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判与借鉴功能
1.讥讽昏君
对于统治者的残暴、贪婪、无能、荒淫,老百姓虽然深受其苦,却只能通过民间歌谣的传唱来发泄心中的怨愤与嘲讽。比方说好大喜功的隋炀帝。
隋炀帝名叫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他早年为坐上皇位,弑父杀兄;登基后又淫乱后宫,过着奢华贪逸的生活。他恃才逞凶,穷兵黩武,先后三次远征高丽未果,又征发数百万人修建东都洛阳以及大运河,国力因此一落千丈,最后众叛亲离,在各地起义军的声讨中,为部将绞杀。当时民间就有歌谣《隋炀帝时挽舟者歌》猛烈抨击他的暴政: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挽舟者”就是纤夫。这首是隋炀帝第三次巡游扬州时纤夫们所唱的歌。杨广一生酷爱游历山水,曾三次南巡扬州,每一次出游都摆足架子。第一次南巡时,他自己乘坐的龙舟高有四十五尺,宽五十尺,长达二百尺。上下分设四层,有正殿、朝堂和寝室,宛如行宫,且用金银珠宝装饰得富丽堂皇。左右朝臣、美女无数,都有各自的专署船只。总的算来,随行船只不下五千艘,前后绵延达二百里,两岸又有骑兵护送。如此庞大的阵容,再大的运河也无法顺利运作,只能依靠纤夫拉扯,由此而想,被征发去的民夫又该有多少?其中一个纤夫的哥哥已经在征伐高丽的途中活活饿死,想到他自己缺衣少食的处境,估计生还北方的可能也近乎渺茫了。面对沿途凄惨的景象,纤夫们心中充满了对这位残暴皇帝的悲愤,趁着龙舟歇脚的时候,他们三三两两地继续唱着:“俺们现在拉着龙舟走在运河旁,这段运河(即‘隋堤’)长达数千里,何时能够走完?身边的干粮已快吃完,要走的路还很长,估计是没命走完了。到时候大概只能横尸荒地,埋骨于河滩芦苇之中了。可怜俺那悲伤过度的妻子,还有倚门而盼的双亲,哪位好心仁义的兄弟,把俺的尸骨烧成灰带回老家去吧,也把俺四处游荡的孤魂一同捎回。”这首民歌抑郁忧伤,时隔千年依然令人不忍听闻。
三国时期东吴政权的最后一个皇帝孙皓也是位穷奢极欲的暴君。孙皓是孙权的孙子,但一点也没有孙权的气魄和智慧,他即位以后粗暴骄淫,暴虐治国,整天沉迷于酒色,丧尽民心,最终为晋国所灭。
在他统治时期,因嫌建业的宫殿稍有破旧,便下令迁都武昌,一路上皇室吃喝,官员开销,军队给养统统由江东百姓负担。人们不堪压迫,纷纷传唱歌谣以示抗议,其中有一首被晋朝历史学家陈寿载入《三国志·吴书·陆凯传》,叫做《吴孙皓初童谣》: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建业是东吴的旧都城,自孙策以来已经营数代。孙皓为了一己之欲轻动国本,与之相比,就连平常百姓都比他要有骨气得多。
西晋灭亡了东吴,但司马氏却没有避免孙皓的下场。西晋很快毁于“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而皇室残余则在江南纠集起来,建立了东晋政权。东晋统治者既不接受西晋覆灭的教训,在统治集团内部仍旧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也不致力于恢复中原,君臣上下只知一味苟安,偏安一隅。和那些苟活于世的贵族相比,被迫流亡南方的百姓则无时无刻不想念自己的家园故土。他们痛心现状,纷纷编唱一曲曲歌谣,辛辣地讥讽着东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在《晋书》中就记录有很多首这样的民歌,如《建兴后江南谣歌》:
訇如白坑破,合集持作甒。扬州破换败,吴兴覆瓿甊。
这首歌借用一个比一个小的农家器具比喻自西晋至东晋以来,国家失地丧权的现状,其矛头则暗暗地指向造成这一切的根源——统治者的无能与内讧。封建王朝晋以白色为尚,故民歌中用“白色大瓦缸”(即“白坑”)比喻西晋,它在訇然声中猝然覆灭;取而代之的,是一小股皇家势力在江南仓促建立起的东晋政权,它就像是把破碎的瓦缸片收拾拼拢而成的一个酒瓮(即“甒”),其幅员要比过去小得多。就是这样一个小政权,它的内部依然不太平:武将们争权逐利,以图自立;皇室纷争攘夺,都想做皇帝,结果弄得国家越来越削弱。东晋初年爆发了两次叛乱,一次是大将军王敦造反,另一次则是其党羽钱凤、沈充作乱。这两次反叛虽然都被镇压,但是在百姓看来,根本没有胜利方。富庶的扬州地区,在一次一次兵戎中逐渐破败下去。老百姓用生活中最常见的器物把国家由盛转衰的根源描绘得惟妙惟肖,这恐怕是那些不劳作的文人怎么也想不到的贴切比喻。
2.抨击奸佞
在封建社会皇帝至上的官僚体系中,统治者一旦用人不当,或者亲近小人,常常会导致奸臣横行,武将拥兵的恶果,给国家带来严重的祸患。在很多民间歌谣里,奸佞肖小也经常是批判讥讽的对象。比如,《刺巴郡守诗》:
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为。思往从邻贷,邻人言已匮。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
这首民歌讽刺的是东汉末年桓帝时一个叫李盛的巴郡太守,此人贪财重赋,民歌描写的就是他手下上门敲诈寻常百姓的场景。意思大致是说:深夜,看门狗大声喧闹,准是那些官府的差役又来上门讨税了。我急匆匆披上外衣,出门应付他们。原来这次他们拿了官府的文书,说是依法要钱。我好说歹说,求他们宽限几天,那些差役不肯善罢干休。我急忙抽身回房,在家里东张西望,想找些值钱的东西打发他们,可是家里实在是空无所有。我无计可施,寻思着问邻居借点钱应应急,但是邻居们也早已穷得在叫苦了。钱啊!钱啊!上哪儿弄钱去,实在是让我绞尽脑汁。
又如《洛阳行者为薛灵芸歌》:
青槐夹道多尘埃,龙楼凤阙望崔嵬,清风细雨杂香来,土上出金火照台。
民歌里所唱的“薛灵芸”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大美人。她十五岁时被魏文帝曹丕采选入宫,成为宠妃。相传曹丕为了迎接薛灵芸这个绝代佳人,想尽了各种花招向其讨好示爱。他大老远就派了一支用金银玉石装饰的豪华车队前去迎接,居住的宫阙也为了她整修一新,显得格外巍峨气派。洛阳京城之外数十里远的地方开始就点燃了膏油烛火,并焚烧起“石叶之香”。这种香料形如云母,烧起来香气四溢,萦绕不绝。曹丕这么做,为的就是营造一种仙女下凡的艳丽氛围。
皇帝一心要躺进自己精心营构的温柔乡,而百姓对此却冷眼旁观。歌谣的最后一句表面上写的是当时的情景:曹丕命令路上每隔一里就立一根五尺高的铜柱,以计里数。同时,又令筑土建台,高达三十余丈,台下列满灯烛,登高远眺,宛如众星坠地般壮观。所以百姓称之为“土上出金(立铜柱)火照台(建烛台)”。其实,这里是用当时流行的谶纬五行的观念来暗讽这个篡汉的皇帝及其王朝不会善终。因为根据五行相替的迷信说法,代魏“土”运的是“金”运,即后来的晋朝。曹氏篡汉不到五十年,就被司马氏以同样的手段逼位成功,这不能不算是一种历史的讽刺;当然我们不必要相信这种迷信的虚妄之说,曹氏丢掉江山的真正理由还是统治者的荒淫腐化。我们不应该相信“红颜祸水”的说法,毕竟执掌国柄者的甘心堕落与否都是他自己的选择。
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其他一些嘲讽奸臣昏官的民间歌谣。
与北宋同时的辽国在崛起之初,凭借强大的兵力称雄北方草原。但是承平日久,统治者逐渐过上安逸的生活,民族的尚武精神消退,官僚风气日盛。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在位时,国人对于日渐腐败的政府感到失望,作歌嘲笑道:
五个翁翁四百岁,南面北面顿瞌睡。自己精神管不得,有甚心情杀女真?(www.xing528.com)
天祚帝时,辽国对崛起于东北的金国(女真族)作战屡遭失败,不但如此,对内还任用了一批昏庸腐朽的官员管理国事。这就是民歌里唱的“五个翁翁”,他们是担任枢密使的耶律大悲奴、肖查剌和担任宰相的吴庸、马人望、柴谊等。这些人都年届古稀,合起来岁数也快到四百岁,平时什么事都不能裁断,只求在官场中唯唯诺诺,永葆太平。当时枢密院大门向北,宰相府大门向南,军队在前线天天打败仗,这些中枢机构里的官员却安然自得,整日瞌睡,真是误国误民至极。
严嵩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奸相、大贪官。他凭借权势贪污受贿,威福自恣,老百姓对他无比痛恨,常常背后作歌骂他:
可笑严介溪:金银如山积,刀锯信手施。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
严嵩字惟中,又字介溪,凭借“青词”(祭天表章的一种文体)写得好,得到明世宗朱厚熜的宠信从而扶摇直上,权倾朝野。他家里收受的贿赂不计其数,金银珠宝汗牛充栋;对待异己则随意网罗罪名,除之而后快。老百姓最能分得清忠奸,像严嵩这种人不过是螃蟹横行于市而已,将来必定没有好下场。
3.赞美英雄
在民歌中被传唱歌颂的良臣、勇将、侠士、烈妇也有很多,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英勇且不惧艰险,大智大忠,正气凛然,义薄云天,最重要的是,他们做出过造福于世,可为楷模的杰出贡献,所以在老百姓心目中牢牢占有一席之地。
