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诗经·国风》中的四言吟咏总结

《诗经·国风》中的四言吟咏总结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众所周知,《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就是《国风》,被认为是《诗经》的精华,在《诗经》篇目中所占比重最多。它是《国风》里最长的一首歌。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诗经·国风》中的四言吟咏总结

一、四言吟咏:《诗经·国风

1.《易经》中的民间歌谣

《易经》简称《易》,又可称为《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它的部分内容反映上古的巫官文化。由于当时人类认知自然的能力有限,所以他们非常迷信巫术,导致巫官文化发达。这些巫官掌握了早期文明的教育、文化行业,能够使用平民无法拥有的读写能力。于是,他们将进行预测、祭祀等仪式时的一些情况或规律总结、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有了类似《易经》这样的典籍。

《易经》中,每一卦、每一爻都有辞。这些卦辞、爻辞的内容包罗万千,因此可视为了解远古时代民间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其中就有许多涉及远古民间生活风貌的歌谣。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

《易经·贲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贲如”就是装饰华美的样子,“皤”是指马蹄声,“翰如”就是马昂着头的意思。这首是抢亲者在途中兴高采烈所唱的歌,意思是说:人马都装饰得很华美,马蹄声不住地响,白马高高地昂着头——他们自称不是去抢劫,而是为了婚姻

这首歌说明远古时代存在着抢婚的习俗。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梁启超就认为,上古人类在结婚时采用了“寇”的手段,即男子通过抢夺手段与女子成婚。如今,在一些偏远、闭塞的地区,仍然保留着“抢夺婚”的婚俗痕迹。云南地区的部分少数民族,如景颇族、傈傈族、傣族苗族等,就有这样的习俗。婚姻是人类繁衍生存的重要环节,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因此,《周易》爻辞的记载,为我们认清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提供了帮助。

另有两首:

《易经·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易经·屯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这两首歌也是讲抢婚的过程。前一首的“屯如”、“邅如”都是形容马儿走得很缓慢的样子;“班如”是彷徨之意。歌谣说的是:抢亲队伍接近女家,抢亲者害怕惊动对方,一路上停停走走,非常小心谨慎。后一首则是写抢亲成功后归途上的情景:女子不肯跟男子走,竭力挣扎,一路上大哭大闹,泪如泉涌,连血都哭出来了。

下面还有一首男女牧民剪羊毛时唱的歌:

《易经·归妹上六》:妇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这首歌充满了对奴隶主的愤怒之情。女奴隶整天捧着竹筐,但是盛着的东西都属于奴隶主,自己一无所有;男奴隶把羊刺杀,自己却不配用牲血来祭神。因为他们都是底层劳苦大众,没有权利分享劳动果实,反倒是不从事劳动的奴隶主有权享受。民歌唱的就是这种不平等的遭遇。

2.《国风》的体裁与修辞

从《易经》的卦辞、爻辞,发展到《诗经》,是中国古代民歌的进步。众所周知,《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就是《国风》,被认为是《诗经》的精华,在《诗经》篇目中所占比重最多。同时“国风”也是中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国风”中的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出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可以说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国风》收录了周代北方十五个地区大量优美的民歌,覆盖地域包括今黄河流域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今长江流域的鄂北和川东。时间跨度从周初(公元前1122年)到春秋中期(公元前570年左右)达五百余年。《国风》由“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构成,共106首。“周南”是周公所治的南国,“召南”是召公所治的南国,以陕地(今河南陕县)为分界线,其东为“周南”,大体上是从洛阳向南抵湖北北部的江汉一带;其西为“召南”,大体上是今陕西南部到湖北西北部地区。其他十三个地区,“邶”、“鄘”、“卫”、“王”、“郑”、“桧”、“陈”为今河南北部、西部、中部及东南地区;“秦”、“豳”为今陕西中部及西北部地区;“齐”、“曹”为今山东东北部及西部地区;“魏”、“唐”为今山西南部及中部地区。不同地区的民歌所反映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

