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文化视域中的乐府民歌研究的五言歌韵成果

传统文化视域中的乐府民歌研究的五言歌韵成果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不妨来举一些五言“乐府民歌”的例子。这种寓言体的民歌,在“乐府民歌”中并不多见。“乐府民歌”通常采用生动活泼的口语,读起来亲切朴素,通俗易懂。“乐府民歌”中已经开始出现后世诗歌所遵循的格律现象,其中之一就是押韵。其实这是“乐府民歌”的常用技巧,通过熔铸对话达

二、五言歌韵:“乐府民歌”

“乐府民歌”的出现,我们已经在第二章讲到过了。从《诗经》到汉、魏时期的“乐府”,民间歌谣的形式逐渐从四言为主过渡到五言为主的阶段。到东汉时,五言已成为定型,同时也出现七言的形式,但不多见。我们不妨来举一些五言“乐府民歌”的例子。先来看两首大家熟悉的“励志”民歌,第一首是《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是乐府歌中的一首名作。它以物言理,敦促年轻人不要虚度光阴,等到老去才追悔莫及!整首歌通俗精辟,是五言诗歌的典型代表。春天园子中的向日葵茁壮成长,朝露在阳光照耀下光彩四射;春光明媚,万物生机勃勃,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是不要忘记有一天早晚会春去秋来,对每一个个体来说,同样的景象只有一次,就像流水难归,年轻人应当引以为诫。若要为这一首歌找一个注脚,前苏联伟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绝佳:“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另一首是《枯鱼过河泣》: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这种寓言体的民歌,在“乐府民歌”中并不多见。故事以被晒成鱼干的“枯鱼”作为第一人称,它在遭到大难以后写信给自己的朋友鲂鱼和鱮鱼,要他们提高警惕,出门时一定要小心,不要被人捕获。这则寓言的主要目的是规劝别人要时时存有忧患意识。

由上述两则诗歌可以看出,汉、魏时期,五言民歌不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已经走向成熟;从结构上看,五言民歌已经具备了鲜明的语言特点与艺术特色,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语言朴实。

“乐府民歌”通常采用生动活泼的口语,读起来亲切朴素,通俗易懂。同时,五言的长篇民歌经常是叙事为主、间有抒情,感情显得真挚而感人。我们前面提到的《木兰诗》就是一首五言长篇叙事歌,当然也有短篇的,比如《江南可采莲》只有短短七句: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歌的意思几乎不用翻译就能理解,关键在于它所描写的情趣。鱼儿在莲间穿梭游弋的形象通过明朗朴素的语言展现出来,读者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江南水乡的真实图景。如果一种绘画技巧将这种真趣描绘出来,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最适合不过了;挥洒写意,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采莲人的轻松欢乐。

第二,押韵灵活。(www.xing528.com)

“乐府民歌”中已经开始出现后世诗歌所遵循的格律现象,其中之一就是押韵。押韵本身就是为了使诗歌在朗读或歌唱时更具美感,这种文学上的创作很可能最早来自劳动人民的歌谣。很多乐府民歌都有押韵,有的是句句押韵,有的是隔句押韵,甚至有的民歌在一首里押了很多韵,这一方面说明乐府民歌在押韵技巧的变化多端,同时也可以看出在“格律化”初期,诗歌遵循的原则并不那么严格。我们不妨举一首大家很熟悉的长歌《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由于这首诗对“秦罗敷”的美女形象描写得非常成功,中国历史上就经常用“罗敷”作为大美人的代名词。第一节主要写罗敷之美,先是正面描写她艳丽的装扮,然后用烘托的手法,借各色人等对罗敷的痴迷反衬出她的迷人和与众不同。第二节写的是色中恶鬼对她的纠缠。一个位高权重的太守看上了罗敷,想与她苟且,然而遭到了罗敷机智而又坚定的回绝。第三节就是她的回答。她嘲笑了太守的愚蠢,严正地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指出自己已经“名花有主”;她故意夸耀自己的丈夫,给了荒淫无耻的太守一记响亮的耳光。面对金钱和权势的诱惑,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把持住自己,荒淫的“使君”代代都有,可是像罗敷这样美丽而又忠贞的女子却并不多见,正是因为如此,罗敷的故事一直以来都得到人们的传颂。

让我们用白话文再看一遍这个一千多年前的美丽传说:太阳照进秦家院内别致的小楼里,这里住着一位漂亮的姑娘,名叫“罗敷”。她擅长养蚕和采桑。有一天她采桑来到了城南,出门前精心地装扮了自己,她用黑色丝绳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倭堕髻,耳上挂着明月珠。杏黄的绫罗做下裙,紫色的绫罗制短袄。当路上行人看到了罗敷,就放下担子,抚摩髭须,仔细端倪。当少年看到了罗敷,就脱下帽子,整理发巾,想吸引姑娘的目光。耕田的忘了犁地,锄地的忘了翻土,当罗敷走过时,他们才相互抱怨耽误了劳作,这是因为他们刚才都光顾欣赏罗敷的美貌。有一位太守从南方骑着马走了过来,一下子看到了罗敷,便勒令停下马车,派小吏前往,询问罗敷的姓名与生辰。最后,太守贪餍地乞求罗敷与其同车共载。

罗敷上前对太守说:“休要痴心妄想!太守有自己的妻子,罗敷也有自己的丈夫。”接着,她又自豪地说:“东方有支一千多人的车队,我的丈夫就是他们的长官。凭什么来辨认我的丈夫呢?那个骑白马,后面跟着许多骑黑马的随从的就是。他的马尾巴上系著青丝带,马头上罩著黄金络。他腰中佩著鹿卢剑,可值千万余。我丈夫十五岁就做了府中小吏,二十岁已经在朝为大夫。三十岁时官拜侍中郎,四十岁时成为一方太守。他皮肤洁白,脸上有美髯。他经常从容地迈着方步,在府衙里慢慢踱走,当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的丈夫才貌出众啊!”

第三,对话形式的叙事手法。

前面提到的《陌上桑》就利用太守和罗敷的对话形式将两人的性格分别展现出来。其实这是“乐府民歌”的常用技巧,通过熔铸对话达到刻划人物的效果。这种描写声情毕肖,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比如,《上山采蘼芜》就是由“弃妇”同“故夫”的问答构成的: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完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蘼芜”是一种香草,妇人离开丈夫家后就以采贩这种香草为生。一天,妇人采完蘼芜下山时,邂逅了自己的前夫。两人找了个安静地方正坐了下来,前夫忘不了前妻,前妻心中也难舍旧情,于是聊起了近况。妇人问:“你新娶的女人怎么样了啊?”前夫感慨道:“她还行吧,长得还可以,就是手艺活比不上你。”“哦,是么?当初她一进正门,我可是就从旁门被赶了出去呀。”丈夫继续说:“她只会织带杂色的绢,你织的又白又好,可以卖得比她贵;而且她一天只能织一匹,你以前可以织一匹多,她真是比不上你啊!”歌曲到此戛然而止,没有结局,我们不妨稍加推测,两人谈到这里真是百感交集。按照前夫说的,弃妇是如此美丽而又能干,她的被弃完全是丈夫一时的喜恶,连丈夫本人也已经深感后悔了。两人的对话一下子把我们拉到了同情妇人的这一边,前夫抛弃妻子才是自作自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