比如说,为民除害的英雄田兰。晋朝末年,统治集团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战争持续了16年,社会经济严重破坏,人民被无辜牵连,死者甚众。其中有一王为成都王司马颍,他的手下有一个极其凶残的武将叫做汲桑。司马颍死后,他便自称大将军,占据郡县,侵扰一方。在其为田兰斩杀后,深受其苦的并州(今山西太原为中心的晋朝行政区域名)老百姓争相传唱《并州歌》,以歌颂田氏义举:
士为将军何可羞!六月重裀披豹裘,不识寒暑断人头。雄儿田兰为报仇,中夜斩首谢并州。
这首民歌首先大骂汲桑的残酷暴虐、作恶多端:你不过是一个打仗的武夫,无才无德,却自称大将军,是何等羞耻啊!接着,列举了他的种种罪恶。汲桑嗜血如命,经常变着法儿,杀人为乐。如,夏季酷热的六月里,坐着两层褥子,披着豹皮袄,教人扇风,如果感觉不到凉快,就把扇风的人杀掉!所谓“不识寒暑断人头”就是说不怪自己不识寒暑,反而杀掉别人的头,简直歇斯底里,不可理喻。好在有一个英雄站了出来,起兵杀死了这个大魔头,他就是田兰。田兰是当地大姓之后,曾领导着一支流民部队与汲桑军队对抗。当夜砍下汲桑首级后,便把这个消息向并州人民宣告。闻者无不欢欣鼓舞,“雄儿田兰”的美名由此传遍四方。
又如敢于反抗暴政的巾帼英雄李雍容。她是地方豪强李波的妹妹,李波是北魏广平人(今河北省曲周县)。北魏时,各地豪强势力纷纷联结,以保一方太平,它们经常推选善战勇猛之人担任领袖,李波即当地宗族首脑。李波及其妹妹雍容能征惯战,多次杀退匪寇及朝廷大军,最后被刺史李安世所杀,连家族也遭残害。当地保留下了歌颂李小妹豪迈气概及尚武精神的歌谣《李波小妹歌》: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
意思是说:李雍容撩起衣裙,放马奔驰,就像风卷蓬草般敏捷轻快。她武艺高超,能左右开弓,且经常一箭双雕,和这样的巾帼相比,须眉怎可匹敌?和文人士大夫对女子守静贤淑的要求比起来,自古老百姓眼中就不乏不让健儿的女英雄,像花木兰、穆桂英等等,李小妹的故事和她们一样,在民间传唱不息。
在民间,老百姓对那些草莽英雄、绿林好汉一般抱以同情的态度,对于杀贪官、济百姓的起义军首领更是充满着感激赞美之情。《隋大业长白山谣》赞美的就是隋末起义军领袖王薄: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著红罗锦背裆。长矟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这首民歌又叫做《无向辽东浪死歌》,里面唱到的“知世郎”就是王薄的自称。他假借看穿天意(即“知世”)号召老百姓起而反抗隋炀帝的暴政。前文已经提过,杨广好大喜功,大兴徭役,弄得民不聊生,王薄便在山东邹平附近的长白山(并非东北之长白山)上举起了义旗。人们受够了欺压,由衷地歌唱起义军:看长白山上那个料定天命的英雄,他的队伍旗帜鲜明,服装统一,都穿着红背心。他们手举长矛,抡起刀来,日光眩目。他们出入山林,捕捉獐子和野鹿为生,有时也下山来打掠官府州县。他们是不怕死的英雄,一听到官兵围剿,提着刀就去拼命。他们跟着首领嘴里喊着:即使是为反抗官兵而牺牲,也譬如战死辽东(隋炀帝远征高丽,士兵九死一生),有什么可悲伤的呢!
又如底层民众心目中的战神李“闯王”。闯王即李自成,是明末最著名的起义军首领之一。他原名李鸿基,陕西米脂人,自幼家贫,替人放羊。因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遂从军于陕西起义军统帅高迎祥的部下。高死后,他独木擎天,战功彪炳,并最终一举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李自成之所以能取得天下,与他提出的正确的战略口号不无关系。他提出“均田免粮”,一下子抓住了无数饱受明朝“三饷”及徭役之苦的老百姓的心。民间常有传唱《迎闯王》的歌谣:
(一)
吃他娘,着他娘,吃着不够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意思是说:吃的穿的如果不够,李自成会劫富济贫,替大家解决;跟着他不用交税,不用服劳役,不如我们都跟他去大干一场,这体现了老百姓对起义军的向往和拥戴。
(二)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意思是说:朝廷每天为了剿匪都在征粮,而且一天好几次。早上征一升,傍晚征一合(这里“合”读“葛”,计量单位即十分之一升),全家老小都快活不下去了。与其给朝廷征粮去打闯王,还不如早点开门迎闯王,至少有口饭吃,大家好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