当然,《国风》所保留下的周代民歌仅仅是当时民歌的一小部分。在民歌尚未完全“文字化”之前,大多数民歌因为无人问津或无人笔录而逐渐消亡了。不过我们可以从仅存的这一百多首里看出当时民歌的一些体裁特点。从歌词结构来看,《国风》里的民歌主要采用四言体,即四句一段,多段连接。这就是中国民歌的早期形式——四言自然吟咏。《国风》民歌都可以合乐歌唱,可惜流传至今的只是文字,乐谱已经散失了。

《国风》保留的民歌所使用的修辞方法有很多,其中传统的、基本的手法就是赋、比、兴。所谓“赋”是敷陈其事,直接说出。所谓“比”是指比喻或比拟,通过比,事物的本质才能更形象地表现出来。所谓“兴”是托事于物,由此及彼,用形象来引起人们的联想。《国风》中诸多篇章都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如《豳风·七月》、《郑风·溱洧》、《魏风·硕鼠》、《周南·关雎》、《秦风·蒹葭》等,或歌咏景物,或抒写情思,或托物讽喻,可以说,《国风》所创造的修辞手法为后世民歌普遍采用。

3.《国风》的主要内容

《国风》中的绝大多数民歌都是劳动人民创作出来的,因此和《易经》一样都能反映出人民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

其一,反抗剥削。

《豳风·七月》是古代豳地的一首长篇歌谣。它是《国风》里最长的一首歌。歌谣描写了周初广大农奴全年生产劳动和痛苦的生活情形,揭露出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罪行,展示了一幅残酷的剥削与压迫的真实画卷。整首歌大体是按照月份推移的顺序来记录农奴操持农业生产的情况的,其中关于风物气候的描写,特别是对草木虫鸟的描写,非常逼真,在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方面,增强了民歌的感染力。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豣,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如果将上述民歌翻译成白话文,大致意思是说:

七月里暑气逼退,九月里女奴就可筹制寒衣。十一月北风一起,十二月寒气凛冽。粗布衣裳都没有,残冬腊月怎能熬到头?正月里修好锄和耙,二月里举足到田头。老婆孩子莫忘记,晌午送饭村南头。监工的田官乐悠悠。

七月里暑气逼退,九月里妇女就可筹制寒衣。三春太阳暖洋洋,黄莺儿欢唱在枝头。姑娘们手挽深竹篮,沿着小路向前走,采下了桑叶嫩又柔。春天太阳升起慢悠悠,采蒿人多似水流。姑娘不禁暗自悲愁,怕那些贪色的公子哥把自己抢走。

七月里寒气逼退,八月里芦花满汀洲。三月里桑树要整枝,拿起刀锯和斧头,除掉高枝与长条,轻采柔桑片片收。七月里伯劳鸟成对鸣叫,八月里纺纱不停手。染成黑色染成黄,我染的大红最艳秀,可惜全充了那公子哥的衣裳柜头。

四月里草药结子,五月里蝉鸣不休。八月里家家户户庆丰收,十月里纷纷黄叶坠枝头。十一月里打狗獾,猎得狐狸取下皮,化作公子哥身上裘。十二月农闲人欢聚,继续练武耍戈矛。留下猪仔自家吃,壮猪老爷来享受。

五月里蚱蜢齐鸣又扑腾,六月里蝈蝈双翅颤悠悠。七月里蟋蟀鸣郊野,八月里它在檐下唱不休。九月里它怕冷躲门后,十月里藏到床下不再走。家家清除垃圾熏老鼠,堵起北窗塞紧门缝防风透。终于忙完见妻儿,道:不久新年逢岁首,进入屋里可以歇个够。

六月里野李、葡萄尝尝鲜,七月里烹煮葵菜烧大豆。八月里齐把枣子打,十月里又将稻谷收。新米新谷酿春酒,好给老爷去做寿。七月里好瓜已成熟,八月里葫芦摘在手,九月里苎麻种子留。多采苦菜多砍柴,养活自己忙不够。

九月里筑好打谷场,十月里喜把庄稼收,能得小米高粱和谷子,粟麻小麦加大豆。唉呀!我们种田人,庄稼活儿没尽头,又为老爷修宫室。白天野外割茅草,夜里搓绳忙不休。急忙上房盖屋顶,春要播种到田畴。

腊月里凿冰咚咚响,正月里藏进冰窖冷飕飕。二月里取出冰块行祭礼,韭菜羔羊供案头。九月霜降天气爽,十月清扫谷场地。满斟美酒敬客人,宰杀羔羊争献酬。村前广场同聚会,老爷领端牛头杯,高声齐祝万年寿!

