唱出的是他们对于富贵、门第等传统观念的蔑视,只要两人真心想爱,就不怕对方家里贫穷。
还比如瑶族的《瑶歌》:
邓娘同行江边路,却滴江水上娘身;滴水上身娘未怪,表凭江水作媒人。
瑶族居住在广西、湖南、广东和云南等省,歌曲里有很多瑶语,像“邓”意为同,“表”意为郎。整首情歌是写一个男子将江水洒在女子身上,女子并没有责怪,从这一点上,男子推测女子是爱他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