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明清的民间歌俚研究

元明清的民间歌俚研究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宋代,长短句得到长足的发展。一般说来,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这就像是同一风格的歌曲联唱。导致元代国祚短暂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吏治腐败。元末时,黄河决堤,洪水泛滥,人民流离失所。统治者为镇压各地的起义,不惜动用严峻的酷刑弹压人民的反抗。

元明清的民间歌俚研究

四、长短句:元明清的民间小曲

唐代开始,文学创作就出现了长短句的形式。长短句打破五言、七言的定式,句子有长有短,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冲破了以往格律的约束。到宋代,长短句得到长足的发展。当然,长短句也有自身的格律要求,甚至还出现了唐诗所没有的“词牌”,即特定的牌调规定着词的字数和格式。所以历来把作词称为“填词”。宋代以后,民间的一些小曲、小调也采用长短句的形式。

1.元代小曲

元代的《正宫·醉太平》,有一阙“讥奸佞专权”: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

在分析这首小曲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它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元曲”与“宋词”一样有牌调,《醉太平》就是曲牌。但又有所不同,“元曲”在产生之初,就与音乐密不可分,填词者在创作时必须考虑到使用怎样的调式,可以将小曲完美地演唱出来。因此,曲牌还包含宫调。

什么是宫调呢?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为“九宫”,或“南北九宫”。它包括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一般说来,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这就像是同一风格的歌曲联唱。《醉太平》用的就是正宫之调。

这首小曲在元末民间家喻户晓。它谴责元末统治阶层的荒淫腐败,敛财无度,滥施刑法,坑害百姓,指出规模浩大的红巾军起义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揭竿而起的。导致元代国祚短暂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吏治腐败。少数民族统治者进入富庶的中原后,便以为可以高枕无忧,永享荣华。蒙古贵族们整日游手好闲、声色犬马,一旦手中没有可供消遣的财富,就耗尽心思,横征暴敛。他们想到了发行“纸钞”。

现在稍有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纸钞的发行必须要有一定的保证金。如果纸钞发行过度,就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升;14世纪的蒙古贵族并不知道这背后的“奥秘”。他们觉得“纸钞”聚敛财富就像空手套白狼,只要多印就可以多得,结果违背了经济规律,加速了灭亡。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地方上的小官也仿效上层,挖空心思,聚敛钱财,甚至不惜挪用“公款”,贪污受贿。元末时,黄河决堤,洪水泛滥,人民流离失所。朝廷拨下重款救灾,结果都落入各地贪官污吏的腰包中。社会矛盾因此激化,民变一触即发。统治者为镇压各地的起义,不惜动用严峻酷刑弹压人民的反抗。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星星之火最终燎原。

2.明代小曲

《正宫·醉太平》,还有一阙“讥贪婪者”: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这首歌选自明代李开先的《一笑散》。这本书专门搜集民间有趣可笑的一些歌谣,其中包括很多针砭时政的民歌。这一首是老百姓嘲骂官员、士绅、地主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的作品。剥削者把人民剥夺得一无所有时,还不肯罢手,仍要千方百计、“无中觅有”地继续进行榨取。每年春天燕子用衔来的泥土在檐下做窝生育后代,老百姓和燕子一样住不起高楼大厦只能用泥和草糊个草棚居住,现在连这一点泥也要抢走,岂不是让人无家可归?针头能有多少铁,却也要把它取下来。甚至寺庙里不可侵犯的神像,那些贪财的人也丝毫不肯放过,佛像脸上的金箔也被刮下。歌曲用夸张的手法继续讲述着贪财者的罪行:从鹌鹑嘴里夺食,从鹭鸶脚上取肉,挖空心思,无所不能及,甚至蚊子肚子里也想揩油。这些“老先生”真是见钱眼开啊!“老先生”指谁?就是社会上有权有势的老爷们。

还有《老天爷》:(www.xing528.com)

老天爷,你年纪大,耳又聋来眼又花。你看不见人,听不见话。杀人放火的享着荣华,吃素看经的活活饿杀。

老天爷,你不会做天,你塌了罢!你不会做天,你塌了罢!

这首老百姓骂天的歌在明朝末年非常流行。近代著名历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就提到过这首歌,他说:“崇祯间有民谣曰:‘老天爷,你年纪大,耳又聋来眼又花。为非作歹的享尽荣华,持斋行善的活活饿煞。老天爷,你年纪大。你不会作天,你塌了罢!’此种‘时日曷丧’之心理,非人民痛苦至极者,宁忍出此?”中国古代底层民众每当生活窘迫,走投无路的时候,总会将他们心中认为的最高统治者——老天爷骂上一番,因为他们眼里能够看到造成今日生不如死局面的原因就是被剥削和命运的不公。这里还有一个趣闻:这首歌最早被收在清代人写的《豆棚闲话》里,民国的时候胡适无意中看到了这首歌曲,内心受到震撼,便将它寄给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请他为之谱曲。后来几经坎坷,赵元任终于重新为这首曲调失传已久的古曲配上了新的音律。古曲在新乐的衬托下,又焕发出新的时代涵义。

3.清代小曲

清代有一位民间乐师名叫颜自德,晚年时将其听过的、演出过的流行曲目记录下来,并且委托饱读诗书的好友王廷绍点校出版。王廷绍是朝廷命官,但个性狂傲诙谐,不同流俗。他对这些情歌非常喜爱,但对刊行一事却很犹豫,他说:“以我士大夫的身份,刊行这样的淫词艳曲,怕被大家耻笑。”他的一位同僚盛安,竭力怂恿他说:“那由我来写序,你尽管放心刊行。”最后这部书就这么出版了,名字叫做《霓裳续谱》。盛安在序言中明言,虽然他欣赏“情词兼丽”的文人雅曲,但对“村妪荡妇之谈”却也情有独钟。这本《霓裳续谱》里的民歌所占比重很大。这些歌曲大多是情歌,在当时对妇女贞节格外看重,礼教观念盛行的社会情况下,出版这种书籍是很不容易的。它也是清代民歌的集大成者。我们不妨以其中的《寄生草》为例:

(一)

欲写情书,我可不认字。烦个人儿,使不的!无奈何画几个圈儿为表记。此封书唯有情知此意:单圈是奴家,双圈是你。诉不尽的苦,一溜圈儿圈下去。

(二)

情人送奴一把扇,一面是水,一面是山。画的山,层层叠叠真好看;画的水,曲曲弯弯流不断。山靠水来水靠山,山要离别,除非山崩水流断。

(三)

濛淞雨儿点点下,偏偏情人不在家;若在家,任凭老天下多大。劝老天,住住雨儿教他回来罢。淋湿了衣裳事小,冻坏了情人事大。常言说,黄金有价人无价。

(四)

雪花似絮飘飘荡,梅花如麝阵阵香。雪花儿片片落在梅梢上,梅花阵阵才把香来放。梅发雪白,雪发梅香,咱二人,亲儿意儿一般样。

《寄生草》是一种曲调,主要都是以女子作为第一人称来进行叙说。一般地,这种曲调以勾画女子细腻的心思和怀春的情愫为主。这种“艳曲”,在“处庙堂之高”的文人士大夫看来,自然是不登大雅之堂;若我们以现在的眼光看,这些通俗易懂的歌曲却直接反映出男女之间最自然的真情流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