其二,反抗不公。

《魏风·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獾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这是一首流行在魏地奴隶们中的伐木之歌。一群伐木奴隶从自己艰辛的劳动生活中认识到了奴隶主不劳而获的不合理,对这种罪行大加嘲讽。它的意思是说:(www.xing528.com)

砍伐檀树响叮当,放在河边两岸上,河水清清起波浪。不种田又不拿镰,为啥粮仓三百间?不出狩又不打猎,为啥猎獾挂你院?那些大人老爷们,岂非白白吃闲饭!

叮叮当当砍檀树,放在河边做车辐,河水清清波浪舒。不种田又不拿镰,为啥聚谷百亿万?不出狩又不打猎,为啥大兽挂你院?那些大人老爷们,岂非白白吃闲饭!

砍伐檀树响声震,放在河边做车轮,河水清清起波纹。不种田又不拿镰,为啥粮仓间间满?不出狩又不打猎,为啥鹌鹑挂你院?那些大人老爷们,岂非白白吃闲饭!

其三,反抗徭役。

孔子说:“苛政猛于虎。”对劳动人民来说,严酷的徭役包括劳役和兵役对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的破坏是巨大的。人民因为战争和工程而无法耕作土地,导致生活破败,因此历来民歌中对于徭役的反抗最为常见。比如,反对战争的有《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这首歌以妻子的口吻,表达出对服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其意是说:丈夫服役在异乡,归期漫漫真久长。哪年哪月才得归?一日一日逝匆忙,晨鸡打鸣晚进窝,眺望夕阳渐西沉,牛羊纷纷下山岗。丈夫服役在异乡,教我如何不思量!丈夫服役在异乡,没日没月真漫长。不知何时才得会,家鸡进窝已安顿。眺望夕阳渐西沉,纷纷下坡是牛羊。丈夫服役在异乡,愿他饥渴皆无恙。

而反对劳役的有《唐风·鸨羽》: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这首歌表达了农民对繁重而无休止的王室徭役的抗议和怨恨之情。人民渴望家人团聚、安居乐业的稳定生活,偏偏却有不断的徭役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横加破坏。这些徭役就好像“鸨”这种大鸟栖息在树上那样摇摆不定,使人不得休息。这种贴切的比喻只有深受其害的劳苦大众才能想象的到!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就是:大雁拍着翅膀,成群落在柞树上。我们农夫就像这鸟,王室的差事做不完,就无法去种自己的黍子和高粱。靠谁养活我爹娘?高高在上的老天爷,何时才能让我安居乐业啊?大雁展翅飞,成群落在枣树上。我们农夫就像这鸟,王室的差事做不完,就无法去种自己的黍子和高粱。用什么粮来赡养父母?高高在上的老天爷,我要做到何时才收场啊?大雁飞成行,成群落在桑树上。我们农夫就像这鸟,王室的差事做不完,就无法去种自己的稻子和高粱。用啥去给父母尝?高高在上的老天爷,生活何时能正常?

当然《国风》并非只有流言蜚语和怨声载道,它还真实地记录下广大劳动人民纯朴的爱情和渴望和平的期望。这些民歌清新脱俗,鼓舞人心,都具有积极向上的主题。比如,

其一,赞美劳动。

《魏风·十亩之间》是一首讴歌劳动之快乐的民歌。采桑姑娘在劳动中丝毫没有感觉到痛苦,相反自食其力的劳动果实使她感到无比的愉悦,她唱道: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这十亩田地其实是采桑姑娘的快乐源泉。劳动人民只有在全心全意为自己劳作时才会投入巨大的热情,同时其劳动所得,也带给他们自豪和骄傲的感受。仔细听她唱:十亩田间是桑园,采桑人儿真悠闲。走吧,与你把家还!十亩田外是桑林,采桑人儿笑盈盈。走啊,与你携手行!

