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竹枝歌:传承的民族音乐

竹枝歌:传承的民族音乐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竹枝词”,又叫做“竹枝”、“竹枝子”、“竹枝曲”或者“竹枝歌”,它是一种以产地命名的民歌。另一种说法更为普遍,认为这类民歌在演唱时经常叠用“竹枝”、“女儿”作为和声,故将这类形式的民歌成为“竹枝歌”。竹枝歌主要流行在唐宋两代。可见竹枝歌不拘场合,随意自然,极富生活情调。

竹枝歌:传承的民族音乐

三、竹枝歌

在众多的民歌形式里,有一种在历史上很出名,叫做“竹枝歌”。近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文学评论家胡怀琛曾在《中国民歌研究》一书中指出:“在中国的诗里,有一种特别的体裁,叫竹枝词。凡是稍有文学知识的人,无不知道。”“竹枝词”,又叫做“竹枝”、“竹枝子”、“竹枝曲”或者“竹枝歌”,它是一种以产地命名的民歌。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竹枝歌”的称法,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把“竹枝歌”列入《巴东三峡歌》的名单里。

“巴东三峡”就相当于现在的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古代将此地称为“巴渝”。“竹枝歌”就是一种在巴渝地区非常流行的民歌。那么,为什么要定名为“竹枝歌”呢?

一种说法认为:古代巴地的人们每逢节日聚会,都会有歌舞表演。表演时经常手执竹枝(巴渝盛产竹子,也是“国宝大熊猫的家乡),以脚踏为节拍,边歌边舞,故名“竹枝歌”或“竹枝舞”。另一种说法更为普遍,认为这类民歌在演唱时经常叠用“竹枝”、“女儿”作为和声,故将这类形式的民歌成为“竹枝歌”。让我们深入分析一下这种民歌的结构就能比较容易地了解这种形式。我们举两首现在还在川东一带流传的“竹枝歌”:

(一)

情妹生得(竹枝)嫩冬冬(女儿),

好像菜园(竹呀竹枝子)四季葱(女儿)。

(二)

叫声妻子(竹枝)你莫愁(乖妹儿),

夫在外头(竹呀竹枝子)变了牛(乖呀乖妹儿)。

第一首是情歌,夸赞情人长得俊俏可人。第二首是青年夫妻互相鼓励的歌谣,虽然两人生活艰苦朴素了些,但是丈夫有的是力气,能够靠双手改造生活,创出美好的明天;为了两人温馨的家,丈夫即便像黄牛一样辛苦工作也心甘情愿!接下来我们看看结构,这两首民歌都采用七言双句(这两首是两句话,有时也有四句话)的结构体式。七字句的前四个字后破字,插入两个衬字“竹枝”(后一句有变化,但可以看得出是“竹枝”的变种);然后接唱正词的后三个字,句尾再接陈词“女儿”(第二首有变化,但也可看出是“女儿”的变种唱法)。我们在歌曲中用括号标明的内容就是衬词,这是作为“和声”出现的,并没有实在的意义,当然唱起来也必须要用当地的四川话方言才有特殊的韵味。

因此有一些学者认为,竹枝歌在产生之初可能采用的是一种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即主词大概由领唱者担任,和声者只唱衬词,有点儿像我们现在歌唱团由主唱和和声组成的形式。这种唱法和以往我们谈到的民歌种类有所不同,其他民歌大部分是独唱,最多是两人对唱,或者集体对唱,竹枝歌的演唱形式显得更加灵活与生动。

竹枝歌主要流行在唐宋两代。当时巴渝地区演唱竹枝歌的民俗活动十分常见,包括迎神、祭祀、耕耘、婚嫁等场合。当然这是比较正式的场合,平时男女老少都可以随意吟唱,这就说明竹枝歌除了集体演唱,还可以单人歌唱。有人曾说:“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可见竹枝歌不拘场合,随意自然,极富生活情调。

以竹枝命名的原因,前面的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可以综合地来看,竹枝歌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在巴渝地区的民间萌芽并得到发展。到了唐代,这种载歌载舞的“竹枝”成为一种十分盛行且较为成熟的民间艺术体系,竹枝歌是其中主要的一支。这种民间歌曲脱胎于早期古代巴人的特殊歌舞,这种歌舞很可能像我们提到的“韶乐”一样,使用特殊的节奏道具——竹枝等。当竹枝歌逐渐脱离原始的歌舞形式,朝着文字与演唱形式进化时,它摆脱了早期道具的束缚,然而在表现形式则继承并保留了一部分旧迹,这就是在演唱时插入衬词。这些衬词本身已经失去了文本意义,只不过是一种节拍间隔与和声。

“竹枝歌”被誉为“诗之《国风》,辞之《九歌》”,这对于民间歌曲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赞美了。竹枝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于唐代一些大文豪、大诗人的创作影响至深,可以说是民间歌谣对于文人诗歌的创作产生重要影响的典型例子。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就是模仿民间竹枝,创作新“竹枝”的佼佼者。公元817年正月,刘禹锡被贬官来到了川东的巫山县,看到这里的儿童经常很多人聚在一起演唱“竹枝”,他们“鼓以赴节,歌者扬袂雎舞,以曲多为贤”。原来当地人以竹枝唱得好、唱得多为荣,仔细一听,这种下里巴人的音乐真的有如天籁之音,清新动人,刘禹锡不禁为之动容,经过学习和研究之后,他逐渐掌握了创作竹枝的窍门,重新编排了九首新竹枝。我们不妨来赏析其中的第九首:

山上层层(竹枝)桃李花(女儿),

云间烟火(竹枝)是人家(女儿)。

银钏金钗(竹枝)来负水(女儿),

长刀短笠(竹枝)去烧畲(女儿)。

这首诗用清丽的文笔,描绘了一幅巴山人家生产、生活的风俗画卷。诗的一开始就点明桃花盛开的时节也是春天耕种的季节。在漫山遍野的桃花深处隐隐升起渺渺云雾,这分明是悠悠的炊烟,说明高山花映中必定藏有农家。第三、四句写的是春种时节,山中农人繁忙的劳动场景:妇女们在艰险曲折的山道上背着水,上山种粮;男子们则忙于刀耕火种,用火烧去田中的野草(即诗中所说的“畲”)以作肥料,他们头戴短笠遮阳避雨,手握长刀在地里破土播种。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用自己的血汗书写着历史。在唐代,文人直接描写农民生产劳动的诗歌极少,刘禹锡在这首诗中直接地反映了农家生活,近距离地描写了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鲜明形象,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细微观察,而这样的内容配合着来自民间的竹枝体裁,正是好酒配好菜,令人回味不穷。(www.xing528.com)

刘禹锡最著名的竹枝创作还不是这一首,而是:

杨柳青青(竹枝)江水平(女儿),

闻郎江上(竹枝)唱歌声(女儿)。

东边日出(竹枝)西边雨(女儿),

道是无晴(竹枝)还有晴(女儿)。

这首诗写景言情,含蓄宛转,美妙地描绘出热恋中少女欲说还休的矛盾心态,在艺术表现上近于完美,故历来为人所称道。第一句写抒情主人公“少女”眼中之景:杨柳依依,青翠可人;江中流水,波澜不惊。春意融融,江水平静,恰似少女此时心态。第二句写“少女”耳中所闻:平静恬怡中,忽然听到情郎熟悉的歌声从江边传来。这歌声打破了平静的江面,就像是自己的思绪一下子被搅乱。于是,第三、四句便表明了她内心的矛盾,那种对爱情渴望和难以捉摸的喜与忧。情郎的歌声打动着她,她在内心深处热恋着他,但却难以主动启齿示爱。而情郎只以歌声传情,明明心中有意,却不肯大胆表白。这些做法令少女忐忑不安,因而生愁。这首诗通过谐音双关的方法(“晴”即“情”),含蓄地描摹少女的心理,以常见的日常自然景象联想到人的独特感受。“晴”是一个双关词,表面的意思是说天气,其实是说“道是无情还有情”的情感冲突和矛盾。刘禹锡之词句千古流芳,妙哉妙哉!

刘禹锡的竹枝创作源自民间,高于民间。到了宋代,仍然还有仿照民间歌谣进行创作的文人士大夫。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公元1189年奉皇命接待大金国使者路过江苏丹阳县时曾经作有七首《竹枝歌》。根据他在诗序里说的,他是在途中听闻船夫的歌谣有感而作的。杨万里说,来到丹阳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五更时分了,自己由于陪同大金使者,心中本来就略有不爽,所以并不急着休息。在船舱里,他发现忙碌了一整天的船夫和纤夫也没有入睡,而是彼此低吟着,仔细一听,原来是互相唱和着诉说自己整日劳动的困苦与辛劳,隐约有云:“张歌歌(哥哥),李歌歌,大家着力齐一拖。”又云:“一休休,二休休,月子弯弯照几州。”“其声凄婉,一唱众和。”杨万里把这些歌谣称为竹枝歌,于是作了七首新竹枝,其中一首是这样说的:

月子弯弯(竹枝)照几州(女儿),

几家欢乐(竹枝)几家愁(女儿)?

愁杀人来(竹枝)关月事(女儿),

得休休处(竹枝)且休休(女儿)。

“月子”就是月亮,同样的月亮每天晚上照着不同的人家,有富家大户,也有像纤夫那样穷苦的人家,月光下有着悲欢离合不同的人间命运。辛苦的人们只能恼自己的无用,甘自发愁,这些是不关月亮的事的!“休休”就是快活、消停的意思,对于穷苦的人家而言,过一天就算一天吧,及时放松及时快活,不需要有太大的理想和抱负啊。杨万里对于贫苦人民的心理拿捏得还是很准的,头两句也是当时宋代民谣的常用开头。

在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里,收录有一首宋代的民谣:

月子弯弯照几州,

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

几家飘散在他州?

这首歌谣流行于南宋初年。当时,金兵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味妥协,不敢得罪金朝,更不要说收复失地。许多老百姓流离失所,这首歌唱出了这些人骨肉分离、飘零异地的怨愤!

不过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尽管文人极尽心思地揣摩底层民众的心理,他们创造出来的新竹枝始终不能算是原生态的民间竹枝。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个现象看出来:唐代民间创作的“竹枝词”老早就因为无文字记载而失传,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是唐代以来文人拟作和经润色而收入《乐府》中的一些新竹枝。就像鲁迅在《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一文里说的:“士大夫是常要夺取民间的东西的。将竹枝词改成文言,将‘小家碧玉’作为姨太太,但一沾着他们的手,这东西也就跟着他们灭亡。”我们所要说的作为民歌的绝大部分“竹枝歌”恐怕因为文人的插手而早已消亡了,只保留下了部分表现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