其二,保家卫国。

并不是所有的战争题材的民歌都表达出厌恶战争的感情。如果战争是正义的,是为了保家卫国,保护妻儿子女,劳动人民就是战争不竭的动力,也是赢得战争的关键!《秦风·无衣》反映的是战士们在国难当头时,为保卫家园,慷慨从军,团结御侮,同仇敌忾的豪情。战士们口中吟唱着: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是一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一番战斗到底的战争誓言!意思是向战友表明:谁说没有衣裳?我和你穿一件长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我和你共同对敌!谁说没有衣裳?我和你同穿一件内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我和你共同作准备!谁说没有衣裳?我和你同穿一件战裙。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我和你共同上前线!

其三,关于爱情。

爱情是民间歌谣中永恒不变的主旋律。在《国风》中表达爱情的诗歌不胜枚举,由于贴近人民生活,所以显得真挚感人。当然其中描写爱情的角度各有不同,有离有合,有彰有隐。比如,《氓》描绘的是一位弃妇对以往爱情的检讨和懊悔,云: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是春秋时期,卫地的一首叙事民歌。它是一位弃妇的自述,可以说是古代最早、写得最好的一首弃妇歌。第一、二节追述两人恋爱和结合的经过;第三、四节开始写男子如何“二三其德”(即三心二意),如何抛弃自己,这些都写在弃妇回家的途中,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过去盲目恋爱的悔恨和对负心汉的谴责。最后两节叙说了弃妇回娘家后由悲伤、哀怨转为愤愤不平,最终表示与前夫一刀两断的决心。题目《氓》(读“萌”)就是抛弃她的那个男人,这个男人曾经“信誓旦旦”(这个成语的典故就出自这首歌),令女子倾动芳心,最后两人却分道扬镳。假如女子最后没有幡然悔悟,而是委曲求全地向男子低头,或者郁郁而终,那么她虽然身世可悲却不值得怜悯;反倒是她在歌的结尾处毅然决绝的举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刚强勇敢、勤劳聪慧的正面形象,才使得她赢得了后世的同情与尊敬。

歌的大意是:(一)农家小伙挺“老实”,抱着布匹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二)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三)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椹别嘴馋。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四)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五)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六)“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邶风·静女》则描绘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地下恋情”,云: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青年男女彼此爱慕,却又不敢当面交往,便相约在偏僻城墙下。女子心思细腻,用馈赠定情信物的方式向男子表达爱意;而男子害羞腼腆,一见到所爱的姑娘就脸红心跳。短短几句话把两人的性格描绘得惟妙惟肖。这首歌比较易懂,其实在说:漂亮的姑娘约我在城墙角见面。姑娘因为害羞很晚才来,天色已暗得看不真切。等待她的时候,我搔头企盼却又紧张不安。终于见到了我心爱的姑娘,长得真好看啊,她还送我红笔管。笔管颜色虽然鲜艳,却比不上姑娘的好容颜。后来我们又在放牧的郊野相会,她又送我珍贵美丽的荑草;荑草虽然样子好看,却怎么也比不上姑娘对我的一番心意。

《郑风·溱洧》(读“真”、“伟”)写的是古代郑国一带的风俗,在上巳(夏历三月上旬逢巳的日子)这一天,为了消灾祈福,青年男女都到溱、洧两水的岸边游春。一年只有这么一天,在水边,男女可以自由地互赠芍药花,以表示爱情。可以说这首歌吟唱的是公开相会之爱情,云: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

这首歌的大意是说:溱水流来洧水流,春来涨满那沙洲。青年小伙和姑娘,清香兰草拿在手。姑娘说道:“且去游!”小伙子说,“虽游过;不妨再去走一走!”一走走到洧水河,地大人多好欢乐,到处挤满男和女,又是笑来又是说,互相赠送香芍药。溱水河来洧水河,河水吹皱起微波。青年小伙和姑娘,一伙一伙甚是多。姑娘说道:“去看看!”小伙子说,“已看过,不妨再去乐一乐!”一走走到洧水河。地方宽敞人快活,到处挤满男和女,又是笑来又是说,互相赠送香芍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